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结配穴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结配穴法是以<灵枢·根结第五>所提出的经脉的"根"、"结"穴做为配穴原则,而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方法.何谓"根结"?根,根本也,脉气所起为根;结,终结也,脉气所归为结.明代张介宾所著<类经>曰:"……下者为根,上者为结."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根结者,六气合六经之本标也,……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根结"一词出于<灵枢·根结第五>"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相似文献   

2.
<正> “真气”一词,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常用术语。关于“真气”的函义,在《黄帝内经》的许多篇中有所论述。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前论是以词解词,后论是言真气的生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是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腧穴主治为基础,以两极对应取穴为准则,以针刺补泻为手段的一种辨证施治、循经取穴的宝贵经验。《灵枢·卫气》篇说:“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元代针灸名家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又说:“更穷三根四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后世医家进行了大量的充实和提高,将该理论发展成  相似文献   

4.
《灵枢》根结标本理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结、标本是标识四肢与头身部关系的,即以四肢部为“根”、为“本”,头身部为“结”、为“标”。《灵枢·根结》对各经根结、标本的部位与穴位名称及根、流、注、入的腧穴均有详细论述,这一理论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灵枢》对根结、标本的阐述《灵枢·根结》云:“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6.
命门之说 ,始于《内经》 ,《灵枢·根结》曰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命门 ,命门者 ,目也”。此与后世所称之命门 ,形实意义 ,迥然有别。历代医家于命门多有探究 ,考之形实 ,见仁见智。笔者浅见 ,命门与肾上腺、与垂体一肾上腺轴密切相关。兹溯源古医籍 ,结合现代医学探讨于下。1 位置形态相近论述命门 ,探隐发微 ,代有医家。具有代表性者有四 :第一为《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第二《景岳全书》 :“命门总主乎两肾 ,而两肾皆属于命门。”第三为赵献可《医贯》 :“命门在人身之中 ,对脐附脊骨 ,自…  相似文献   

7.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8.
"命门"之说源于《内经》,《灵枢·根结篇》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内经》认为"命门"就是两目,因此我们研究祖国医学的"命门学说"时,必须先了解一下《内经》把两目作为"命门"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9.
一、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气从四肢指趾末端走向肘膝部位各有“井.荣、输、经合”五个特定名称的腧穴,简称‘五输穴”。这些输穴的性能,各有其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故又有“五行输”之称。五输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本输》、《灵枢·结根》  相似文献   

10.
刺络疗法,是指针刺络脉出血,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为放血疗法。此种疗法《内经》中有不少记载。除《灵枢·血络论》外,还见于《灵枢》之《九针十二原》、 《经脉篇》、《脉度篇》等二十一篇见,于《素问》之《三部九候论》、《调经论》等十篇中。有完整意思者共百余条。现选释有关使用原则和运用规律部分条文供参考。 使用原则 1.“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 宛,与郁同,宛陈指气血的瘀浊。除作去除解。《灵枢·小针解》指出“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清·张隐庵阐明其意曰:“宛陈则除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2.
中医络脉理论源于《内经》 ,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可谓源远流长。其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说 :“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内经》中还论述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灵枢·小针解》说 :“节之交 ,三百六十五会者 ,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络脉在人体上主要是将经脉之中的气血 ,渗濡灌注到全身各部分 ,以司营养筋、骨、皮…  相似文献   

13.
<正> 尿潴留属中医“癃闭”的范畴,早在《内经》时期即有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膀胱不为利为癃。”《灵枢·胀论篇》说:“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并谓此症可用针刺治愈。作者数十年来用针灸治疗尿潴留8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15.
论《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展了经络理论1 1 补充了《内经》中十二经脉理论的不足《难经》是在继承《内经》中有关经络学说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 ,撷其要点 ,对经脉的长度、流注次序的运行规律、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绝的症状和预后诊断 ,作了论述 ,使之更加简明扼要 ,条理愈趋清晰。《难经·二十五难》还提出了“有十二经 ,五脏六腑 ,十一耳 ,其一经者 ,何等经也”的问题 ,认为手少阳三焦经与心主相表里 ,“俱有名而无形” ,故有十二经。1 2 发展了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八脉的内容 ,最早散见于《内经》各篇 ,如《素问·骨空论》、《灵枢·脉度》等多篇 ,记述简要 ,…  相似文献   

16.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7.
气血学说历来被认为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起着极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想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对祖国医学“血”的生成谈谈认识,谬误之处,望得到老师点拨指正。 1、脾胃生“血”包括造血原料和养分的摄取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篇》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决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相似文献   

18.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结构与功能有精辟的论述和比较明确的记载。这些论述和记载,为我们今天探讨经络实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1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又如高世栻在《素问·举  相似文献   

20.
徐疾和提插作为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 ,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与区别 ,现就管见所及 ,试述如下。1 徐疾补泻徐疾补泻法始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则虚。”对此《内经》中有两种不同解释。其中《灵枢·小针解》曰 :“徐而疾则实者 ,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 ,言疾内而徐出也。”指出针在体内进出提插的快慢。《素问·针解》篇曰 :“徐而疾则实者 ,徐出针而疾按之 ;疾而徐则虚者 ,疾出针而徐按之。”此指出针的徐疾和扪按针眼的快慢。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对此论述道 :“盖徐疾二字 ,一解作缓急之意 ,一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