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的处理。方法 报道1例肾移植术后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形成的病例通过血管腔内治疗成功修复,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肾移植术后4个月余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通过腔内技术分别于移植肾动脉、髂外动脉内并行植入“对吻”覆膜支架成功修复动脉瘤。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假性动脉瘤消失,移植肾动脉及同侧髂动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移植肾动脉血流良好。结论 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为肾移植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手术治疗效果差易发生移植肾坏死,腔内治疗创伤小,成功率高,效果确切,但是其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在多种原因所致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技术要点,评价其可行性和疗效,为处理移植肾血管并发症和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5年收治的9例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介入诊疗资料。9例患者移植肾血管吻合方式均为移植肾动脉-右侧骼外动脉端侧吻合,根据动脉瘤位置特殊均选择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并视不同情况辅以支架植入术。术后定期复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9例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瘤腔均成功完全栓塞。术后随访3~21 个月,平均12 个月,复查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酐(SCr)值、尿常规等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复查示弹簧圈及支架无移位,未见假性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保持通畅,未出现移植肾或下肢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因位置特殊不适合常规载瘤动脉栓塞术和覆膜支架瘤腔隔绝术治疗的移植肾吻合口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瘤腔栓塞术可以完全栓塞瘤腔,同时保持移植肾动脉和髂外动脉通畅。该治疗方法微创、安全有效,一定程度上可代替外科手术,但远期疗效尤其是复发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类型和发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四肢动脉11例、脾动脉3例、肾动脉2例、髂总动脉2例、髂内动脉1例、胆囊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9例肢体动脉近大关节处假性动脉瘤采用球囊临时阻断血流下瘤体切除、血管吻合术或直接切开修补术,4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其中2例发生于髂内动脉开口处的髂总动脉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分支动脉栓塞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明胶海绵结合不锈钢圈栓塞术。结果21例假性动脉瘤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瘤腔全部消失,11例肢体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远端血管搏动正常,未出现神经损伤,2例脾动脉主干近端、2例髂总动脉主干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隔绝术后无内漏、远端血流通畅,6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瘤腔消失,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其中1例髂内动脉二级分支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栓塞后1周因骨盆复合伤并发重度感染死亡。结论根据假性动脉瘤的部位、类型和产生原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尽量小的创伤下使各部位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肾造瘘术后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例肾造瘘术后出血患者,使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微粒、聚乙烯醇(PVA)微粒或弹簧圈。结果造影显示肾实质动静脉瘘2例;对比剂外溢4例;假性动脉瘤3例;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3例。栓塞治疗后异常血管征象消失,12例患者的血尿3~7d内消失,随访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再次血尿。结论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肾造瘘术后出血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肢体及肾脏假性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及栓塞技术治疗的价值,分析相关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3例肢体假性动脉瘤应用覆膜支架置入术将其隔绝,2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应用明胶海绵栓塞。结果5例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合,2例置入覆膜支架者其远端动脉搏动正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溶栓后消失。1例患者由于其他原因,致穿刺部位又出现假性动脉瘤。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及栓塞技术可使肢体及肾脏假性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且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手术治疗者,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覆膜支架治疗周围血管性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其中动脉瘤8例(包括假性动脉瘤3例),动-静脉瘘2例,血管损伤破裂1例。病变部位位于锁骨下动脉2例、颈总动脉1例、肾动脉1例、髂动脉5例、股动脉1例、胫前动脉1例。均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在相应的病变段植入覆膜支架,使病变与主支血管隔绝。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术后造影原病变完全消失。术中有1例发生血管痉挛。未发生血管闭塞、破裂等并发症。通过超声或DSA随访3~6个月,无复发和主支血管闭塞等。结论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覆膜支架的应用日益增多,治疗周围血管性病变取得极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外周动脉瘤及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治24例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其中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10例、髂动脉夹层5例、髂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髂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瘤1例、下肢多发动脉瘤1例。所有患者在经股动脉穿刺血管造影明确病变后,植入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即时封闭效果满意,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2 ~ 42个月,有1例锁骨下假性动脉瘤患者在覆膜支架植入后4个月时支架两端又出现假性动脉瘤,再次植入覆膜支架,其余23例患者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微创、安全且高效的外周血管完整性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术后迟发性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816例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的临床资料,816例患者共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1 623例次,术后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血尿患者26例,其中13例患者行介入治疗,重点对介入治疗时机观察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肾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肾动静脉瘘3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肾动静脉瘘6例。13例患者栓塞15 min后复查肾动脉造影显示病变均完全栓塞,术后2 ~ 5 d肉眼血尿均消失,5 ~ 7 d痊愈出院。结论 经皮肾镜术后迟发性出血后行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各项护理是确保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用介入技术治疗医源性肾血管损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9例医源性肾血管损伤患者进行了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损伤原因有行肾脏穿刺活检术后5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2例、经皮穿刺右肾盂造瘘术后1例、肾脏肿瘤局部切除术后1例。临床表现有失血性休克7例、患侧剧烈腰痛7例、血尿8例;CT和超声波检查发现肾脏周围血肿8例。栓塞材料用微型钢丝圈7例、普通钢丝圈2例,同时用聚乙烯醇微球5例、用明胶海绵碎粒2例。结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实质内动静脉瘘6例、假性动脉瘤2例、肾实质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溢1例。本组9例均栓塞成功;治疗结束时复查造影显示异常血管消失,正常分支保留。7例失血症状明显者,栓塞后经给予补充血容量、失血症状迅速改善;7例剧烈腰痛者,术后2~4d腰痛消失;血尿8例,术后2~14d消失。术后原有肾功能不全加重3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其中2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超声复查显示肾周围血肿于2~4个月逐渐吸收。随访6~78个月(平均38个月),4例死于原发疾病,5例健在、未再针对肾脏损伤进行外科或介入治疗,未再发生出血,血肌酐、尿素测定属正常范围。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肾动脉分支栓塞术是治疗医源性肾脏血管损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急诊救治的15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直接外伤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部手术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得到成功救治,无即刻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5例患者均无再次出血,临床随访期间无脑缺血并发症。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创伤小、安全有效,可在封堵颈动脉破口的同时恢复头颈部正常血供,并发症少。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证实,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9例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技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术前单纯性栓塞组8例,化疗性栓塞组11例,对其手术过程和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施术前栓塞,栓塞后手术可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病理可见肿瘤坏死明显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讨论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对减少围手术期的风险及预后均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了解肾动脉造影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肾动脉造影诊断的肾肿瘤患者76例。肾肿瘤最大径均小于3 cm,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分析患者术前造影检查资料及相应诊断结果,并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76例中,术前经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68例,均为富血管肿瘤,并有较典型的恶性肿瘤血管造影表现,考虑为良性病变8例,其中富血管肿瘤3例,主要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余5例为少血管性肿瘤。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肾细胞癌67例,术前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的68例中,3例为良性病变,术前考虑为良性病变的8例中(包括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为肾细胞癌。结论 肾动脉造影对富血管的小肾癌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少血管性小肾细癌,则需结合其他检测手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创伤性肾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创伤性肾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采用明胶海绵或(和)钢丝圈进行肾动脉栓塞.14例患者损伤在肾动脉一级分支以下,作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6例患者肾动脉分支主干损伤或无法进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者,作肾动脉主干或一级分支主干栓塞.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5 d肉眼血尿消失.平均随访29个月,无肾出血复发,血尿素氮、肌酐及血压正常.术后复查: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组,患肾未栓塞部分肾功能恢复,肾外形基本正常;非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组,2例患肾无功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肾亚段动脉栓塞治疗肾错构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治疗11例患者17个肿瘤,其中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无水乙醇栓塞治疗9个,PVA颗粒栓塞治疗8个;术后6、12个月随访复查。结果 2组肿瘤术后体积均显著减小(P<0.05);肿瘤体积缩小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同一治疗组术后6、12个月肿瘤体积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选择性肾亚段动脉栓塞是肾错构瘤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价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肾动脉栓塞并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1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急性肾出血患者,重点分析栓塞的临床疗效、栓塞前后肾功能变化及栓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成功栓塞,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栓塞范围22%。术后3d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心率有所恢复,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3d肌酐水平增高(P=0.000),尿素氮轻度降低(P=0.346),术后7d,肌肝呈轻度降低(P>0.05),BUN则降低明显(P=0.011)。5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1例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最后接受透析治疗。发生并发症患者的栓塞范围较大(U=1.500,P=0.006)。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肾脏出血合并肾功能不会明显加重肾功能恶化,控制栓塞范围是减少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观察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急性损伤性肾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12月32例损伤性肾出血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情况,其中包括肾挫裂伤18例,肾部分切除术术后出血2例,经皮肾镜术后出血12例。结果 31例患者一次栓塞成功,1例患者栓塞术后第5天再次出血行第2次栓塞术后血尿消失。术后随访2 ~ 40个月,未见肾出血再发,1例出现肾周尿液囊肿;2例肾脏体积缩小,该2例均为Ⅴ级肾挫裂伤患者。随访期间无肾脓肿、肾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异常发生。结论 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是治疗急性损伤性肾出血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动脉内碘油-无水乙醇混合物栓塞治疗肾肿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例肾脏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采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性肾动脉插管,以容积比为2∶1的碘油-无水乙醇乳化液栓塞肾肿瘤供血血管各分支,术后4周复查肾动脉造影,酌情重复治疗,定期随访。结果18例经一次栓塞肿瘤坏死彻底,栓塞后4周,肿瘤供血中断。其中肾癌及肾转移癌体积减小在50%以上13例,占81.3%,碘油聚集良好;2例重复治疗1次,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碘油-无水乙醇乳化液栓塞术,可以在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的前提下,在毛细血管水平栓塞肿瘤所有供血血管,达到永久性栓塞的效果,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 DSA导引下对23例急性肾动脉栓塞患者行肾动脉置管,用尿激酶微泵进行持续溶栓治疗,3 d后复查肾动脉DSA,通过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评估肾动脉溶栓效果。结果 术后DSA复查显示23例患者中肾动脉完全开通21例,部分开通2例,有效率为91.3%。术后疼痛、少尿、血尿、发热等症状完全缓解21例,减轻2例。术后尿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及肌酐(SCr)水平均较术前降低。结论 肾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栓塞的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肾功能正常时栓子保护装置(EPD)在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4例肾动脉狭窄(共26支肾动脉)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随机分为两组: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和非EPD组(n=12,共13支肾动脉).所有患者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检测血清肌酐值,分别于组内手术前后及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99.18±18.26)μmol/L、(101.73±12.65)μmol/L、(96.82±15.81)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EPD组支架置入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分别为(100.18±19.81)μmol/L、(107.36±29.49)μmoL/L、(127.64±88.05)μmol/L,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6个月的血清肌酐平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血清肌酐水平正常患者接受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时,是否应用.肾动脉栓子保护装置对术后血清肌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ARAO)实施综合性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 本组对16例ARAO患者(16支闭摩血管)行经皮肾动脉开通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根据超声和DSA复查结果判断肾动脉通畅情况,并对术后中、远期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16例患者中,15例(93.8%)开通成功,1例开通失败.15例随访9~24个月,其中3例死亡.根据随访终点结果,血压治愈者3例,改善者7例,无效者2例,临床获益为83.3%(10/12);肾功能改善者2例,保持稳定者6例,继续恶化者4例,治疗有效率为66.7%(8/12).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可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对肾功能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