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和评价应用介入微导管窦内溶栓治疗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11例产后重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采用微导管置入静脉窦血栓内,使用尿激酶溶栓。术后2周采用磁共振静脉造影(MRV)评价溶栓后静脉窦通畅情况。结果 出院前11例患者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压在200 mmH2O以下,MRV检查证实9例静脉窦主干完全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2例部分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9例患者的症状、体征完全改善,2例留有肢体功能障碍。结论 应用血管内静脉微导管溶栓治疗重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 1 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 1 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 1 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h内2例,3~6h5例,>24h2例。结果7例6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 1 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5.
急性血栓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近年来,对于不适合静脉溶栓或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机械取栓由于其所取得的较好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就其有关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徐瑞  殷世武  王转  王黎洲  蒋天鹏  李兴 《工业加热》2016,(12):1027-1030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26/30)、63.33%(19/30)(χ2= 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4/30)(χ2= 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χ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20/30)、36.67%(11/30)(χ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梗死患者7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n=37)、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组(n=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90 d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脑出血和30 d病死率。 结果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溶栓桥接支架取栓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单纯溶栓组(P<0.01),24 h、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单纯溶栓组(P<0.05),90 d mRS评分低于单纯溶栓组(P<0.05)。两组治疗后30 d内颅内出血率、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伴大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90 d mRS评分和预后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溶栓方案(最低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患者(合并出血性梗死5例,其中病史超过1个月2例,超过3个月1例)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9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利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于颈内动脉远端充盈微球囊,抽瘪球囊沿微导丝通过血栓再退至血栓近端注入尿激酶,尿激酶最大剂量为50万u.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均获得良好疗效.未见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 采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足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估对传统抗凝疗法无效的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采用窦内溶栓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7期收治5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均采用窦内溶栓(通过微导管将尿激酶灌注到静脉窦内)治疗。临床随访6个月,期间多次复查磁共振静脉造影,评估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50例中,34例(68%)痊愈,11例(22%)在生活自理方面稍受影响,2例遗留有中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死亡。36例患者(72%)术后证实上矢状窦完全再通。在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45例患者(90%)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窦内溶栓是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微导管测压指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效果。方法 42例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局限性静脉窦狭窄患者接受微导管静脉窦DSA造影及测压,对其中32例狭窄远近端压力差>12 mmHg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并复测静脉窦内压。术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症状有无复发,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32例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平行。术后1周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MRV或DSA复查提示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微导管静脉窦测压对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静脉窦开通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伴静脉窦闭塞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 9 月至 2015 年5月收治的3例DAVF伴静脉窦闭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经单纯开通静脉窦后治愈DAVF,2例患者经机械性开通联合球囊扩张恢复静脉窦主干通畅后症状明显好转;均未出现介入治疗并发症。结论 部分DAVF伴静脉窦闭塞患者静脉窦开通后正常脑静脉回流通畅,横窦、乙状窦周围DAVF瘘口能达到彻底、永久闭合。静脉窦开通恢复有效血流动力学是治疗DAVF伴静脉窦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估介入溶栓治疗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156例重型CVST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窦内溶栓,术后即时、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复查MRV或DSA,评估静脉窦再通情况,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溶栓5~7 d后DSA造影显示92例(59.0%)静脉窦完全再通,52例(33.3%)部分再通,12例(7.7%)未通。116例(74.4%)患者获术后6个月随访,MRV显示89例(76.7%)静脉窦完全再通,21例(18.1%)部分再通,6例(5.2%)未通;mRS评分0~2分106例(91.4%),3~4分8例(6.9%), 5~6分2例(1.7%,死亡)。结论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重型CVST安全有效,可作为重型CVST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解剖学变异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9例患者进行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h静脉窦直接泵滴注48~96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9例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8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h效果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h,48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h),预后良好。结论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滴注尿激酶可有效治疗解剖学变异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脉窦狭窄和假脑瘤综合征的关系以及支架扩张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扩张治疗的9例伴有静脉窦狭窄的假脑瘤综合征患者,包括临床症状、眼底检查、颅内压测定、脑血管造影情况、静脉窦各部位压力、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 支架置入前狭窄静脉窦两侧压力差明显,为(22.67 ± 7.25)mmHg,支架置入后原狭窄静脉的两端压力差明显下降,为(5.78 ± 3.77)mmHg,术后颅内压平均下降[(12.78 ± 5.97)cm H2O]。所有患者颅内压增高症状在住院1周内均明显缓解,2周内完全消失;视力障碍7例在3个月内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无其他永久性介入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3个月到5年,症状无复发。结论 狭窄静脉窦支架扩张治疗对于部分伴有静脉窦狭窄的假脑瘤综合征患者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脑血管内介入方法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IIH患者资料。完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MR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局部麻醉下作全脑血管DSA造影,同时超选至静脉窦作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静脉分段测压。结果 脑血管DSA检查显示,13例患者中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0例(76.9%),其中横窦6例, 乙状窦3例,横窦和乙状窦同时受累1例。静脉窦超选测压显示,10例患者静脉窦狭窄两端压力差达120~580 mmH2O;8例(61.5%,8/13)静脉窦闭塞/狭窄可能与IIH相关,2例(15.4%,2/13)静脉窦狭窄可能继发于IIH,3例(23.1%,3/13)静脉窦狭窄可能与IIH无关。结论 脑血管内介入造影结合静脉窦超选测压,能够良好地辨别IIH与静脉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SSS)局部贴敷氯化铁并注入凝血酶诱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动物模型构建方法,评估其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39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A、B、C组,每组13只。A组兔SSS局部贴敷0.9%氯化钠溶液棉片10 min,B组局部贴敷40%氯化铁棉片10 min,C组局部贴敷40%氯化铁棉片5 min并注入凝血酶。建模术后即刻作全脑血管DSA,判断有无血栓形成,术后2 d每组随机抽取3只兔作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其余10只于术后7 d复查DSA,计算血栓再通率,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B组、C组均可诱导SSS血栓形成及其周围脑梗死、水肿及炎性细胞聚集等病理改变。与B组相比,C组建模术后7 d血栓再通率明显降低(10%对70%),且伴有周围皮层静脉血栓形成及皮层下淤点性出血。结论 兔SSS局部贴敷氯化铁并注入凝血酶诱导CVST模型的方法有效可行, 形成血栓更加稳定,其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与临床相似,可用于CVST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