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背景: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外显子2上存在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这一位点的多态性影响维生素D受体氨基酸的结构,与骨密度变化相关。目的: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和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对象:选择2002-01/06解放军总医院及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门诊就诊的26例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70±5)岁。腰椎骨密度均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个标准差。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老年男性66名为对照组,平均年龄(73±4)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且相互无血缘关系,汉族,北京地区居民。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确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析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老年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基因型分布情况。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26例及健康老年人66名均进入结果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别为FF,Ff,ff基因型。对照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频率与骨质疏松组(42%,42%,15%;15%,50%,35%)比较,差异明显(χ2=12.078,P<0.01),等位基因F,f频率与骨质疏松组(64%,36%;40%,60%)比较,差异也明显(χ2=8.232,P<0.01)。结论:正常老年男性与骨质疏松症老年男性患者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5’端启动子区Fok1酶切位点多态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子复杂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调控骨量的重要遗传因素,但在不同种族人群中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与北京地区部分汉族男性骨密度的关系,以探求北京地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试验,在2004—09/2007—12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和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完成。对象:筛选2004—09/2006—12长期居住北京地区无血缘关系的20-80岁健康汉族男性230人。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法检测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基因型,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检测随机抽取的100例受试者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①受试者年龄、身高、体质量。②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基因型。⑧受试者L2-4椎体、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三角部位骨密度。结果:受试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F36.96%,Ff4696%,ff16.08%,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校正年龄、体质量、身高和体质量指数对骨密度的影响后,40-59岁年龄段男性仟基因型组骨密度较FF,Ff基因型低(P=0.037)。其余各年龄段、各部位仟基因型组骨密度大多低于FF,Ff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I多态性分型与骨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联,该项检测对筛查男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 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草酸钙尿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90例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患者和90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法研究VDR 的Taq1、Apa1、Fok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草酸钙尿结石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石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Taq1酶切位点基因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ok 1酶切位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FF、Ff、ff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01),基因型FF在病例组占43%,明显高于对照组(3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Apa1酶切位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AA、Aa、aa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2,p<0.001),基因型Aa在病例组占63.3%,明显高于对照组(35.6%),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协同分析Apa1和Fok1与泌尿系结石之间的关系,发现结石组FF/Aa基因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石组Ff/aa基因型明显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结石有关,FF/Aa基因型可能是泌尿系结石的易感基因,而Ff/aa基因型则是泌尿系结石的保护基因。VDR Fok I基因多态性有望成为筛选和检测泌尿系结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维生素D受体基因在内切酶BsmⅠ,ApaⅠ,TaqⅠ作用下,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并且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而骨密度的变化对骨质疏松起着重要作用,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相关性尚无定论。 目的:分析在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中与骨密度密切相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设计:对比观察。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对象:选择2002-01/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汉族绝经后妇女179名,平均年龄(59&;#177;3)岁。选择2001-01/2003-12于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科进行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绝经后妇女者122,63,112名,平均年龄分别为(56&;#177;4),(55&;#177;3)。(57&;#177;3)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确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基因型,分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并与已知的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相应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主要观察指标: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分布频率,以及该分布特点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相应数据比较结果。 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69.67%,38.1%和5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l%,6.35%和4.46%,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明显(P〈0.01)。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种比较,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差异不明显,与日本、韩国人种差异明显(P〈0.01)。 结论:中国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多态性具明显种族差异性;哈萨克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接近欧美人种,与日本、韩国人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将维生素D受体基因作为糖尿病肾病候选基因,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94例为糖尿病组,男30例,女64例。②根据3次晨尿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mg/g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55),30mg/g≤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g/g者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32),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g/g为大量白蛋白尿组fn=7)。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合称为异常白蛋白尿组。病程≥5年未合并糖尿病肾病3l例为迟发/未发糖尿病肾病组,病程≤1年伴有肾病患者20例为早发糖尿病肾病组。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7人为对照组,男35人,女42人。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9采用多聚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㈤对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计算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确认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采用x^2检验。基因型分布作Hardy—Weinberg吻合度检验。相对风险率(RR)表示疾病与标志性状关联的强度。结果:健康者77例和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酶切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F,f;存在3种基因型FF,Ff,ff。(2)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x^2=21.137,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x^2=-366.924,P〈0.001)。(3)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x^2=-12.131,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x^2=13.884,p=0.000)。(4)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相关联(RR=3.57,P〈0.005),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具有等位基因f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等位基因f的糖尿病患者的3.57倍。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呈负关联(RR=0.2l,P〈0.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相关联,等位基因f是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是早发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草酸钙尿结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维吾尔族泌尿系结石患者(病例组)和90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酶切法研究VDR的Apa Ⅰ、Fok Ⅰ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尿结石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Fok Ⅰ酶切位点FF、Ff、ff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P<0.001),基因型FF在病例组占43.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差异有显著性;Apa Ⅰ酶切位点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AA、Aa、aa3种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2,P<0.001),基因型Aa在病例组占63.3%,明显高于对照组(35.6%),差异亦有显著性.协同分析Apa Ⅰ和Fok 与泌尿系结石之间的关系,发现病例组FF/Aa基因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病例组Ff/aa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泌尿系结石有关,FF/Aa基因型可能是泌尿系结石的易感基因,而Ff/aa基因型则是泌尿系结石的保护基因.VDR Fok Ⅰ基因多态性有望成为筛选和检测泌尿系结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启动子Fok Ⅰ多态性与Ⅲ型前列腺炎的关系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103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A组)及100例非前列腺疾病患者(B组)进行Fok Ⅰ位点SNP检测,分析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结果:A组基因型分布FF:28%(29/103),Ff:31%(32/103),ff:41% (42/103);B组FF:31%(31/100),Ff:35%(35/100),ff:34%(34/100),其中ff基因型分布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F:44%(90/206),f:56%(116/206);B组为F:49% (97/200),f:51% (103/200),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R基因Fok Ⅰ位点SNP与Ⅲ型前列腺炎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I、BsmⅠ多态性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2013-2015年的162例藏族儿童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病例组,167例有分枝杆菌接触史的同民族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BsmⅠ多态性的检测,根据不同标本中分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研究两种多态性与青藏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的FF、Ff与ff 3种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2.692,95%CI:1.349~5.373)。病例组的BB、Bb、bb3种基因型与对照组的相应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1.009,95%CI:0.560~1.816)。结论维生素D受体的FokⅠ多态性与高原藏族儿童肺结核易感性相关,其ff基因型可能是发病的风险因素,而与BsmⅠ多态性则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肾含钙结晶盐形成与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启动子Fok Ⅰ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检查进行分组:80例肾皮质含钙结晶盐形成患者(A组)及80例无结晶盐形成者(B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两组进行Fok Ⅰ多态性检测,分析两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A组基因型分布FF:30%(24/80),Ff:50%(40/80),ff:20%(16/80);B组FF:34%(27/80),Ff:60%(48/80),ff:6%(5/80);其中ff分布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F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55%(88/160)和64%(102/160);f分别为45%(72/160)和36%(58/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VDR基因起始密码子中FokⅠ多态性与肾皮质含钙结晶盐形成有关系,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的早期诊断方法在本研究中有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以及不同骨量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方法:选自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内分泌科1998-09/2001-01住院糖尿病患者122例为糖尿病组,诊断参照WHO 1999年新标准,并且除外重度吸烟、嗜酒者、肾功能损害者及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2型糖尿病组68例,1型糖尿病组54例。以中国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为依据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糖尿病组骨量正常58例(男/女=33/25),骨量减少30例(男/女:15/15),骨质疏松34例(男/女=17/17)。并以青岛市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62名体检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其进行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I,TaqI位点)型检测,并计算其基因分布频率。结果:①1型糖尿病组、2型糖尿病组与健康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分布频率的比较1型糖尿病组Tt基因型的分布频率有增高趋势(1型糖尿病组14.8%,2型糖尿病组7.4%,对照组4.8%,P=0.068)。②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在糖尿病患者群中,aa基因型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患者中分布频率显著高于糖尿病骨量正常者(骨量减少组63.3%,骨质疏松组73.5%,骨量正常组41.3%.P&;lt;0.05),Aa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者(骨量减少组26.7%,骨质疏松组26.5%,骨量正常组44.8%,P&;lt;0.05),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未检出AA基因型。结论:在糖尿患者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分布与健康人差异不显著。糖尿病患者对应于ApaI酶切位点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与骨质疏松存在相关性,对应于TaqI酶切位点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相关趋势,对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已成为骨质疏松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了解VDR基因多态性在中国老年男性中的分布,并进一步认识其与骨钙素及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45例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型,同时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骨钙紊(bone gla-containin gprotein,BGP)、Ⅰ型胶原前胶原氨基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procollagen,PINP)及1,25(OH)2D3。结果: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0.014;Bb,0.117;bb,0.869。B,b等位基因分别占7.2%,92.8%。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38.6%。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之间VDR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未发现VDR基因型与BGP,PINP及1。25(OH)2D3相关。结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与骨钙素等骨转换升华指标及1,25(OH)2D3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12.
背景:维生素D受体基因在内切酶BsmⅠ,ApaⅠ,TaqⅠ作用下,呈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并且与骨密度密切相关熏而骨密度的变化对骨质疏松起着重要作用,但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相关性尚无定论。目的:分析在中国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绝经后妇女中与骨密度密切相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分布规律。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对象:选择2002-01/20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汉族绝经后妇女179名,平均年龄穴59±3雪岁。选择2001-01/2003-12于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老年科进行健康体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绝经后妇女者122,63,112名,平均年龄分别为(56±4),(55±3),(57±3)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确定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基因型,分析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分布频率,并与已知的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相应数据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Ⅰ多态性分布频率,以及该分布特点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日本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结果: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5%,69.67%,38.1%和50%,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1%,6.35%和4.46%,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明显穴P<0.01雪。哈萨克族与欧美人种比较熏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差异不明显,与日本、韩国人种差异明显(P<0.01)。结论:中国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多态性具明显种族差异性;哈萨克族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接近欧美人种,与日本、韩国人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基因有关的骨脆性疾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是主要候选基因之一。目的:前瞻性调查老年人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于中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骨量丢失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横断面调查,于200003/200503在沈阳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完成。对象:选取沈阳市某社区无血缘关系、60岁以上的100名汉族健康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性别不限,未服用过维生素D和钙补充剂,均自愿参与调查。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的多态性,应用DPX-L双能X射线吸收仪分别在调查初始和5年后两次测量调查对象的髋部骨密度。主要观察指标: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予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分布,以协方差分析法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髋部骨密度的关系。结果:调查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为AA型17%,AG型57%,GG型26%;男女间等位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该人群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无论男女各基因型间年龄、身高和体质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身高、体质量和年龄校正后,调查初始不同基因型调查对象问股骨颈和大转子的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调查对象问各部位年骨量丢失率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查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启动子中Cdx-2结合位点基因型与髋部骨密度及骨量丢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维生索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影响骨密度的自身因素。 方法:①选择2003—01/2004-0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骨科门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80例。年龄45-70岁,绝经年龄40-58岁。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肾阴虚118例、肾阳虚42例、肾阴阳两虚20例。②用美国Hologie(4500W)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正位第2-4腰椎、左侧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③记录患者自身因素: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④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正态分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用Bivariate分析患者自身因素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 结果:纳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者1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与不同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比较,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不明显(P〉0.05);3种中医证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差异也不明显(P〉0.05)。②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hh型中,肾阴阳两虚患者第2-4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肾阴虚型(P〈0.05),其他证型问差异不明显(P〉0.05)。(勤在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bb型与Bb型骨密度相近(P〉0.05)。④在相关性因素中。年龄和绝经年限与4个部位的骨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6- -0.441,P〈0.05-0.01);身高与腰椎、股骨颈、大转子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1-0.222,P〈0.05-0.01);体质量与股骨颈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5);绝经年龄、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32—0.158,P〉0.05);年龄与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345,-0.427,P〈0.05),而绝经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r=-0.018—0.246,P〉0.05)。 结论:①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 Ⅰ多态性及中医证型分类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存在相关性。(呈)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年龄是影响维生素D受体基因Bb型患者骨密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达到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观察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降钙素受体Alu-Ⅰ基因多态性各基因型频率及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 方法:试验于2005—06/2007—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试验对象:选取332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纳入标准:健康门诊查体人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患者:患者对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骨代谢相关疾病史;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等。其中骨质疏松合并骨折75例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余257例经过骨密度测定确定骨量,按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均值降低2,5个标准差)分为骨量正常组(n=201)及骨质疏松组(n=56)。②试验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测定257名山东半岛汉族成年人和75名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降钙素受体基因型,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腰椎、股骨颈、粗隆间、Ward’s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纳入受试者332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本试验人群降钙素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x^2=0.47,P=0.493)。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CC型占89.5%,CT型占10,5%,TT型占0%。②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女性CC基因型较CT基因型在ward’s三角区有较高的骨密度(P〈0.05),骨量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山东半岛汉族女性降钙素受体基因型与骨密度之间存  相似文献   

16.
背景: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峰值骨量变化和骨量丢失均受遗传因素影响.目的:通过观察维生素D受体基因 ApaⅠ多态性在山东半岛汉族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选取367名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地区无亲缘关系的汉族人群.将受试者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27例,骨质疏松组6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组77例.结果与结论:实验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χ2 =1.583,P > 0.05).基因型频率分布依次为aa型占53.1%,Aa型占10.6%,AA型占36.3%.年龄与不同部位骨密度值之间呈负相关(P < 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值之间呈正相关(P < 0.01),在将年龄和体质量指数进行校正后发现aa基因型在腰椎(P < 0.05)、wards三角(P < 0.05)骨密度较低.运用χ2检验分析骨密度正常组各基因型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 =4.795,P > 0.05).结果证实,山东半岛地区汉族人群中,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存在关联,提示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在决定个体骨质疏松症遗传易感性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将维生素D受体基因作为糖尿病肾病候选基因,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3-06/2004-08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94例为糖尿病组,男30例,女64例。②根据3次晨尿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m g/g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55),30m g/g≤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 g/g者为微量白蛋白尿组(n=32),尿白蛋白与肌肝比值≥300m g/g为大量白蛋白尿组(n=7)。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合称为异常白蛋白尿组。病程≥5年未合并糖尿病肾病31例为迟发/未发糖尿病肾病组,病程≤1年伴有肾病患者20例为早发糖尿病肾病组。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77人为对照组,男35人,女42人。纳入对象均为汉族人,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③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④对数据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若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计算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确认符合H ardy-W einberg平衡,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基因型分布作H ardy-W einberg吻合度检验。相对风险率(RR)表示疾病与标志性状关联的强度。结果健康者77例和2型糖尿病患者9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中国汉族人群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酶切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F,f;存在3种基因型FF,Ff,ff。②对照组、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间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21.137,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366.924,P<0.001)。③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12.131,P=0.00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也有显著性(χ2=13.884,P=0.000)。④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相关联(RR=3.57,P<0.005),具有显著性意义,表明具有等位基因f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是没有等位基因f的糖尿病患者的3.57倍。等位基因F与异常白蛋白尿的发生呈负关联(RR=0.21,P<0.005)。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相关联,等位基因f是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是早发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许多学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进行了多项遗传基因,如维生素D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Ⅰ型胶原基因与骨量的研究,但是结论差异较大,这提示骨量不是单个基因起作用,而是受多种基因的调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以及与骨量、骨代谢的关系,为筛选骨质疏松症相对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干预:在北京市区汉族健康志愿中,剔除患有影响骨代谢的急慢性疾病及用过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选择经解放军总医院双能z线骨密度吸收仪(dl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骨密度正常85例(男26例,女59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平均46岁。选择汉族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低于峰值骨密度2.0~2.5标准差的12例为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52岁。分别对两组进行酶切产物分离及结果判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phorsis,PAGE)酸性银染法分离及显像酶切产物,以DNA片段长度标准物为参考,观察结果并照相。骨钙素基因判定参照献方法,即缺乏相应酶切位点为HH型(253bp)、Hh型(253,232,21bp)为杂合子、hh型(232,21bp)则代表存在相应酶切位点的基因型。主要观察指标:应用PCR扩增及酶切方法确定骨钙素基因;分析判定中国汉族人骨钙素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骨钙素基因多态性和骨质疏松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汉族人与日本人骨钙素基因型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骨钙素基因hh,Hh,HH基因型分别为61%,35%,4%,等位基因频率H型和h型分别为0.2118和0.7882,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无显性差异。比数比(odds ratio,OR)分析,骨密度较低的HH基因型骨质疏松的相对危险度是骨密度较高的hh型的3.47倍,是Hh型的1.73倍。结论:骨钙素基因型可能影响到骨密度。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  要: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由许多微效基因累加作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1994年Morrison等Ⅲ首先研究证实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BMD)密切相关,认为根据VDR基因多态性可以预测BMD,这引起了国际上广泛重视。为骨质疏松分子病因学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号。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对BMD有遗传决定因素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儿童白血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对127例白血病患儿和268例健康儿童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酶切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白血病患儿和正常儿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儿童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