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带红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959-3960
规范手术患者交接流程,规范术前、术后交接各个环节的内容和步骤,明确交接人员职责,使每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记可查,严格监督实施手术交接过程质控,提高了手术患者交接的安全性和效率,保证手术质量安全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实施期间无手术交接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度从85.2%提高到96.8%。  相似文献   

2.
持续质量改进在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围手术期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针对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质量改进.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目标,采取整改措施,并评价效果。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后,手术病人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率由97%上升到100%,护士对手术前后护理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围手术期无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保证了手术的正常运作,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了病人的康复。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围手术期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信息化系统在手术患者门前交接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30日手术患者60例(对照组)与2009年7月2日手术患者60例(实验组),利用医院信息网络"手术室管理系统"软件,通过条码手腕带对手术患者身份、手术方式及手术部位等进行确认,比较2组患者交接所花时间、手术室及病房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平均交接时间由原来的5.2min减少到3.5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房护士满意度由78%上升到100%,手术室护士满意度由87%上升到98%。结论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手术室门前交接的效率和质量,有效保证了对各种手术病人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实现了交接班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准确化、信息化管理,减少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了手术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精益管理对转科交接流程的整体优化,消除无效劳动与浪费,有效利用资源,减低成本、改善质量,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服务。方法:采取精益管理思想,使用自行设计的患者转科交接单进行护理交接。结果:简化流程,缩短交接时间及管理水平较之前有很大提高;转科交接流程更加便捷,护士及患者满意度提升。结论:在转科交接流程优化中,取得了明显的改善效果,转科护理交接过程更加便捷、规范,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加强手术病人交接中的护理质量管理,明确职责,以保障病人的安全.方法 选取2008年未使用交接查对表的择期手术病人78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使用交接查对表的择期手术病人80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术前准备不充分为10例,观察组仅3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3,p<0.05).使用交接查对表后病人物品遗漏等现象明显减少.结论 手术病人交接查对表的应用,保证了手术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提高了手术病人交接过程中防范安全隐患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乳腺微创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3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8 0例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7.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95.0%高于对照组75.0%,同时两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应用于乳腺微创手术患者中,可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满意率,故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外包后可再生器械及物品的交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方法:通过对外包单位可再生器械及物品交接环节实地跟踪调查,对每日回收使用后污染物品的数量、质量、预处理情况及发放无菌物品接收后的确认与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流程及质量督查标准,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外包后可再生器械及物品在消毒灭菌后的流通储存及使用后处理等环节的管理。结果: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制定交接流程及质量督查标准,并进行现场培训,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开展质量督查,基层医疗机构物品交接合格率由改进前73%提高到了89%。结论: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有效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外包后可再生器械及物品交接及管理的合格率,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增进了消毒供应中心与外包基层医疗机构的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2007年在我院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148例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并与2006年同期应用功能制护理的13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显示:应用舒适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明显增加了病人的舒适度(P<0.05),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在骨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的500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的患者在护理当中采取的是常规的方法,优化床旁护理组采用的方法是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比较两组满意水平,交接工作实施的时间,护理前后抑郁情绪水平、焦虑情绪水平,交接问题发生率。结果优化床旁护理组满意水平、抑郁情绪水平、焦虑情绪水平、交接工作实施的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术后患者实施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进行研究,即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对照组(56例)与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观察组(56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手术室综合评分情况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性提高护理水平,加强护理管理,持续改进,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让患者得到满意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标准化沟通模式ISBAR交接流程用于护理工作中的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患者行常规交接流程护理.观察组100例患者行ISBAR交接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包括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持续改进方法(PDCA循环)降低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采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方法,对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切口感染的控制,比较实施前后发生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评价持续改进方法对降低直肠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效果.结果 实施持续改进方法后的直肠癌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为0,明显低于实施前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问题、制定改善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发现问题)、再制定改善目标及计划,通过这种PDCA循环及持续改进方法,可使医护人员的操作标准化,患者得到统一标准的治疗和护理,使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明显降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日间手术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方法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全程风险管理、规范标准制定、过程质量监控、核心能力培养、多元健康宣教、术后延续照护等措施,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结果入院前评估完成率、入院前爽约率、患者满意度、7天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不良事件或纠纷比例等核心指标均得以改善。结论推行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日间手术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保障诊疗安全、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患者体验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方法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作用.方法 患儿诊治时间介于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共计儿科患者142例.以随机法为准,A组计入患儿例数73例,予以持续质量改进方法;B组计入患儿例数69例,予以常规护理方法.对比护理整体性效果.结果 A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计算值为6.85%,B组计算值为1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控制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方法 通过修订护理工作各项考核标准,督促检查和评价环节质量,对护理问题不断总结改进,促使终末质量提高.结果护理质量稳步上升,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能将护理质量管理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有效地控制了不良因素的发生,确保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疾病认知程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及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观察组QLQ-C30功能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持续质量改进的医护一体化护理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显著提升患者遵医行为和疾病认知程度,进而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院管理》2015,(5):80-83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随机选取2013 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840例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选取2015 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840例患者,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对两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施品管圈工作模式后,患者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技术操作、危重病人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同时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安全。结论 品管圈工作模式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值得在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在体检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次将该院在2018年7-12月的体检者200名作为研究的对象,视为对照阶段,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将该院2019年1-6月的体检者200名作为观察阶段对象,在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进一步对比两个阶段患者对于体检科工作质量的评分。结果在体检工作质量、服务态度、体检满意度这3个模块,观察阶段评分对照阶段比较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体检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可有效提升体检服务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疆某三级综合医院2014—2018年“过程及结果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了解医院护理质量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新疆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基准值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医院2014—2018年“过程及结果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数据,采用“基准比较”的方法,包括以年度为基准的医院自身纵向比较和以区域、全国为基础的医院间横向比较。结果医院2014—2018年“过程及结果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按年度自身比较有升有降;按不同的层级横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2014—2018年“过程及结果类”护理敏感质量指标通过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进行比较有升有降,需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