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众多,小河道2525条,总长度11886.39km。根据本区的土壤侵蚀模型可知,该区可控制因子为坡度、坡长及植被盖度等。小河道治理主要通过对上游流域采取"缓、滞、拦、蓄"达到了降低坡度、截短坡长,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农地面积,提高植被盖度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介绍汉台区基本概况,分析该区水土流失面积、成因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水平,采取退耕、封育、禁牧等相结合的措施来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持续治理,以此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相似文献   

3.
邬永强  张玲 《河东学刊》1998,16(5):57-59
本文分析了万家寨引水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的六个方面进行整治,即水土流失及风沙化,植被建设,土地整治,三废污染治理,工矿废弃土石渣,地质灾害,使本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稳定的平衡状态,进而实现沿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长汀河田这个著名中外的水土流失区的12万亩极强度流失面积,经过四五年的治理,寸草不生的红壤坡地已经披上绿装,这是我国治理水土流失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贵在探索河田是一个花岗岩盆地,已有百余年水土流失历史.1941年国民党统治时期,被列为水土保持试验区,进行了土壤保肥试验,但成效不大.解放后治理工作时断时续,也少建树.1983年进行水土流失普查时,河田全镇水土流失面积  相似文献   

5.
以平塘县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为基础数据,分析了平塘县2014年水土流失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平塘县的水土流失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率达到33.92%;900 m~1 200m的低山区是发生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为566.99 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59.37%;全县坡度大于35°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344.14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6.04%,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逐渐增加,坡度与水土流失基本上呈正相关关系;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侵蚀面积为216.02 km~2,占坡耕地面积的93.62%,梯坪地和水域以微度侵蚀为主,几乎不产生水土流失;石灰土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7.55%。研究结果说明平塘县水土流失虽以微度流失为主,但不容小觑,应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该文介绍了紫金县的概况,分析了该县水土流失面积,成因及其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筹集资金,确保投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此治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定能得到遏制和除治,该县的山将会更绿,水将会更蓝,空气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7.
梁永玖 《科技资讯》2010,(13):155-156
综合调查分析了水土流失现状特征,水土流失危害,提出水土流失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分区做出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本区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支流,其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区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从治理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文章结合研究区治理模式,从分析其治理效益追寻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从而探讨提出了嘉陵江南充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是水土流失研究中的重点领域,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对水土流失变化进行分析能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提供评价依据,对下一步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信息,为研究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变化及成因做出努力。通过GIS、ENVI技术,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水土流失现状。总结得出:果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 km~2降低到18.42 km~2;由期初以中度侵蚀为主降低到期末以轻度侵蚀为主。其变化原因是:1)土地利用变化;2)石漠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何勇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3):44-44,75
甘肃祖历河流域是黄河上游水少沙多、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河流。通过对祖历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与程度、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该流域的治理对策是:科学决策,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分区防治;多渠道筹措资金,全方位进行治理;加强监督执法和监测预报;强化行政行为,创新建管机制。  相似文献   

11.
137Cs应用于我国土壤侵蚀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7Cs示踪法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长期的土壤侵蚀估算中,但主要局限于水蚀研究领域,在风蚀方面进行的研究则较少。土壤风蚀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退化和区域环境恶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探讨、研究格进一步完善^137Cs技术在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国西部风蚀地区土壤侵蚀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独立的土壤侵蚀和堆积的数据以及空间分布,对初步测算区域风蚀速率、风蚀时间序列和反映环境变化,为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以及生态建设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步论述了^137Cs技术在我国土壤侵蚀研究中的进展,探讨了其在西部风蚀地区土壤风蚀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焦晋高速公路建设中土壤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土壤流失的防治措施。据现场调查及雨季进行的土壤流失监测,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能够较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能够有效地降低公路建设中的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水利部土壤侵蚀分级方法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两种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了间接指标分级法的适用性。直接指标法以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或年均土壤侵蚀厚度为指标划分侵蚀强度级别;而间接指标法以下垫面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为指标,判断土壤侵蚀强度。实际应用中直接获得侵蚀模数和侵蚀厚度比较困难,因此一般用间接指标法评估土壤侵蚀强度。基于前期研究建立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法,用间接因子评估了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通过与遥感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了间接指标法的适用性,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分级两种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了间接指标分级法的适用性。直接指标法以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或年均土壤侵蚀厚度为指标划分侵蚀强度级别;而间接指标法以下垫面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为指标,判断土壤侵蚀强度。实际应用中直接获得侵蚀模数和侵蚀厚度比较困难,因此一般用间接指标法评估土壤侵蚀强度。基于前期研究建立的土壤侵蚀快速评估法,用间接因子评估了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通过与遥感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了间接指标法的适用性,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可持续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认识到治理充失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从土壤方面具体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攀枝花市部分地区的Landsat-5 TM(1988年)和Landsat-7 ETM (1999年)遥感数据,通过遥感图像信息挖掘,提取植被覆盖度、沟谷分布、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壤成土母质等信息,结合地形数据等水土流失因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取水土流失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区水土流失的强度等级以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评价.研究表明,水土流失变化主要发生于植被覆盖不良的荒地和坡耕地上,其中坡耕地水土流失变得最严重,大部分为强度及强度以上级别水土流失区.从地貌上看,水土流失变化主要发生在低山、丘陵地区,这些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大量开垦耕地,有利于水土流失发生.从岩类上看,半胶结砂岩、粘土岩岩组和紫红色泥岩、砂岩、页岩岩组分布区,由于多开垦为耕地,抗蚀能力弱,且多未实施保水保土措施,因此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成因,阐述了水土流失的危害,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海河湟区水土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东部河湟区是青海省内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不仅是当前水土资源利用、规划和管理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西部开发战略实施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就河湟区水土资源的特点和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朱季萍 《山西科技》2006,(5):6-7,17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文章着重论述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先从水土流失的成因、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榆树市是全国农业大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重点研究了榆树市水土流失的成因、规律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榆树市的基本地理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