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以及与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起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萘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DNA修复,以及和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超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脑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Cerebral protection from an ischemic/hypoxic insult implies that tissue injury can be controlled or even prevented by certain therapeutic maneuvers. For example, physiological thresholds may be altered so that tissue vulnerability to the insult is reduced, or the intensity of an insult may be blunted by enhancing brain homeostasis. Such a therapeutic maneuver is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o improve blood flow in the disordered hemisphere. Alternatively, drugs with protective properties can be used before or even after the insult to "stabilize" injured tissue and prevent the harmful secondary effects that often follow. Various past and present approaches to cerebral protection employing physiological, pharmacological,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are reviewed.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each allegedly protects the brain from ischemia and hypoxia are discussed briefly. Promising, but not always successful, approaches used in the past have pointed the way for new and more rational therapies. Truly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brain from ischemia and hypoxia depends directly upon our capability to explore basic 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our willingness to measure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the outcome of newly developed protective meas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