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使用美国产PHLIPS型号IUZZ高频超声对200例老年人,其中160例为高血压患者(脉压差≤45mmHg者为A组,脉压差>45mmHg者为B组),另外40例为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史,无全身重大疾病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的正常对照组(C组),观察其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B组其颈动脉内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大于A组(P<0.001),高血压病1级、2级、3级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可使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血压及脉压增高而加重,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情况,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检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48例门诊高血压患者为对象,根据脉压差的大小分为ABC三组,A组﹤40mmHg11例;40mmHg≤B组≤60mmHg61例;C组﹥60mmHg76例,对三组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A组出现斑块2例,B组出现斑块19例,C组出现斑块46例,A组斑块出现率低,C组斑块出现率高。结论脉压差增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脉压越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大动脉损伤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2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59.8±10.6)岁。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1.3 mm。结果31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发粥样斑块组收缩压、年龄、脉压水平明显大于无粥样斑块组(P均<0.001)。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脉压>60 mm H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为早期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要控制收缩压,更应注意控制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脉压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高血压患者41例发生脑梗塞.结论 脉压增高脑梗塞的发生率增加,治疗高血压时应降低脉压,以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的危害是其对重要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研究证实高血压通过损害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并发症的发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增加常被视为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本文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反跌血管重塑替代指标的颈动脉IMT与脉压及左室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帅锋利  罗丽  苏代泉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4):1060-1061,1064
[目的]探讨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入选EH患者156例,正常血压对照组150例,对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分别为41.79%和24.62%(χ2=4.38,P﹤0.01)。(2)多因素分析: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着脉压、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血糖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高血压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且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王婷  王东潮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7):1046-1047
目的对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彩超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室肥厚组的LVEF显著较高,E/A、e/a显著较低;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较重。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分析粥样斑块的造影显像情况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26例有明显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粥样斑块全部显影;30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中,17例有少量稀疏显影,13例无显影。结论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内的微循环情况,可以无创性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测定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N(SBP)、舒张压(DBP)、PP及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并根据有无LVH分为两组:非LVH组42例,LVH组56例。其中LVH组伴心功能不全者26例,心功能正常者30例。结果 (1)LVH组的SBP、PP明显大于非LVH组(P<0.01);LVMI与SBP、PP呈正相关(P<0.01)。(2)LVH组伴心功能不全者PP高于LVH组心功能正常者(P<0.05)。结论 PP 增大在EH伴LVH发展中起作用,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意义。方法 使用百胜DU - 6高频超声对 80例高血压患者 (脉压差在 4 0~ 5 0mmHg者为一组 ,脉压差 >5 5mmHg者为一组 ) ,观察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 脉压差 >5 5mmHg颈总动脉内径 ,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脉压差为 4 0~ 5 5mmHg者 (P <0 0 0 1)。结论 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同脉压(PP)值的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的探究,分析PP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接诊的12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探讨主体,以PP是否低于60 mm Hg为分类标准,其中低于60 mm Hg的65例设为A组,等于或大于60 mm Hg的63例设为B组,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TC、HDL、TG、Cr、UA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其SBP、Glu、LDL组间差异具显著性(P<0.05);B组IMT、斑块Crouse积分与检出率均明显较A组高(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PP值可折射出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PP值高者发作心脑血管病的机率更大,这为预测与改善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80例对照组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对比两组间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的差异.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组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异常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血压负荷、脉压、血压变异、血压晨峰、昼夜节律有关,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探讨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方法 对590名高血压前期人群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测算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并与1162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增加,与正常对照人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45.3%,其中软斑占68.9%,混合斑占24.6%,硬斑占6.5%.结论 高频超声能准确检测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有利于早期辨别高血压前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浦东新区大团镇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收治的12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分为颈动脉斑块组(73例)、颈动脉中层内膜增厚组(14例)和颈动脉正常组(35例)。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斑块组与正常组24 h SBP、24 h PP、day/night SBP、night PP及昼夜SBP下降率、昼夜DBP下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斑块组与增厚组24 h SBP、day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收缩压、脉压、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及血压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65例行颈动脉超声、动态血压监测检查.询问病史,体检,将上述检查参数、血脂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65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3例(35.4%).正常者42例(64.6%);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正常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4h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60.1%&#177;16.2%/51.8%&#177;14.2%)、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值(72.7%&#177;13.4%/56.5%&#177;12.1%)、血压节律异常者(43.5%)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4h48.2%&#177;12.6%/40.3%&#177;16.7%、夜间45.9%&#177;12.8%/35.2%&#177;11.1%、节律异常31.0%)。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显著增加及血压节律异常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多:高血压伴血压节律异常者应常规进行颈动脉检查。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质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方法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65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回声强度、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内径,并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再根据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分为硬斑和软斑2组,同时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也随之增加,且呈正相关;中、高浓度纤维蛋白原组软斑发生率明显多于低浓度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血浆纤维蛋白原可能决定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而且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mm Hg(1mm Hg=0.133kPa)组34例和脉压40~60mm Hg组51例,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尿素氮(BUN)、肌酐(Cr)。比较两组24h血压动态参数及血、尿β2-MG、尿mAlb、血BUN、Cr。结果脉压>60mm Hg组上述肾功能指标较脉压40~60mm Hg组者升高(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损害与脉压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伴脑卒中的脉压及血压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压与心血管病事件的相关性己为临床研究所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