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位成纤复合法改善PP-R的挤出螺纹畸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聚丙烯熔体挤出螺纹畸变产生的机理,采用原位成纤复合法制备无规共聚聚丙烯(PP-R)/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复合材料来改善PP-R的挤出性能。结果表明:口模入口区的环向次级流动是PP-R熔体产生螺纹畸变的主要原因;采用挤出-热拉伸-淬冷工艺制得的复合样品中PET以微纤状分散于PP-R基体中,有效地推迟了PP-R熔体挤出螺纹畸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挤出-拉伸-热处理成型工艺制备了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ET)原位成纤复合材料,以提高PP的熔体强度。研究了PET纳米级纤维对复合材料的熔体强度、流变性能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材料的熔体强度从9 889 kPa·s提高到55 215 kPa·s。进一步通过在PP/PET复合材料中添加长支链聚丙烯(LCBPP,熔体强度22 453 kPa·s)使材料的熔体强度提高到80 769 kPa·s,可见LCBPP与原位纳纤对提高PP的熔体具有协同作用。流变数据显示PET纳纤的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显著升高,这是因为PET纳纤能够增加熔体的缠结程度,从而使其熔体强度得到提高。最后从模压发泡性能上也证明了PP熔体强度的提高,这也说明此方法可用于工业发泡领域以提高低熔体强度材料的发泡性能。  相似文献   

3.
刘俊  谷琳  赵典  王经武 《中国塑料》2008,22(11):28-32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含量、基体性质、成型加工温度对橡纤混杂型PP/PET/多功能界面活化剂(MFIAA)/高效增韧剂(HET)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FC、HET用量不变,PET含量增大,微纤的数量增加,长径比增大,复合材料的刚性提高,韧性有所降低;基体PP的熔体流动速率增大,有利于PET微纤在制品中的保持,基体熔体流动速率为16.2 g/10min时,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达到原料PP的3.49倍、99 %和1.73倍,韧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刚性保持率也很高;受熔体流动性和分散相形态的双重控制,PP/PET/MFIAA/HET较为适宜的成型加工温度为(200±10) ℃。PET微纤是造成PP/PET/MFIAA/HET流动阻抗增加的主要原因,随着PET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性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4.
用挤出-熔体拉伸-淬冷法制得了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E/PTT)原位成纤增强纤维,以普通共混纤维作为对照,研究了挤出后熔体拉伸速度对PTT成纤形态和纤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位成纤作用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在注塑样条中得到了体现。拉伸速度越大,液滴转化为纤维的数量越多,形成的微纤越多;但若拉伸速度过大,在本实验范围内,纤维强度反而有所下降;在注塑样条中,随着PTT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法制取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原位复合纤维,研究了PET的质量含量(Cm)对PET成纤性和原位复合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T和PC是热力学不相容的,但这种不相容性却有利于微纤的形成;随着Cm的增加,PET微纤的数量增多,当Cm30%时,PET微纤数量呈现最大值,微纤直径分布最窄,而后随着Cm的增加,微纤数量减少,微纤直径分布变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原位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以Cm=30%为界,先增大而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混物的微纤形成、制备工艺条件、连续相聚烯烃的选择和力学性能。用单螺杆挤出机挤出嵌段共聚聚丙烯(PP-B)/PET和高密度聚乙烯/PET时,挤出产物中会形成部分短而粗的微纤;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火"工艺制备的PP-B/PET共混物中会生成更多长径比较大的PET微纤,且随拉伸比的增加,微纤数量增多,长径比增大,共混物的熔体流动速率降低;在挤出工艺条件下,最适合的连续相是PP-B,最适宜的工艺条件是:从进料口到机头温度分别为220,250,260,220℃,螺杆转速为50 r/min,拉伸比为3;PP-B/PET原位微纤共混物的拉伸屈服应力比纯PP-B提高约33%;增大拉伸比可提高共混物的拉伸屈服应力和抗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热塑性塑料原位成纤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原位成纤方法制备炭黑(CB)/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位导电微纤网络复合材料(CEMN),以期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强度。通过对CEMN体系与CB/PE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CEMN体系的拉伸强度低于普通CB/PE复合物。为增强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应改变加工过程及降低体系中CB的用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反应挤出-冷拉伸-退火工艺制备了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r-PET)瓶片微纤化的聚乙烯共混物,探索出r-PET适用于较低温度的注塑成型技术.研究了冷拉伸工艺、聚乙烯基体的选择、w(r-PET)、挤出温度和拉伸比等对原位微纤的形态和熔体流动速率(MFR)的影响.结果表明:应选择MFR为7~20 g/10 min的高密...  相似文献   

9.
以接枝极性官能团的聚丙烯为增容剂,在保持一定拉伸比的条件下,与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挤出。通过改变增容剂的用量,控制PET在PP中的形态结构。当增容剂含量为3%时,PET以纤维状分散在基体PP中,达到了较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挤出-热拉伸-淬冷法制备均聚聚丙烯(PP-H)/聚酰胺(PA)6原位成纤复合材料,研究PA 6的原位微纤化对PP-H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设计工艺可实现PA 6在PP-H基体中的原位微纤化,纤维直径约为0.5~2.0μm,但PA 6微纤与PP-H基体的界面结合性差,对PP-H的力学性能改善不佳;添加少量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可显著改善PP-H的力学性能,当w(PA 6)为15%时,添加少量增容剂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未添加增容剂时的1.27,1.39,1.49倍;注塑温度对复合材料中PA 6分散相的形态及材料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高温注塑试样的力学性能普遍低于低温注塑试样。  相似文献   

11.
程奎  沈经纬 《现代化工》2006,26(6):40-44
用挤出-拉伸-注塑法制得了高密度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HDPE/PET)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研究了PET质量分数对PET成纤性和材料拉伸强度及模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熔体拉伸时分散相液滴的聚结-形变成纤对PET相形态随PET质量分数的变化起关键作用,分散相对基体增强效应和两相界面缺陷效应相互竞争是决定拉伸强度随PET质量分数变化的重要因素,纤维对基体增刚作用受纤维数量和细度的双重控制是决定材料拉伸模量与PET质量分数关系的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热处理对PP/PET共混体系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热处理对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共混体系结晶、熔融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地对共混体系进行热处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拉伸性能及弯曲性能,拉伸强度及弯曲强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13%和33%。PP/PET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增加在于体系中聚合物结晶结构的完善、结晶度的提高以及热应力的消除,其中,PP的结晶度变化较大,由处理前的37.1%增加到处理后的52.1%。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聚丙烯(PP)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以PP为基体与粘土层状物、无机、金属纳米粒子复合制备的复合材料的表面处理、制备方法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用传统的表面处理方法可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与力学性能,少量纳米粒子可使PP同时获得增强增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两种类型的成核剂对国产共聚聚丙烯的结晶形态以及拉伸强度、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TMB-5型成核剂,聚丙烯的冲击强度有一定程度改善,w(TMB-5)为0.1%时,改性聚丙烯的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TMX-2型成核剂可改善聚丙烯的拉伸性能,但抗冲击性能降低较大;TMB-5型成核剂可显著地改变聚丙烯的结晶行为,诱导聚丙烯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形成β晶;TMX-2型成核剂可诱导聚丙烯在结晶过程中主要生成α晶,与纯PP相比,α晶的形成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5.
苏旺飞  任曙霞  黄象安 《合成纤维》2010,39(1):24-26,53
采用"熔融挤出-热拉伸-淬冷"法制取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原位复合纤维。分别采用SEM、DSC表征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研究了拉伸速度对PET成纤性和原位复合纤维断裂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ET和PC是热力学不相容的,但这种不相容性却有利于微纤的形成;拉伸速度的提高,使得PET组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略有提高;随着拉伸速度的增加,PET微纤的平均直径逐渐减小,尺寸分散性变小;随着拉伸速度的增加,原位复合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抗冲聚丙烯基础树脂中添加自主研制的酰胺型高效β成核剂,在升高聚丙烯耐热温度的同时有效提高聚丙烯树脂EPS30R的冲击强度,研究酰胺型β成核剂PA-01、TMB-5和FB-1添加量对聚丙烯树脂EPS30R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微观形态分析增韧的内在原因,并考察成核剂对聚丙烯树脂EPS30R的成核效果。结果表明,添加β成核剂后,聚丙烯的力学性能明显改善,且β成核剂诱导聚丙烯的成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The various ratios of recycled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rPET) into polypropylene (PP) filled with 40 parts chopped rice husk per hundred part of polymer have been studied.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using a corotating twin screw extruder at temperature zones of 165–215, well below 250°C (rPET mp 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ized by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To improv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PP grafted with maleic anhydride was added as a coupling agent in all the composition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rPET improved the tensile and flexural modulus an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 while reducing its tensile and flexural strength.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icrographs of samples in the injection direction showed that some particle shaped rPET inside the composites appear as drawn fibrils and some appear as plate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rPET particles to the composites decrease the PP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s.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