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速环境下基于数据分流的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红芳 《计算机应用》2005,25(12):2734-2735
提出了一种数据分流的方法,将捕获的网络数据包按某种策略分流转发至多个检测设备进行处理,提高了在高速网络环境下检测系统的性能,解决了硬件发展跟不上网速发展而带来的漏报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速网络下如何进行入侵检测分析是当前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该文基于动态负载和系统底层设计,通过嵌入底层内核代码,动态分发检测数据流,进行高速检测。该设计方法能够直接融入现有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或产品中,并且具有动态可扩展性、对入侵检测系统透明等优点。实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在高速网中进行有效测试。  相似文献   

3.
杨锋  钟诚  尹梦晓 《计算机工程》2008,34(21):126-128
结合异构机群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双向驱动的分流算法,将高速数据流分为多个子数据流,把子数据流交由异构机群系统中最合适的节点处理,实现基于异构机群的高速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保证了某时间段内具有相同源或目的地址的所有数据包发向同一个后端IDS引擎进行检测,能在高速网络环境下保持高检测率,并有效解决负载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分流实现高速网入侵检测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以太网的发展,目前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已经无法适应高速增长的网络速度,提出了一种数据分流的方法,将捕获的网络数据按某种规则分流转发至多个检测设备进行处理,以达到提高整个系统的检测性能,解决高速网络下网络入侵检测设备因性能缺陷而带来的丢包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通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负载不均而导致检测精准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负载预测的通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设计;设计系统硬件结构,使用T-KOKO型监听器及带有监听面板AP-9812M的语音信息监听工具,使用HDMI分配器传输监听信号,选择JY211-QTQ-04型号光缆探测器,其内部含有发射机和接收机,用于发射和接收数据,采用TCP继电器控制器用于改变指令正常执行的顺序;确定负载指标,动态调整负载预测策略,保证负载均衡,并通过hash函数获取网络攻击行初始判别概率向量,实现通信网络入侵检测;由实验结果可知,该系统的运行时间平均值为86.3 s,吞吐率平均为74 Mbps,网络入侵检测准确率平均值为95%,证明所设计通信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运行时间较短,吞吐量较高,证明了该系统的检测速度较快,且检测准确率较好,能够为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入侵检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针对该技术研究了基于负载均衡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并建立了系统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对负载均衡器进行了改进.其中使用了负载均衡算法中的最快响应法和加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网络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这样的改进优化了处理结果,提高了高速网络环境下入侵检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态负载均衡的分层式高速网络入侵检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钦东  张德运  高鹏  刘刚 《计算机工程》2005,31(12):13-14,231
设计了一种新颖的适用于高速网络的分层式动态负载均衡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及相应的动态流量均衡算法。该模型采用两级分流结构,由均衡代理与探测器根据均衡算法配合完成流量的动态均衡分配;动态均衡算法通过对数据包的特征域做敞列运算,将其映射到某个探测器的接收区间内.并根据探测器的负载情况调节接收区间的宽度,合理分配各个探测器上的流量。性能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系统的计算资源,具有良好的动态流量均衡性能及高度的可扩展性,在高带宽环境中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数据分流实现高速网下入侵检测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一种数据分流的方法,将整个网络流量按照某种规则分割成若干部分并转发至不同的检测设备,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9.
高速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高速网络环境下的入侵检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基于负载均衡技术和协议分析技术,提出了一个能够应用在高速环境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负载均衡技术把在前端捕获的高速数据流进行分化,以利于后端处理;协议分析技术利用网络协议的层次性和相关协议的知识快速地判断攻击特征是否存在。基于代理的分布式体系结构,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0.
如何使入侵检测系统能适用于高速网络环境,成为当今入侵检测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结合机群系统,提出一种基于散列函数的分流算法,将高流量数据流通过该分流算法分为多个数据流,交由机群系统中各节点上的IDS分析引擎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保证同一连接的所有数据报文由同一IDS分析引擎处理,在高速网络环境下保持高检测率,并有效地解决负载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了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系统采用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对被保护网络内的主机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嵌入式网络系统入侵检测方法难以获得较高的检测精度,提出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GA-SVM)的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能够较好地解决少样本、高维、非线性分类问题.然而,支持向量机训练参数的选择对其分类精度有着很大影响,遗传算法能够同时优化支持向量机的训练参数,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支持向量机的训练参数同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这种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入侵检测模型有着很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千兆以太网的出现,对传统入侵检测的监测速度提出了新的考验.通过对传统的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次特征匹配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入侵检测的速度,并且易于对不同级别的入侵提出不同的告警.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网络是基于IPv4的,但是IPv4的种种局限性限制了网络的持续高速发展.IPv6较IPv4有很多优势,例如:巨大的地址空间,自动配置机制,简化的报头结构,内置IPSec,扩展报头,以及对流标签的支持等等.目前对IPv6的安全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协议本身的安全,对上层的安全问题无法保障.就IPv6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方法的入侵检测模型.设计出的系统可以很好的应用于IPv6环境中,还可以适用于IPv4到IPv6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15.
网络入侵检测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并讨论了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模型推理、数据挖掘、免疫等攻击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最后给出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异常和误用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神经网络的原理,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Hamming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改善了基于特征检测算法中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对未知入侵类型的检测能力,并对Hamming网络入侵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测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安全防护的重要手段,显得日益重要。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存在误报率高和漏报的问题。此外,由于系统分布在网络的不同位置,不能进行必要的协同工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MADIDS。该系统在我们已有的多代理协同工作平台NHMAS上开发完成,结合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优点,对常用入侵手段具有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存在问题.根据通用入侵检测框架CIDF,给出了一个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多Agent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MAIDMBN(Multi-Agent 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 Model Based on Improved BP Neural Network),该模型采用了异常检测与误用检测相结合和基改进BP算法的学习机制.MAIDMBN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误报率、漏报率有一定的改善,系统能进行有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基于神经网络LMBP算法的入侵检测方法,在对网络中的IP数据包进行分析处理以及特征提取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训练或判别,以达到对未知数据包进行检测的目的.由传统的BP算法与LMBP算法的分析与比较得到:LMBP算法解决了传统BP算法的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LMBP算法的学习速度快,收敛速度快,将这个算法应用于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效果良好,判别准确率高,为实现高效准确的入侵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方法,并且建立了两个隐马尔可夫模型,通过对数据包的分析,得出系统的检测结果.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异常检测效率,对入侵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