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类拔除下颌切牙进行矫治的适应证选择和矫治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7例由于各种原因需拔除单个下颌切牙或还需配合拔除其它牙齿进行矫治的病例进行分析。其中伴有下切牙拥挤的成人轻、中度III类错病例拔除单个下颌切牙矫治;前牙深覆盖的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病例拔除上颌两个第一双尖牙及一个下中切牙矫治;由于上颌两个侧切牙过小引起Bolton指数不调病例拔除一个下颌切牙矫治;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变情况。结果病例矫治时间为19~26个月,17例病例治疗结束后拔牙间隙均全部关闭,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后牙咬关系良好。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结论拔除下颌切牙矫治在诊断设计时应权衡利弊,严格控制适应证,在治疗过程中注重相应矫治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以获得良好、稳定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上颌单侧中切牙矫治模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 从40例切牙外伤正畸病例中,选出患者19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14.5岁,均存在牙量与骨量不调需拔牙矫治病例.所有患者采取拔除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第一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矫治后拔牙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基本正中,侧貌得到改善.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方法,发现牙性指标4项:U1-NA(27.5°至23.3°)、L1-NB(36.4°至32.5°)、L1-MP(97.2°至93.5°)角度减少,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减小,U1-L1(11.83°至124.4°)角度增加,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减少;软组织指标2项:上唇凸点-E线距(Ls-E)从3.5mm减小到1.2mm、下唇凸点-E线距(Li-E)从4.1mm减少到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遵循个体化原则,用Bolton指数指导设计和有效支抗控制,非常规拔牙模式矫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方法:选择拔除上颌中切牙进行矫治的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开始治疗年龄平均17.2岁。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5例;拔除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者4例。进行治疗前后Bolton指数、X线头影测量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疗前预测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分别为80.14%和91.31%;治疗后分别为78.68%和90.28%。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前后U1-NA(mm)、U1-NA、L1-NB(mm)、L1-NB、U1-SN、L1-MP、UL-E、LL-E的值减小(P<0.05)。结论:根据Bolton指数分析,进行个体化设计,拔除双侧上颌中切牙或单侧上颌中切牙及对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2颗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的疗效。方法 对22例患儿通过外科手术在正常萌出位置与阻生牙冠之间形成一个骨性萌出通道,再沿此通道对阻生切牙进行牵引矫正。结果 14例固位与美学效果均良好,5例美学效果良好而固位稍差,3例失败。结论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6.
纳入患者40例,其中上颌侧切牙缺失的正畸患者20例,根据缺牙部位以及拔牙模式不同分3组;将需要常规拔牙的患者20例设为第四组,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第一、二、三组在矫治后期将尖牙进行调磨或瓷贴面修复。测量矫治前后模型的Bolton指数,第一、二、三组测量时将前磨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将第一、二、三组与第四组进行统计学比较,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或过小畸形设计拔牙矫治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132例拔除四个双尖牙正畸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回顾总结了132例拔除四个双尖牙正畸的病例,其中男40例,女92例,年龄范围为9~34岁,临床分析的结果是因Ⅱ°─Ⅲ°牙列拥挤而拔牙的占总数47%,因前牙反伴上前牙拥挤而拔牙的占30%,在拔除四个双尖牙的12种模式中,拔除的92例,占拔牙总数的70%,对各种拔牙模式的选择,作者认为主要与磨牙的关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黑三角在口腔临床中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涉及牙周、修复、正畸等多个学科,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对黑三角的认识,注意多学科的密切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黑三角的发生.随着审美意识的增强,正畸患者对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畸治疗后黑三角的发生不仅影响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牙周组织健康、咬合关系以及牙齿排列的稳...  相似文献   

9.
正畸治疗前后切牙区龈乳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正畸治疗前后上下切牙区牙龈乳头的变化,分析牙龈乳头发生退缩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选择68名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根据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中切牙 X 光片、(牙合)像以及模型等临床资料,对正畸治疗的初始年龄、中切牙的形态、牙周状况、切牙区的拥挤度、是否拔牙矫治、切牙的移动方式以及中切牙牙槽骨高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上下前牙区黑三角(Black triangle,BT)易发因素。结果 1)上颌切牙区 BT 发生率为19%,下切牙区高达48%;2)早期矫治患者的切牙区 BT 发生率较低;3)临床冠较长、牙冠切端近远中宽度与牙颈部宽度相差较大的患者 BT 发生率明显增高;4)治疗后牙槽骨吸收明显的患者,BT 发生率高;5)前牙过度代偿的患者 BT 发生率较高;6)BT 的形成与性别以及是否拔牙矫治均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BT 的形成与治疗初始年龄、牙冠形态、牙槽骨的吸收程度以及牙齿移动方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与成年人正畸治疗后上颌切牙牙根吸收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8月于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12~17岁,32例)与成人组(18~35岁,36例).入组患者均接受全口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结束后戴Hawley保持器,随访1年.治疗前(T1)、治疗结束时(T2)...  相似文献   

11.
12.
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的正畸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下颌第一磨牙严重龋坏的错[牙合]畸形患者,拔除1—2颗下颌第一磨牙,选用0.56mm槽沟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矫治完成时间为13—39月,平均为27.6月。矫治后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后牙[牙合]关系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牙根平行,面部侧貌协调。结论在拔除下颌第一磨牙病例中,精心设计、力量合适和方法得当可有效控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倾斜或近中舌向扭转。拔除严重龋坏的下颌第一磨牙,同时直立阻生的下颌第三磨牙是保持牙弓完整性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时牙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对上颌前牙区骨量不足时牙种植常感到束手无策。本文通过对24例这类患者种植36颗BLB种植体进行总结,将种植区骨缺损分为四类,即唇侧齿槽嵴沟状凹陷性骨缺损;种植区骨量宽度不足;上颌前分牙槽后缩以及唇侧齿槽骨进基底部凹陷。采用邻位骨瓣转移术、牙槽膨胀技术、联合正颌外科种植技术等进行牙种植,临床跟踪6至24月均未发现牙龈萎缩及种植体松动,功能行使正常,X线片示:种植体骨界面愈合良好。作者认为,该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改善了种植区条件,拓宽适应证,有利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适合的病例选择标准及临床操作要点。方法从148例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病例中选出涉及减数下颌单个切牙矫治的21例患者,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1岁。所有患者均存在缺失数目不等的上颌前牙。21例患者均存在针对具体矫治目标而需要考虑的前牙牙量不调。其中7例接受了上下颌矫治,14例仅接受了下颌固定矫治器治疗。正畸治疗和种植修复完成后,对21例患者的前牙咬合关系和牙齿排列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1例下切牙拔牙间隙完全关闭,相邻牙齿牙冠无倾斜,X线全口曲面断层片显示拔牙间隙关闭处两侧牙齿牙根平行。所有患者治疗后下前牙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后牙段维持了治疗前的排列和与[牙合]关系。下切牙间隙关闭处未出现和邻近牙位明显差异的“黑三角间隙”。正畸治疗后上前牙种植牙处覆盖平均2mm。种植医师对正畸治疗后的前牙[牙合]关系满意。结论对存在Bolton指数不调,上前牙牙量较小,下前牙中度拥挤或伴有下牙轻度前突的Ⅰ类或轻度Ⅲ类正畸-种植修复联合治疗患者,设计减数单个下切牙治疗,可以获得正畸和种植均满意的牙齿排列和前牙[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关系,探讨其对即刻种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76例天然上颌中切牙的锥形束CT图像,测量其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下4mm、8mm、根尖处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比较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的关系。结果:除牙槽嵴顶外,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比腭侧骨壁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唇侧骨壁厚度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天然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然上颌中切牙唇侧骨壁较薄;性别对其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影响不大;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未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下颌恒切牙根管解剖因素对根管治疗难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99颗牙体完整的离体中国人下颌恒切牙为研究对象,测量其根管解剖指标包括根管长度、根管数量及形态、根管弯曲度以及髓腔与根管钙化程度,按照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制定的根管治疗难度系数临床评估标准及美国牙髓病学会推荐的牙髓病例难度评估方法评估该牙根管治疗难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以上各指标与根管治疗难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下颌恒切牙根管治疗难度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分别占29.4%、20.1%和50.5%。根管治疗难度与根管长度、数目、钙化程度以及弯曲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05)。结论 下颌恒切牙根管治疗难度与根管解剖密切相关,根管治疗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7.
拔除第二前磨牙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畸治疗中,对于某些牙列拥挤不很严重,面型尚可的病例,拔除第二前磨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从拔除第二前磨牙理论的提出、发展历史、适应证以及拔除第二前磨牙后牙移动规律以及颅颌面组织的结构变化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主动或被动拔除第二磨牙矫治病例的特点.方法:统计35例拔除第二磨牙病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2~43岁,平均17.8岁.均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结果:矫治周期7~28个月,平均16.7个月.矫治结束时均达到尖牙和磨牙的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根平行,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设计拔除第二磨牙是我们拔除磨牙设计理念的首选,可以兼顾牙弓前后段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保留28个牙齿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正畸牵引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对改善邻牙牙槽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07—2018-01期间,我院收治的单侧或双侧有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的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正畸牵引组(3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正畸牵引组患者经正畸牵引1~6个月后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检测患者正畸牵引治疗前(T0)、拔牙前(T1)、拔牙后3个月(T2)、拔牙后6个月(T3)这几个时间点,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及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及远中牙槽骨密度、张口受限情况。结果: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下颌第二磨牙近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分别为5.16、3.98、2.12 mm,均低于对照组的7.16、4.57、3.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2.250/0.001、8.963/0.001、56.680/0.001)。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高度分别为5.24、3.15、2.34 mm,低于对照组的8.12、5.49、3.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17.670/0.001、43.280/0.001、15.110/0.001)。正畸牵引组患者在T1、T2、T3节点时,张口受限评分分别为2.10、1.25、0.68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6、2.00、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9.690/0.001、30.530/0.001、41.120/0.001)。结论:正畸牵引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可有效改善邻牙牙槽骨缺损现象,增大牙槽骨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