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动态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进行了电磁继电器失效检测试验,检测了其触点闭合过程的接触压降.试验发现闭合过程的触点接触压降为随时间复杂变化的衰减波形,经历了由动态的弹跳、微振动再到静态的过程.数据分析表明继电器接触失效与闭合过程的弹跳时间及接触电阻峰值有一定关系,可综合考虑弹跳时间-操作次数曲线及接触电阻峰值-操作次数曲线的变化规律对继电器触点进行失效预测.  相似文献   

2.
动态接触电阻测量及触点失效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动态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进行了电磁继电器失效检测试验,监测了其触点闭合过程的接触压降.试验发现闭合过程的触点接触压降为随时间复杂变化的衰减波形,经历了由动态的弹跳、微振动再到静态的过程.数据分析表明:继电器接触失效与闭合过程的弹跳时间及接触电阻峰值有一定关系,可综合考虑弹跳时间-操作次数曲线及接触电阻峰值-操作次数曲线的变化规律对继电器触点进行失效预测.  相似文献   

3.
继电器触点失效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动态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进行了电磁继电器失效检测试验,检测了其触点闭合过程的接触压降。试验发现闭合过程的触点接触压降为随时间复杂变化的衰减波形,经历了由动态的弹跳、微振动再到静态的过程。数据分析表明继电器接触失效与闭合过程的弹跳时间及接触电阻峰值有一定关系,可综合考虑弹跳时间-操作次数曲线及接触电阻峰值-操作次数曲线的变化规律对继电器触点进行失效预测。  相似文献   

4.
继电器的接触失效是各种失效模式的综合反映,而继电器接触电阻是能够反映其接触性能的重要电气参数,根据继电器接触电阻的序列值进行在线接触失效预测,能有效提高在接触失效发生前采取措施的概率。对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测量值序列进行了时序分析和统计分析。融合先验威布尔分布的模型参数,建立接触电阻的时间序列组合预测模型,对接触电阻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能对接触失效作出有效预判。  相似文献   

5.
触点电接触性能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继电器乃至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而接触电阻是表征触点电接触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基于混沌理论对触点动态接触电阻峰值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并验证了混沌预测的有效性。首先对动态接触电阻峰值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确定了接触电阻序列的最佳嵌入维数m和延迟时间?。在说明动态接触电阻峰值时间序列具有混沌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最大Lyapunov指数对触点动态接触电阻峰值时间序列进行了混沌预测,并给出了混沌预测的可靠范围。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发现,混沌预测短期效果较好。本文分析了触点动态接触电阻峰值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为触点电接触可靠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试验研究得出继电器通电触头闭合,触头上并不是立即就达到稳定的静态接触电阻,而是经历了弹跳过程和从动态接触电阴到静态接触电阻的过渡过程。由于微振动存在,动、静触头间呈现出一种变化的动态接触特性。本文以JZ14直流中间继电器为例对该特性作了初步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电源电压及不同触点材料对继电器分断时间的影响,利用商用继电器和触点模拟实验装置进行了电接触实验.针对触点分断过程中的弹跳现象,在触点分断时定义了几种时间参数,统计分析了它们随电压升高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电源电压的提高,继电器分断时间显著增长,分断弹跳主要发生在触点分离初期的微间隙,对分断时间影响很小.在本试验条件下,触点材料 AgNi10、Ag和AgSnO2的分断时间差别很小.  相似文献   

8.
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的时间序列短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测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的研究对于预测其接触可靠性,乃至预测其整体可靠性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研究了接触电阻的时变规律,将触点闭合状态变化划分为稳定、不稳定和趋势三种状态变化,从而能判定接触的稳定性能。以接触电阻作为预测参数,建立了组合预测模型,即对不同状态变化的接触电阻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型。实例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能够短期预测稳定和趋势变化的接触电阻。从而能对因接触不良导致的接触失效作出合理预测。  相似文献   

9.
电磁继电器触点动熔焊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熔焊现象是继电器最为严重的故障形式之一.分析了产生动熔焊的3种时刻,分别为动、静触点闭合接触瞬间,接触短弹跳分离瞬间和触点弹跳后的闭合接触瞬间.实验表明,第2种是最为重要的.提出了两种熔焊机理--液桥熔焊和熔池熔焊.由于熔焊依赖于触点冷却阶段而不是加热过程中的侵蚀,故侵蚀多的材料未必一定容易发生熔焊.要提高继电器触点的抗熔焊能力,一要降低触点弹跳;二要选用合适的触点材料.  相似文献   

10.
对两种汽车继电器样品进行了不同电压同种电流等级下闭合分断操作,并记录触头通断过程的电流电压波形.针对触头通断过程中出现的弹跳现象,分别定义了几种时间参数,统计分析了它们随电压升高后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电压升高对继电器闭合时间的影响不明显,但会导致继电器分断时间的明显增大;闭合弹跳对接通时间影响很大,分断弹跳一般只发生在触头分离初期的微间隙,对分断时间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用时间继电器研究触头材料电寿命的试验方法及其电路原理,并简单说明了实验的结果,该实验结果对材料的选用和新材料的开发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发电机同期并网的数控方法及其软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英  王毅敏 《电力学报》1997,12(4):55-58,72
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机同期并网的数控方法,能结合断路器的触头闭合时间来控制发电机并网。据此编制的并网程序能使并网发生在相位相同瞬间,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概率分布和时间序列的接触失效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失效是继电器的主要失效模式,接触失效前对接触可靠性作出预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对继电器触点接触电阻测量值进行了分析与统计,发现接触电阻随时间复杂变化,呈现稳定、剧烈、连续增或减的时序特性,并发现接触电阻分布貌似正态分布.用计算机图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理论对"接触电阻服从正态分布"的论点验证,结果是接触电阻只是具有随机变量成分,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在概率分布和时变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接触失效的组合预测模型,可对接触可靠与否及变化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SF6高压电器产品中各类触头形式的优劣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英 《高压电器》2004,40(4):298-300
各类触头在高压电器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了产品的体积、形状、特点、安全余度等,所以了解触头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将有助于对比和分析各类触头的优缺点,在设计中更合理地选用触头类型,设计其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杯状纵磁触头纵向磁场滞后时间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用有限元法对杯状纵磁真空灭弧室触头简化的轴对称模型涡流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触头间隙中纵向磁场滞后时间的空间分布,讨论了触头设计参数对纵向磁场滞后时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纵向磁场滞后时间沿径向分布的形状近似于凹面朝下的抛物线右半部,在触头边缘处纵向磁场滞后时间随径向位置增大而线性增加。纵向磁场滞后时间沿轴向的分布规律是,靠近触头中心处,纵向磁场滞后时间沿轴向的变化接近一条直线;越靠近触头边缘这种变化越显著,在杯壁中间处呈不规则的“正弦曲线”分布,在触头边缘处呈凹面朝上的抛物线分布。纵向磁场滞后时间与设计参数的关系是:纵向磁场滞后时间随开距的减小而线性增加;随触头直径的减小而单调递减;随触头片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触头材料从CuCr50变到CuCr25时纵向磁场滞后时间增幅显著;杯壁厚度和杯高度对纵向磁场滞后时间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春霞  罗云芳 《山西电力》2002,(6):44-45,49
着重讨论10kV电力电容器过电压保护装置性缺陷的消除办法,提出串入一对断路器常开辅助接点实现时间继电器与电力电容器同时退出的方案,将时间继电器带电时间控制在整定延时内,彻底消除烧毁时间继电器的装置性故障,提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弹簧触头设计(Ⅱ)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使弹簧触头结构的设计制造更加标准和规范,笔者对近两年来弹簧触头在使用中出现的接触电阻波动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结构设计方法,对钴铜丝和铍青铜的材质性能进行了比对和分析,并给出了弹簧触头设计的规范化方案,对GCB/GIS的设计、制造、运行维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接触电阻是表征电触点材料质量与可靠性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单片机(MCU)为核心对电动滑台三维方向进行精准控制,并采用闭环系统精准控制接触压力,同时通过设计电压、电流信号调理与放大电路实现了接触电阻的自动连续测量。系统位移定位精度0.1μm,压力控制精度50 mg,接触电阻分辨率0.1 mΩ。最后应用测量系统完成了典型铆钉触点材料不同电流条件下接触电阻与接触压力间滞回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