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鲜花  谢春飞 《妇幼护理》2022,2(18):4298-4300
目的 分析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中应用SBAR沟通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110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交接班,研究组采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掌握度,记录两组护理风险情况,记录交接班时间,并评估交接班质量,调查交接护士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满意度优于(P<0.05).结论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交接班实施 SBAR沟通模式护理,能够提高交接护士对患儿情况的掌握度,避免护理风险发生,保证交接班质量,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乔文清 《妇幼护理》2024,4(7):1601-1603
目的 探索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实施于新生儿科护理床头交接班的价值。方法 选取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2 月 在我院的新生儿科室收治的 7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采 取规范性护理方法,观察组采取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的模式。分析比较两组的床头交接班满意度、患儿不良症状的发 生率、并发症出现概率观察指标及临床观察指标 。结果 实验组患儿不良事件和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 验组护理人员在患儿六项基础信息提供、护理人员负责评分、患者配合度评分、交班质量效率评分和患者安全评分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日增长体质量、日增长奶量大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生儿科护理的床 头交接班环节实施 SBAR 沟通模式联合规范护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王琳  张亚铮  袁媛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0):938-942
目的 探讨改良SBAR床旁交接班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监护室24名护士交接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床旁交接模式;选取2019年7-12月相同护士交接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基于SBAR沟通模式设计床旁交接班核查单,应用改良SBAR床旁交接班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床旁交接班时间、护士交接班漏项情况、因漏项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士交接班质量,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床旁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护士交接班漏项率、因漏项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各条目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的改良床旁交接班模式可有效缩短护士的床旁交接班时间、减少交接班时的信息遗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护士的交接班质量及临床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患者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杨柳  陈劲光  李素明  王静 《妇幼护理》2022,2(11):2605-2608
目的 探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儿科重症监护室工作的 23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按照传统的 PICU 儿科重症 监护室流程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对照组,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实施采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 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儿科重症监护室交接班书写记录时间和床旁交接班时间、交接 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护士对交接班方式的认可度以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士床边 交接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书面交接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对交接班方式认可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接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以及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能有效降低护士交接工作量,提高交床旁 护理交接质量,协助责任护士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获得了护士及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王璇  王颖 《天津护理》2023,(4):443-446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I期临床试验病房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4月1日—2021年10月31日I期临床试验病房就诊受试者为对照组,2021年11月1日—2022年5月31日I期临床试验病房就诊受试者为观察组,符合纳排标准的12名临床护士为实施对象。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交班,观察组采用SBAR交班模式交班,对比两组交接班相关情况。结果:观察组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交接班质量优于对照组,方案偏离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规范了I期临床试验受试者交接班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临床试验安全性,降低护理问题发生率,保障了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SBAR沟通模式,建立"PICU床旁交接表",规范护理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患者诊断和病情、异常化验结果、治疗、存在风险及护理重点的掌握情况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患儿家长满意度为90.5%,应用后满意度为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够使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使接班护士能够快速明确后续治疗及护理重点,从而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6月652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前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将2015年7~10月624例床旁交接班病例设为品管圈实施后组,按照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旁交接班。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实施前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结果: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由改善前的58.13%下降至2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实施后,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护士床旁交接班缺陷率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不同层次护士的病情观察及汇报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并评价其在普通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10月开始构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并选取2019年7-9月的29名护士共131人次的交接班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0-12月的27名护士共138人次的交接班为观察组。通过交接班质量及护士对该护理交接班满意度来评价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 护士在背景和评估2方面的交班质量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现状与建设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方面,除了“在交接班过程中我有机会讨论有关工作量的问题”这一条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条目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儿科护理交接班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了普通病房的护理交接班质量及护士对交接班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进式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5~7月为现况组,实施传统交接班模式;2016年8~10月为改进组,实施改进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制定护护床旁交班SBAR报告表,规范E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程度。比较两组干预后交班错漏情况及改进前后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改进组干预后交班错漏情况明显少于现况组(P0.05),改进后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中增进护士监控、合作、责任的评分高于改进前(P0.05)。结论:运用改进式SBAR床旁交班模式后不仅规范了床旁交接流程,保证交接班信息的全面准确性,并且增进了护士行为监控和团队合作,帮助定位责任,值得长期推广,同时,也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控与质量改进以促进护士床旁交接班质量的可持续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张娟 《妇幼护理》2022,2(4):870-872
目的 分析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在我医院救治的 60 例重症 监护病房内的患儿依照就诊的先后次序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30 例。参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 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医治疗效、死亡详情、住院时间、焦虑情绪、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 验组护理满意度和医治疗效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死亡率低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焦虑情绪优于参照 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小于参照组(16.67%)(P<0.05)。实验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高于 参照组(P<0.05)。结论 对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能够提升医治效果,降低并发症率,提升生存质量和护 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施后两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略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表(NAER)评分(72.56±3.47)分较对照组(65.17±5.1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可同时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肺癌术后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80例肺癌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选取2016年1月—11月103例肺癌术后患者为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班。观察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2组护理人员对交接班的满意度以及对患者病情"九知道"的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抽查的103例和80例次,观察组次交接班满意度(100.0%vs.51.3%)和病情"九知道"知晓率(100.0%vs.46.3%)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在肺癌术后交接班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患者病情,确保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床头交接班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428例ICU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利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床头交接班。比较两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交接班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隐患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病人"十知道"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SBAR沟通模式开展ICU护理床头交接班工作,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与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丰富护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3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4~6月收治的老年危重症患者42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患者在交接班管理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满意度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熊继瑶 《妇幼护理》2023,3(19):4721-4723
目的 分析舒适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 2020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本院重症监 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 78 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39 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参 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 将舒适护理应用到重症监护病房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护理舒 适度以及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分别纳入8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促进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改善,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框架制定的转运交接单在重症监护室(ICU)后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本院原有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选取2017年7—12月我科ICU转出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基于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及患者转科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9个条目交接班评价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对责任护士知晓、护士病情观察和巡视频率、整体护理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使用SBAR标准制定的转运交接单交接后,提高了病房护理人员交接班评价满意度,为ICU转科患者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护理,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00例ARDS患者,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重症监护病房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肺部感染评分(CPIS)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ARDS患者的VAP发生率,为患者病情康复提供有利条件,可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杨杰 《天津护理》2016,24(5):427
目的: 观察SBAR模式在神经肿瘤科重症病人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5年2、3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48例手术病人进行的928例次交接班设为对照组,将2015年4、5月神经肿瘤科重症监护室的62例手术病人进行的1 184例次交接班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交流模式进行交接班,比较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护士的自我效能感。结果:两组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BAR模式使用前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交流模式,规范了重症病人交接班流程,减少了护士床旁交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护士的自我效能和病人或家属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 从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