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水稻生产中适宜的灌溉方式以及与其匹配的施氮量,以C两优华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使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水肥耦合试验。试验设灌水量和氮肥水平两个因素。以淹水灌溉的灌水量为基准,设置4个水分处理,即W1 (淹水灌溉100%)、W2 (轻度干湿交替灌溉66.7%)、W3 (中度干湿交替灌溉33.3%)和W4(雨养,灌溉0),不同水分处理灌溉频次相同,当W1水层消失时同时灌溉。设置6个氮肥梯度,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溉处理下,增加氮肥施用量,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片SPAD值;中度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降低了低施氮量处理的株高,高施氮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灌水量减少对株高的影响。轻度与中度干湿交替灌溉处理下,高氮处理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其贪青晚熟现象。在不同灌溉处理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雨养处理会导致水稻实粒数与结实率显著降低;不同灌溉方式下,氮肥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均呈现二次方的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峰值出现时的施氮量不同,当施氮量达到135 kg/hm~2之后,继续增加施氮量,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在水分亏缺条件下继续增施氮肥会导致产量明显下降。综上所述,施氮量的多少应该与灌水量相匹配,轻度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180 kg/hm~2氮肥会达到较好的水肥耦合模式,可以在减少灌水量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并且保持较高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水肥耦合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的水肥处理对于水稻的长势形态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农业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减少水稻的灌溉用水和肥料高效利用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的各项理论技术研究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3.
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水肥耦合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我国水资源矛盾日益尖锐,农业用水浪费严重.水稻是农业用水中的大户,但目前水稻田大多采用“大水大肥”的灌溉和施肥方式,不仅浪费水肥资源,而且污染环境.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采用节水灌溉,使稻田长期处于无水层,并使土壤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的60~80%的干湿交替状态,水稻叶片气孔处于中开或微开居多,在维持有效光合作用的同时,不仅可以减少无效蒸腾,而且促进作物生长,做到既节水又增效.本文通过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水肥耦合技术,寻求能够充分发挥水肥激励机制和协同作用,在对产量影响不大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的水肥耦合最佳模式,从而达到既节水、省肥、增效,又大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效果,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设施塔菜花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施肥处理,开展水肥耦合对设施塔菜花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等影响研究,通过对设施塔菜花生长指标、产量、品质指标、土壤含水量及灌水量等指标的监测,分析水肥耦合对作物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响应机制.结果 表明:灌水施肥对设施塔菜花株高、冠幅等生长指标以及可溶性糖、果实水分、叶绿素及Ve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不显著;全生育期内各处理耗水量在135.45~159.68 mm,日均耗水强度在1.01~1.19 mm/d;灌溉以及水肥交互响应对塔菜花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2N2(高水中肥)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4%~61%、7%~60%,高水中肥处理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不同灌水量、施肥量以及水肥交互响应对塔菜花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肥料偏生产力以W2N1处理最大,较其他处理增加54%~171%,高水低肥处理可提高塔菜花的肥料的利用率;综合观测成果提出设施塔菜花适宜土壤水分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80%,适宜追肥量为230 kg/hm2,研究成果对指导北京地区果蔬种植及灌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水肥一体化在经济作物上得到了大量应用,然而水稻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关于水稻水肥一体化的研究较为缺乏,为了提高水稻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灌溉施肥效果,选择水稻水肥一体化适宜的氮肥种类,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氮肥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铵和硫酸铵有助于促进水稻分蘖,从而获得更多的有效穗数;氯化铵有利于水稻植株株型的改善;硫酸铵有利于水稻植株叶绿素的合成,在穗粒结构及产量上均优于其他类型肥料,综合考虑产量和外在形态,硫酸铵是实施水稻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理想氮肥品种。  相似文献   

6.
田丰 《山西水利》2008,24(2):37-39
分别对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及水肥耦合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冬小麦田间水分转化与消耗规律以及水分、肥料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的Jensen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为冬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的制订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水肥耦合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最佳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水肥耦合技术的产量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湿润灌溉总氮污染量相对于充分灌溉减少35.09%~54.22%。中、低氮处理的总氮污染量比高氮处理减少0.59%~23.22%。在湿润灌溉条件下,水稻产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低施肥会大大降低减产幅度,仍可获得相当高的产量。综合考虑产量、肥料、污染因素,结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认为,施氮量202.5 kg/hm2,土壤水分为占土壤饱和含水率的85%是切实可行的最优水肥组合。  相似文献   

8.
台州市单季稻水肥耦合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基于台州市路桥区金清灌溉试验站的多年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资料,分析了单季水稻在不同水肥模式下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并从节水、增产、减排等综合角度提出台州市单季水稻最优的水肥耦合技术模式,为该地区水稻的节水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干旱地区小麦产量、品质与水、肥关系已有过较多研究。本文通过盆栽试验进行了水肥耦合对长江下游雨水较为丰富地区冬小麦生物学特性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探讨了水肥耦合对冬小麦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和机制,分析了冬小麦生理指标对于农田土壤水肥状况的响应,并建立了冬小麦产量的水肥耦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水分胁迫对水稻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连续2年的对比试验,观测了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胁迫对水稻株高,穗长,结实率的影响及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旱地农田水肥交互作用及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人均资源的逐年减少,我们已直接面临到非常严峻的土壤、水和肥料资源问题,商品粮生产基地的东北地区出现了水分亏缺、养分亏缺等日益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自“八五”以来,把“旱地农田水肥交互作用及耦合模式研究”作为攻关重点专题,通过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未来的水肥耦合的研究趋势作出了宏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半干旱地区,通过对玉米进行不同水平的水肥组合,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鲜食葡萄无核白水肥一体化试验研究发现,果实膨大期耗水模系数达到50%以上,是鲜食葡萄需水关键期;低氮水平下,鲜食葡萄前期轻度亏水后在后期复水能够刺激新稍分化生长,充分供水条件下较高的施氮水平能够促进葡萄LAI的生长;充分供水条件下高氮有利于葡萄产量的进一步提高,重度亏水下高氮对葡萄产量积累最为不利;轻度亏水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葡萄WUE。  相似文献   

14.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互作用与耦合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概念性水文模型存在不能对不同径流成分进行精确模拟和划分的局限性。而分布式水文模型基于其精确的物理基础和产流机制,充分考虑到不同径流成分的水力联系,在对流域进行土壤垂直分层和水平网格划分后可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交互作用分析与耦合模拟。应用李兰教授开发的LL Ⅱ分布式水文模型和GIS技术,以宜昌黄柏河天福庙水库作为典型流域,根据连续日入库径流资料验证模型精度,对该流域的日入库径流过程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连续耦合模拟与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模拟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作物水肥耦合效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土地资源极为短缺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抓住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资源短缺这对主要矛盾,弄清楚水肥耦合效应的机理,筛选合理的水肥组合,充分发挥“以水调肥、以肥调水”的水肥耦合作用,在有限的水土资源条件下水肥耦合研究就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讨论水肥耦合的涵义、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裂隙水压力与应力条件对大理岩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利用MTS815 Flex Test GT 岩石力学试验系统,采用特殊的试样制备和地质过程模拟方法,制备成与试验机围压系统、渗压系统融为一体的大理岩裂隙岩体试件,并对其进行了不同水压、不同围压下的水压 应力耦合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理岩岩体强度性能与变形性能均具随水压升高而减小,随围压升高而增大的特征;水压从0到4 MPa的变化过程中,强度参数f 减小了20%左右,内聚力C大幅降低,变形模量E0及E50分别减小了7.7%和5.9%;围压从5 MPa到30 MPa的变化过程中,f 值略有降低,C值增大了2倍多,变形模量E0及E50分别增大了58%和50%。这些成果揭示了大理岩裂隙岩体力学特性的裂隙水压效应与围压效应,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