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维生素D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须的一类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缺乏在全世界范围内非常普遍,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孕妇作为一个特殊人群,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对母体、胎儿、新生儿以及婴幼儿的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预防和治疗孕妇体内维生素D缺乏,监测和补充维生素D十分必要。本文对孕妇维生素D缺乏与补充作一综述,以更好地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缺乏与母亲及儿童的关系已备受关注,许多国家及地区人群尤其在孕妇中,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孕妇是胎儿维生素D的唯一来源,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降低母儿不良并发症的风险有改善作用.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等糖代谢异常相关,并对后代的性腺功能产生影响.该文从孕期维生素D缺乏导致母儿糖代谢异常及对后代性腺发育的影响加以总结,以提高对孕期补充维生素D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脐带血与孕母妊娠末期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探讨影响新生儿脐血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自2015年11月-2016年3月冬季收住的112例新生儿脐血及其中40例的孕母产前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维生素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2例新生儿脐血25(OH)D平均水平为(6.75±3.59)ng/ml,新生儿维生素D均处于缺乏状态,中、重度维生素D缺乏新生儿占85.7%。40例孕母血25(OH)D平均水平与新生儿血25(OH)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01);孕妇的民族、孕期补钙时间、海产品摄入次数与孕妇文化程度等对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孕妇不同孕周、工作类型、户外活动时间、孕期是否抽筋及新生儿胎产次、胎儿性别、出生方式等对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季出生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严重,与孕妇妊娠末期静脉血维生素D水平显著相关。冬季应给予孕晚期孕妇补充足量维生素D,以提高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4.
《婚育与健康》2009,(7):11-11
近来,一些医学专家试验证据表明:孕妇因缺少阳光照射而造成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胎儿的大脑发育,胎儿出生前与婴儿出生后同样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以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孕妇晒太阳,胎儿脑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期肥胖和子痫前期与孕产妇及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缺乏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11年6月-2015年3月间纳入标准的胎龄≥34周临产孕妇105例,分为子痫前期/非肥胖、子痫前期/肥胖、非子痫前期/肥胖、非子痫前期/非肥胖4组。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5-OH-维生素D水平。结果子痫前期较非子痫前期孕妇产下的新生儿25-OH-维生素D水平中位数更低(子痫前期/非肥胖组34.5%,子痫前期/肥胖组30.8%;非子痫前期/非肥胖组53.6%,非子痫前期/肥胖组59.1%;P0.01),而肥胖组孕产妇及其新生儿的25-OH-维生素D缺乏者较非肥胖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25-OH-维生素D水平与母亲存在显著相关性(r=-0.067,P=0.01)。结论子痫前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更易出现25-OH-维生素D缺乏,肥胖对25-OH-维生素D无显著影响,同时,肥胖孕妇供给胎儿较少的25-OH-维生素D。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西安市城区孕妇与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以了解孕妇与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冬春季和夏秋季两个时间段共182对在西安市第四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设计调查孕妇孕期维生素D的摄入情况.分娩当天抽取孕妇静脉血,分娩后采集新生儿脐血,检测血中25羟基维生素D、碱性磷酸酶、钙、磷的含量,对新生儿进行全面查体并记录.结果 新生儿脐血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36.76±16.92)nmol/L,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38.54±17.18)nmol/L,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794,P<0.001);夏秋季组新生儿脐血25羟基维生素D[(39.23±17.11)]nmol/L明显高于冬春季组[(34.01±16.38)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如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50nmol/L判断为维生素D缺乏时,分别有88.46%的孕妇及91.20%的新生儿为维生素D缺乏者.结论 西安城区孕妇及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发病率较高;孕母维生素D营养状况决定脐血维生素D水平;孕期应补充足量维生素D以改善孕妇及新生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温岭市新生儿维生素D的水平,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区域化维生素D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期间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3 120例新生儿及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维生素D水平。分析该组新生儿维生素D的分布特征,对可能影响其维生素D缺乏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该组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2 686例(86.09%),不足366例(11.73%),充足68例(2.18%)。维生素D缺乏组与不缺乏组在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分娩季节、不良孕产史、孕晚期增补维生素D、孕晚期增补钙剂、日照情况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缺乏组与不缺乏组在胎龄、体质量、血钙、血磷、AKP及PTH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孕晚期增补维生素D、分娩季节、日照时间及孕期维生素D缺乏是影响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温岭市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较高,受胎龄、孕妇文化程度、贫血、维生素D补充情况及分娩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应加强...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物质,是儿童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其主要由自身合成,部分可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对人体吸收钙、磷等矿物质起关键作用,可维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提高骨强度,若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小儿佝偻病、手足抽搐,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为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应从胎儿期开始,以婴儿为重点对象并持续到青春期。因此,孕妇及婴幼儿应增加户外活动,均衡膳食,并注重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南京地区妊娠中晚期孕妇维生素D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孕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开展维生素D检测及补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建卡并定期产检的880名妊娠21~36周孕妇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结果 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为(42.03±19.22)nmol/L,维生素D充足者仅42例(4.77%)。季节变化对维生素D水平有影响(P=0.016 4),夏季 [(44.61±23.57)nmol/L]和秋季[(43.43±19.31)nmol/L]高于春季[(39.68±16.91)nmol/L]和冬季[(39.65±13.36)nmol/L](均P<0.05)。不同孕周间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9 4)。不同年龄组间孕妇血清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3)。维生素D和孕前BMI间无相关性。结论 维生素D作为孕妇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必要营养素,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建议积极开展维生素D检测。  相似文献   

10.
孕期大量钙从母体转移给胎儿,以满足胎儿骨骼发育的需求,孕妇除改变自身的代谢外,需要适当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量.目前孕妇维生素D需要量和补充量的问题尚未最后明确和定论.本文主要综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供营养工作者在制定孕妇维生素D需要量和补充量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农村孕妇血红蛋白水平、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评价该人群贫血患病率的变化,并评估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对象为我国45个普通农村和30个贫困农村的孕妇。采用氰化高铁法检测1763例孕妇血红蛋白的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601例血清视黄醇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979例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计算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患病率;维生素A水平及缺乏率和边缘缺乏率;维生素D水平及严重缺乏率、缺乏率和不足率。结果2010—2012年中国农村孕妇血红蛋白水平为123.60(113.80~133.50)g/L,普通农村[123.10(114.00~132.20)g/L]显著低于贫困农村[125.40(113.30~136.80)g/L](P=0.020)。中国农村孕妇贫血率为17.58%,贫困农村(20.19%)显著高于普通农村(16.10%)(P=0.029)。农村孕妇维生素A水平为1.53(1.18~1.98)μmol/L,维生素A缺乏率为3.49%,边缘缺乏率为12.81%。农村孕妇维生素D水平为15.55(11.94~19.90)ng/m L,维生素D缺乏严重,维生素D缺乏率(包括缺乏与严重缺乏)高达75.38%,普通农村缺乏率(65.36%)显著低于贫困农村(87.42%)(P<0.001)。结论 2010—2012年中国农村孕妇贫血患病率较10年前有所改善,但仍高于其他人群。孕妇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维生素A边缘缺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产妇发生子痫前期(PE)的相关性,为临床及时干预和防治孕期PE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500例定期产检及住院分娩的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发生PE将孕妇分为PE组(46例)、非PE组(454例),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PE组孕妇分为轻度PE组(35例)、重度PE组(11例)。比较PE组、非PE组及轻度PE组、重度PE组孕妇血清维生素A、D、E水平;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PE发生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维生素A、D、E水平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 PE组孕妇血清维生素A、D、E水平均低于非PE组,且重度PE组上述指标水平更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A、D、E水平与PE的发生均呈负相关(r=-0.412、-0.516、-0.569);经评估,缺乏维生素A、D、E的PE孕妇为34例,未缺乏维生素A、D、E的PE孕妇为12例,缺乏维生素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35.29%)高于未缺乏维生素PE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0.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咸宁市糖耐量异常孕妇与正常孕妇维生素D缺乏情况,探究维生素D缺乏对新生儿的影响及相关预防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咸宁市3所医院322例孕24~28周糖耐量异常孕妇(糖耐量异常组)及390例糖耐量正常孕妇(糖耐量正常组)为受试对象,均予以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维生素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孕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及维生素D缺乏情况;两组受试孕妇均随访至分娩,比较其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结果 (1)分娩前,两组受试孕妇血清25(OH)D水平均较入组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515、30.236,均P0.05);糖耐量异常组孕妇入组时及分娩前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糖耐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531、21.148,均P0.05)。(2)糖耐量异常组受试孕妇维生素D不足率及缺乏率分别为49.07%和44.10%,均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组的38.21%和1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486、100.319,均P0.05)。(3)母体糖耐量异常且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母体糖耐量正常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94、25.905,均P0.05);两组中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也显著低于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32、7.175,均P0.05)。(4)两组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55、1.611,均P0.05)。两组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P0.05),但维生素D缺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8,P0.05)。母体糖耐量异常且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均明显高于同组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和母体糖耐量正常且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8.362、38.403、51.198和88.004,均P0.05);母体糖耐量正常的新生儿中,母体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发生率及维生素D缺乏率均显著高于母体非维生素D缺乏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711、22.578,均P0.05)。结论咸宁市孕妇普遍存在孕期维生素D缺乏情况,且糖耐量异常孕妇维生素D缺乏风险较正常孕妇高,可能影响新生儿脐血血清25(OH)D水平、增加先天性佝偻病发生几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VitD)缺乏不仅仅限于老年人群,全球范围内,孕妇和婴幼儿群体VitD缺乏现象依然很严重。近年来,孕妇VitD缺乏与婴幼儿哮喘之间的病因关联备受关注,本文对孕妇VitD缺乏的流行特征、影响因素,以及VitD缺乏与婴幼儿哮喘的关联及其可能发生机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血清25-(OH)D为检测指标, 了解不同季节、不同居住环境孕妇及其新生儿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及母婴血清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冬季(2010年12月-2011年2月)和夏季(2011年6月-2011年8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正常分娩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72对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冬季组, 40对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夏季组。孕妇于分娩前采集静脉血, 新生儿于娩出后采集脐血, 分离血清。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水平。维生素D营养状况采用三分法:1)维生素D缺乏:25-(OH)D<50 nmol/L;2)维生素D不足:50 nmol/L≤25-(OH)D<75 nmol/L;3)维生素D充足:25-(OH)D≥75 nmol/L。结果 1)冬季和夏季孕妇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9.48±7.04)nmol/L和(53.15±17.50)nmol/L, 冬季显著低于夏季;对应的新生儿脐血25-(OH)D水平分别为(19.95±6.79)nmol/L和(47.39±15.31)nmol/L, 冬季显著低于夏季。2)冬季孕妇25-(OH)D水平为9.19~36.99 nmol/L, 新生儿25-(OH)D水平为7.78~37.36 nmol/L, 冬季孕妇及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率为100%。夏季孕妇25-(OH)D水平为26.72~103.90 nmol/L, 新生儿25-(OH)D水平为20.76~79.91 nmol/L, 夏季孕妇和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47.5%和62.5%。3)孕妇与新生儿25-(OH)D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r=0.902)。4)冬季组孕妇及其新生儿25-(OH)D水平无城乡之间的差异;夏季组孕妇及其新生儿25-(OH)D水平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异, 农村孕妇及其新生儿25-(OH)D水平高于城市。结论 孕妇及其新生儿25-(OH)D水平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孕妇及其新生儿普遍维生素D缺乏, 即使夏季孕妇及其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比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曲巧玲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2):1913-1914
目的探讨孕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状况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测定180例孕妇(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产前0~9月食物中维生素A、B族、C、D以及微量元素铁、钙、锌、碘的摄入量以及血清中的含量水平;测定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胎龄,并作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胎儿宫高与孕妇胎龄和产前血清维生素A水平正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与孕妇产前血清维生素A和铁含量正相关。结论妊娠期孕妇任何一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足,都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的影响。孕妇应坚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保证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供给,促进孕妇的身体健康和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D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仍然是影响儿童健康全球性问题, 并且其缺乏导致的骨骼外系统损害和对健康的远期影响也受到重视, 但维生素D的膳食推荐摄入量、维生素D缺乏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剂量在国内外存在一定争议。加强维生素D的健康教育, 保持母亲良好的维生素D营养, 合理补充维生素D是预防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D缺乏在全球仍较为普遍,以胎儿、新生儿、婴幼儿为明显。日光照射不足是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维生素D的产生与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关系密切,通过日照,太阳的紫外线(波长290~315 nm)可将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日光照射方式包括户外和户内日光暴露,两者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早产是现代产科中最重要的问题,孕妇及其早产儿缺乏维生素D的现象十分常见。为探索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或妊娠持续时间缩短的关联,本文根据不同研究方法,从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三方面简要阐述目前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早产或妊娠持续时间缩短关联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目前该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孕期维生素D缺乏与不良妊娠结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病。近年来,国内外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有不同见解。鉴于此,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和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小儿营养专业委员会于2014年拟定了《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该《建议》主要依据1986年我国佝偻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佝偻病防治建议为基础,参考2011年美国医师协会(IOM)和美国内分泌协会推荐指南、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以及国内文献作为《建议》的主要依据。该《建议》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预防、诊断、治疗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较之前版本,在佝偻病的防治年龄及剂量进行了更新,并且更着重于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以期从根源上杜绝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及促进儿童健康。本文将对更新部分进行解读,以便读者深入理解,有益于对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工作起到规范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