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程中政策效力不强的问题,以演化博弈论为基础分析再生建材供需中政府的激励作用。选取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中的三方利益相关者,分别构建“政府—建材厂商”“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建材厂商、建设施工企业的博弈行为决策,得出实现博弈均衡过程中帕累托最优的策略。演化博弈结果显示:政府通过提高经济补贴与制裁,降低建材研发生产与使用的成本,促进建材厂商研发生产再生建材,促进建筑施工企业购买使用再生建材是稳定的演化途径。并根据演化博弈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初步实施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且在80年代中期提出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建筑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的目标。因为资金及技术方面存在问题,所以我国的建筑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发展主要提倡减量化,是以资源化为目的、无害化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本文就建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展开研究,在阐述建筑固体废弃物的概念及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筑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对资源的节约及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固体废弃物的增加已经成为环境污染和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在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煤矸石、建筑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在建筑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指出了这些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对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发展缓慢的问题,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下游企业演化博弈模型,基于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性推导得到8种不同情况下的政府、资源化再生企业和再生产品消费者策略选择,并分析均衡点在不同演化条件下的稳定性。运用Matlab软件对符合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发展状态的稳定演化条件进行赋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补贴资源化再生企业的额度越高,资源化再生企业越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再生产品消费者购买资源化再生产品的概率越大;政府补贴再生产品消费者的额度越大,资源化再生企业越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再生产品消费者购买再生产品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过程中主要参与方决策行为的相互作用,结合价值共创理论,构建以政府、建筑企业及技术支撑企业为参与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各参与方策略选择的稳定性,探讨了各要素对演化策略的影响关系,并结合MATLAB 2022b软件进行仿真,进一步分析三方演化博弈中均衡点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示:三方选择积极进行价值共创的策略选择概率关于各自收益正相关、关于成本负相关,其中政府投入成本正向影响建筑企业和技术支撑企业的策略选择;技术支撑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政府和建筑企业策略选择影响呈倒“U”型关系;政府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支撑企业积极支持带给建筑企业的额外收益会消极影响其共享数据意愿。  相似文献   

6.
建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垃圾主要由矿化特点的建筑废渣构成,具有良好的资源化价值,适宜制造非承重填充墙建筑制品。从实践看,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不同建筑垃圾不同的材性作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7,(5)
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更加欢乐。当然这是我们国家发现前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代表,但是由于废旧房屋、道路桥梁等的拆除重建,在另一方面也遗留下了很大的问题,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是关键所在。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不能够有限的回收充利用,而只是一味的堆积置放。对建筑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对于我国资源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减少我国资源的使用,更能使建筑垃圾得以有效处理,本文就是浅谈建筑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建筑工程中的资源优化利用,希望对国家建筑废物的回收利用提供有效意见,也希望对建筑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研究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寿德 《砖瓦》2006,(10):108-111
文章介绍了我国陶粒的产量、品种结构、性能结构及生产企业的现状,阐述了几种固体废弃物生产陶粒的工艺技术,提出了固体废弃物陶粒重点发展的三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李瑜 《砖瓦》2018,(3):72-74
随着国民经济对矿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可谓空前。与之相伴的是,矿山固体废物的积存量和递增量也到了令人忧虑的地步。《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2015)》显示,我国尾矿和废石累积堆存量目前已接近600亿t,其中尾矿堆存146亿t,83%为铁矿、铜矿、金矿开采形成的尾矿,废石堆存438亿t,75%为煤矸石和铁铜开采产生的废石。环保部公布的最新统计年报显示,2013年,我国重点调查企业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为31.3亿t,其中,尾矿产生量为10.6亿t,占34.0%。不难看出,尾矿在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中几乎占据了小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0.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规模化推广,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堆放带来的危害,而且能变废为宝,提供了新的建筑材料再用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重点总结了南京雨花再生资源公司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利用的具体做法和经验,为推动南京市建筑垃圾规模化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 3 个主体策略选择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其演化进行仿真分析。由此得出结论: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在三方合作中占据主体地位。并且要使得模型向唯一理想的稳定状态(1, 1, 1)演化,必须注重提高公众对政府和装配式建筑产品的信任度,改善社会的认知。与此同时,政府要合理控制其监管成本和补贴力度,才能实现协同发展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探讨固体废弃物在生态建筑工程中的各种资源化利用形式,包括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废塑料作再生骨料补强、废旧塑料作新型绿化环保墙体等.将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能减少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缓减资源能源紧张现象,对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都将产生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对城市废弃物的危害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提出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固体废弃物的建材资源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存,侵占大量的土地;同时也是大气、水、土壤的重要污染源。近年来固体废弃物产量日益渐增,它的治理和利用成为了人们关心的课题,总的趋势来看已从消极处置转变到工业废渣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建材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利用废弃物,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它不仅节约自然资源,缓解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且能够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建材产品,能够使其增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材资源化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施工固体废弃物已严重危害到环境和人体的健康.施工固体废弃物中的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石材等为无机硬质组分,通过破碎筛分等装置处理后,可循环再生成集料和原料,用来制备新型混凝土及其制品、新型墙体材料、道路结构基础材料、以及多功能性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又能节约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设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垃圾的产量也随之增长,严重阻碍了今后的发展。本文主要将建筑垃圾作为论述对象,分析了建筑垃圾的危害和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建筑垃圾的有效性处理,必须摆脱传统的垃圾处理方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结合。论文介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概念,以及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并提出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相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固体废弃物数量也伴随着城市建设和各种产业的扩张呈指数增长。由于固体废弃物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造成了其整体利用率低、堆放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能将固体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使其应用于生产服务中,提高其循环利用效率成为主流学术界正在探索的方向。李秋义、王亮编著的《固体废弃物在绿色建材中的应用》一书将固体废弃物应用于生产绿色建材,并从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再生骨料的性能及制备、碱激发再生骨料混凝土、石油焦脱硫灰渣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固体废弃物在生产过程的利用提供了多维度思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学习,认为该书观点清晰,实用性较强,可以拓展广大读者在绿色建材领域的认知,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更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建筑垃圾的处理现状和工艺 ,介绍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方法和关键技术 ,并提出了我国建筑垃圾处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