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小儿按摩经》载:"运五经,动五脏之气",五经穴是小儿推拿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较早且临床应用较广泛。本文试从穴位名称、五指配属、补泻宜忌、穴位配伍4个方面探讨五经穴与五行学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从小儿夜啼与五脏的关系及辨证归经施治等方面系统阐述湖湘针推学术流派“推五经,调五脏”治疗小儿夜啼的临证思路.中医学认为脾寒、心热、惊恐、食滞均可致小儿夜啼,病位主在心、脾,但与肺、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临床治疗小儿夜啼需充分考虑脏腑之间的生克与助制关系,辨证归经施治.心火内扰证的推五经方案为:清心经,清脾经、清后再补脾经...  相似文献   

3.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拿重要流派之一,其源于湖南省湘西著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祖传苗医小儿推拿技术,主要学术特色是"五经推治,五经配伍,推经治脏"。刘氏小儿推拿在治疗小儿盗汗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多用到清或者补五脏经的手法,具有滋补肾水、养心清火、健脾益气、调和营卫等功效。同时小儿推拿作为中医儿科最常见的一种绿色疗法,免去服药困难,同时具有疗程短,操作简便疗效高,费用低,无不良反应的特点,容易被患者接受的特点,对中医学治疗小儿盗汗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我国小儿推拿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学术特色是“五经推治”.临床注重脏腑辨证,归经施治,依据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及小儿生理特性、病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推经治脏”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学术内涵,使其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小儿病证的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氏小儿推拿疗法“推五经”运用要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开运(1918年~2003年),苗族,著名推拿专家,副教授。曾任中华全国推拿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推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分卷”主笔,湖南省首批审定的50名名中医之一。刘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医推拿教学与临床研究,学验俱丰,造诣精深,创立了以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五脏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以“推五经”为核心内容的刘氏小儿推拿疗法,大大提高了临床推拿疗效。  相似文献   

6.
肥胖是发生代谢性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引起许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的关键危险因素之一,腹型肥胖更是在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血管疾病得病风险概率则明显提高,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躯体健康,降低的人们的生活质量,是21世纪全地球人需要面对的最为刻不容缓的健康问题之一。腹型肥胖发生于腹部,中医认为在腹部循行的经脉有5条,自内而外分别是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文章从脾、胃、肝、肾脏腑及任脉,来讨论腹型肥胖形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中医药及针灸治疗腹型肥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7.
李博超 《河南中医》2014,(5):943-944
郁证主要是情志不遂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以调节五脏气血,调畅五脏气机;"五志穴"可以调节人体的五神——魂、神、魄、意、志,继而达到调节情志的作用。针刺五脏俞配合"五志穴"为治疗郁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海”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体全身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经穴中,含有"海"字者,仅照海、血海、气海、小海、少海五穴,从穴位命名、生理特点及主治功效等方面,归纳其穴性特点及主治异同。  相似文献   

9.
唐其民 《光明中医》2016,(24):3559-3560
杜克宽教授结合自身临床辨证心得及古代文献有关小儿生理病理的论述,对钱乙五脏辨证体系加以阐述,总结出"五脏三层辨证法"。它是以五脏辨证为首,次则寒热辨证,再次为虚实辨证,辨治小儿疾病如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支气管肺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遗尿简明扼要,辨证精当,临床运用均有良效,值得青年医师探讨学习。  相似文献   

10.
吴东南  肖政  范世平 《河南中医》2016,(10):1847-1848
五味子五味具备,"五脏皆治",以补为主,治虚为主。临床辨证用之,五味子可敛肺滋阴治顽咳,养心宁神治不寐,健脾涩肠止泻泄,柔肝养血治眩晕,补肾益精疗无子。五味中酸敛最甚,若实证用之,有收敛邪气,闭门留寇之弊,故实证患者当慎用。  相似文献   

11.
脏腑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合成一个统一协调有机的整体。病自内生,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现于外;病由外致,必通过经络而传之于脏腑。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抑郁症是脑神与心、肝、脾、肺、肾及其之间的功能失调,脑神不得伸展导致的以情绪低沉为主要精神症状的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抑郁症的辩证论治离不开脏腑,离则偏,合则切。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冰河时期"气候剧变,天灾不断,朝代更迭,战端纷纭,大疫流行,为温病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经历了两千多年缓慢摸索的温病学被时势迅猛地推上了历史舞台,成功地摆脱了伤寒学的"束缚",形成了独成一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蔡亚仙  魏丹 《河南中医》2020,40(1):47-50
针灸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在十二经脉中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将头痛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等,经络辨证选穴依据主要有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辨证配穴以及根据病变部位上下左右配穴,而偏头痛的发病部位有明显经脉循行的特点。从经脉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与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更为密切,循经取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从络病论,偏头痛符合脑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变特点,治疗上宜通络止痛、气血同治,以尽快促进脑络功能恢复,防治脑络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常变辨证思维,核心理念是"知常达变"。病机的稳定性为"常",病机的非常规性为"变"。仲景既有"浮则为风"之说,又有"浮则为虚"之论,"浮则为风"为浮脉主病之常理,"浮则为虚"为浮脉主病之变法应用,切脉诊病要有"常变"观念,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脉证和参,把握病机,辨证施治。强调知常达变,要求中医的临床思维分析,要全面,忌偏执;要动态,忌讳僵死;要联系,忌孤立。总之,善于运用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在临床上,一个浮脉到底对应风还是虚,半夏泻心汤到底是治疗心下痞、腰痛或是下利等等,仅仅有常变观念还不够,还要有脉与证的对应,证与脉的一致,"脉证合参"才是辨证思维和方药准确应用从而取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继承《素问·热论》六经分证方法,以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依据,丰富了六经辨证之法,发展了六经传变自愈识别之法,补充了六经病的传经形式,扩展了六经的证候与分类,完备了六经病的治则治法,提高了临床六经辨证论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气至"包含"气至针下"及"气至病所"。针对肌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找到病灶的激痛点,触诊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触手按压固定或拇食指钳住,刺手持针,针尖沿触手拇指甲边缘刺入紧绷肌带,较易使"气至针下"。若激痛点除表现肌肉疼痛外,可诱发可识别的引传症状,在针刺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使针感沿引传痛的部位感传,做到"气至病所"。针对神经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判断病灶神经节段,有针对性针刺刺激神经根、神经干、外周神经卡压点,使针感沿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至肢体末端,做到"气至病所"。  相似文献   

17.
针刺肌腹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丹  李志道  任莉莎  李兰媛 《河南中医》2016,(10):1833-1835
李志道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根据解剖部位选穴,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异常的肌肉使用"针刺肌腹法"治疗,对上肢屈肌应用静留针法,伸肌采取遗留针感法,手指功能恢复采取透刺肌腹法,结合巨刺法,调节患肢"阳缓阴急"的病理状态,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为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祝茜  赵明君 《河南中医》2016,(6):936-939
中医经典确立了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基本范式,蕴含着中医学的基本逻辑思维方法,汇集着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规范着中医学术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源头活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演变以及中医临床诊疗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内在原因。"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贯穿于中医经典专著《伤寒论》的始终,它既可以体现在六经证及其兼证、变证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病证相应""异病同治"及六经病治法等方面。因此掌握中医学逻辑思维,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诊疗逻辑思维方法是决定诊治活动趋近于诊治目标的核心因素,利于理解和认识方证间互相关系及方证的病变本质、临床表现。同时,是争取最佳疗效的重要条件,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