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消毒剂二氧化氯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二氧化氯分子式CIO_2,分子量67.5。纯二氧化氯常温下为气体,微溶于水。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能力,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消毒剂,因其消毒后水中不形成致癌物三卤甲烷,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83年推荐用以取代液氯消毒饮水,1993年又规定造纸厂用其漂白纸浆。  相似文献   

2.
向癌宣战是1971年尼克松任职美国总统时提出的。现在,美国每年大约化费十多亿美元从事研究防治癌症。据统计,美国人患癌和死于癌症的人数还在增加,每五人死亡者中有一人是因患癌症,但五年生存率却有所提高,如1940年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平均为25%、1960年为33%、现在为48%。本年3月,美国科研人员在一次讨论会中就美国当前研究中的几个方面交换了看法和意见。他们指出了当前研究癌症的几个主要趋势: 一、Ampligen 这是一种实验性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它可以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据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比注射合成干扰素更为有效。用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抱怨“文献爆炸”,我们应该学会从大量的期刊和论文中择优而读。图书馆和情报专家在此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人估计,1899年当时约有1000~1500种生物医学杂志;1940年增至5000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氯纯水溶液,可以直接应用于杀菌消毒等多方面,有着实际应用前景.但有关它的制备工艺,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文章提供的方法是通过二氧化氯非水溶液来制备.  相似文献   

5.
高纯度二氧化氯水溶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氧化氯纯水溶液,可以直接应用于杀菌消毒等多方面,有着实际应用前景,但有关它的制备工艺,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文章提供的方法是通过二氧化氯非水溶液来制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的杀菌效果。方法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用二氧化氯含量为50mg/L的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溶液,作用5min,对大肠杆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7.58;二氧化氯含量为100mg/L的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溶液,作用15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7.50。用二氧化氯含量为100mg/L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溶液擦拭消毒木质物体表面,作用30min,对各物体表面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为2.78。用二氧化氯含量为100mg/L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溶液浸泡消毒白色工作服,作用30min,对白色工作服口袋内布片上污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各样本均≥5.43。用二氧化氯含量为50mg/L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溶液浸泡消毒黄瓜,作用10min,对黄瓜上污染的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各样本均≥3.00。结论绿源牌二氧化氯泡腾片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试验一元二氧化氯粉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破坏效果及对金属的腐蚀性。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标准金属腐蚀性试验法。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 ,该制剂含二氧化氯 2 0 0 mg/L 的溶液对 HBs Ag作用2 0 min,可将其抗原性破坏 ;含二氧化氯 5 0 0 mg/L 的溶液对碳钢有中度腐蚀作用 ,对铝、铜有轻度腐蚀作用 ,对不锈钢基本无腐蚀。结论 :一元二氧化氯粉剂具有较好消毒性能和较低金属腐蚀性 ;上述实验为一元二氧化氯粉剂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稳定性二氧化氯的应用前景薛广波,黄志明(上海中联科技应用部)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随之对化学消毒剂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严格。理想的消毒剂应该是高效广谱、使用方便、安全无毒、于环境和生命无害。稳定性二氧化氛是一种新型化学消毒剂,它的性能基本达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RⅢ-500型二氧化氯发生器所产生的二氧化氯对饮用水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悬液定量法对二氧化氯发生器运行30min后产生的二氧化氯杀灭水中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所生成的二氧化氯含量为2mg/L时,对人工染菌水样作用15min,其中大肠杆菌下降至0CFU/100mL;对天然水样作用30min,大肠菌群下降至0CFU/100mL,且作用后天然水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均符合(GB/T5750.12-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结论 CRⅢ-500型二氧化氯发生器产生的二氧化氯含量达到2mg/L时,对饮用水能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两种统计方法比较三种二氧化氯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与t检验和秩和比法,对三种二氧化氯产品(pH值分别为3.85、2.59、2.52)的杀菌效果进行比较。结果,pH值为2.59、2.52的二氧化氯产品杀菌效果优于pH值为3.85的二氧化氯产品,杀菌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H值为2.59和pH值为2.52的两种二氧化氯产品杀菌效果,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比法在α=0.0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琳  黄新宇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39-740
目的 检测二氧化氯的灭菌性能与毒理.方法 采用杀菌试验对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进行实验观察;通过二氧化氯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检测其毒理作用.结果 浓度为82 mg/L的二氧化氯稀释液,作用2.5 min、5.0 min、7.5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00,对大肠杆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5....  相似文献   

12.
固体一元包装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解决二氧化氯在生产、运输、使用不便利因素,选用不同的酸性激发剂,加上特殊的处理工艺,研制出一种固体一元包装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该消毒剂在干燥状态下可稳定存在,溶于水产生二氧化氯。当消毒剂浓度为3.3mg·L^-1作用5min时,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率为100%;消毒剂浓度为434mg·L^-1时作用30min呆100%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故该种二氧化氯可作为灭菌剂,其溶液在密闭容器中可保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二氧化氯在生产、运输、使用上的不便利因素,选用不同的酸性激发剂,加上特殊的处理工艺,研制出一种固体一元包装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该消毒剂在干燥状态下可稳定存在,溶于水产生二氧化氯。当消毒剂浓度为33mg·L-1作用5min时,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杀灭率为100%;消毒剂浓度为434mg·L-1时作用30min可100%破坏乙肝表面抗原。故该种二氧化氯可作为灭菌剂使用。其溶液在密闭容器中可保存较长时间。该消毒剂对不锈钢基本无腐蚀性,对碳钢有中度腐蚀性。  相似文献   

14.
<正>该二氧化氯消毒液为二元型包装,临用时以1:1的比例加入活化剂,经反应后释放出具有氧化性的活化二氧化氯。我们在实验室对其杀菌效果及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22年Dandy首次报道经胼胝体切开手术入路以来,人们对三脑室以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越来越予以重视和深入。1940年Van Wageneu和Herren在Dandy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稳定性二氧化氯反复使用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采用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进行观察。结果在兔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中,稳定性二氧化氯在二氧化氯含量为1996.5mg/L的浓度下多次接触动物完整皮肤未引起动物皮肤刺激反应,属于无刺激性物质;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动物经过30d喂养后,试验各剂量组实验动物生长发育良好,体重增加正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各剂量组实验动物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实验动物各脏器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该稳定性二氧化氯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未显示对兔完整皮肤有刺激作用;也未显示对大鼠有亚急性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二氧化氯对HBsAg、HBeAg灭活作用.方法 采用中和剂分组试验,用SPRLA法检测HBsAg、HBeAg活性,PCR法测HBV-DNA.结果 1 0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作用5min和500mg/L作用10min均可破坏血清中的HBsAg;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作用5min即可全部破坏HBeAg.结论 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HBsAg、HBeAg的灭活密切相关.适当的浓度和作用时间HBV-DNA可完全被破坏.  相似文献   

18.
美国健康状况统计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与妊娠有关的妇女死亡率近几十年有下降的趋势,从1940年的376/10万下降到了1985年的7.8/10万。虽然降低妊娠妇女死亡率的工作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作者分析了新泽西州1975~1989年与妊娠有关的妇女死亡率。在被分析的309名妊娠有关的妇女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 转移因子因其具备无毒、安全、制备较易,便于使用等优点,对某些难以控制甚至危及生命的慢性感染和免疫缺损症患者又有明显效果,肿瘤临床初步试用结果也令人颇受鼓舞,所以,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从Lawrence用透析方法制备和命名转移因子迄今近二十年,但受到人们普遍重视和研究还不到十年。1940年Lansteiner和Chase首次用活的白细胞在豚鼠身上成功地传递了用血清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1940~1982年593例破伤风患者死亡率的变化,并探讨了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因素。发病时平均年龄从1971年开始增高:1940~1950为27.64岁,1951~1960为30.66岁,196l~1970为29.29岁,1971~1980为44.31岁,1981~1982为40.57岁(F=12.686,P<0.01);病死率从1971年开始显著下降:非新生儿1940~1950为48.4%,1951~1960为36.8%,1961~70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