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黑龙江大米淀粉为原料,糊化时采用普鲁兰酶进行脱支处理,并经冷却贮存可使缓慢消化淀粉的含量超过50%。实验证明,制备缓慢消化淀粉的最优条件:10%的普鲁兰酶水解4h、5℃贮存2d,缓慢消化淀粉含量达到58%。  相似文献   

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广西南宁淀粉加工厂附近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具有产普鲁兰酶能力的野生菌株GXBC-2。该菌株革兰染色为阳性,形成芽孢,菌体细胞杆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Bacillus cereus GXBC-2。对该菌所产普鲁兰酶的性质研究表明: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30~50℃范围内稳定,最适pH为7.0,稳定pH范围为6~8.5。产物经HPLC分析证明,该酶能水解普鲁兰糖产生麦芽三糖,对可溶性淀粉不起作用,所以该酶属于I型普鲁兰酶。  相似文献   

3.
普鲁兰酶可特异性地水解支链淀粉得到直链淀粉,因而在淀粉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本研究从Bacillus naganoensis ATCC53909基因组中克隆了普鲁兰酶基因pul,并克隆到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 BE中,构建表达载体p BE-pul。在此基础上,将来源于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中的17个高表达基因的启动子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 BE-pul中,并转化至Bacillus subtilis ATCC6051?10,成功构建了十七株含有不同启动子介导普鲁兰酶分泌表达的重组菌株。对重组菌株的分泌表达比较发现,启动子P43和Pspov G介导的普鲁兰酶活性明显优于其他启动子,其中Pspov G介导的普鲁兰酶活性更高。同时,还使用了启动子Pspov G介导N端的108个氨基酸缺失的pul324突变体进行分泌表达。通过对17种启动子的比较和两个普鲁兰酶基因的比较,本研究构建的一株重组菌株的普鲁兰酶的表达更为高效,其活性高达389.85 U/mL,后者显著高于现有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4.
黍米在清爽型红曲黄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海渤  王异静 《酿酒》2008,35(2):100-102
使用纯种小曲和红曲为糖化发酵剂酿造清爽型红曲黄酒,研究黍米对酿造黄酒风味物质及氨基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糯米为酿造原料并添加部分黍米,可使黄酒醇香柔和,清爽自然。  相似文献   

5.
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G-1125克隆到了生淀粉糖化酶菌基因的DNA及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生淀粉糖化酶基因组DNA 序列编码区长2 172 bp,cDNA编码区长1 923 bp,该基因含有4个内含子,共编码640个氨基酸,前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该氨基酸序列中共含有2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软件预测出该酶的分子质量约为68 ku,等电点为pH值4.07。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青稞为原料,利用淀粉酶及固液分离技术降低青稞中的糖含量,制备低糖青稞粉。以淀粉水解度为指标,筛选出适宜降解青稞淀粉的淀粉酶为α-淀粉酶、普鲁兰酶和糖化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单一淀粉酶的适宜酶解条件,在此基础上,筛选的最佳复合酶配比为α-淀粉酶、普鲁兰酶及糖化酶的比例为1∶2∶2,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复合酶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添加量250 U/g、酶解时间3.5 h、酶解温度60℃,料液比为1∶13,此工艺条件下,青稞淀粉水解度为62.76%。  相似文献   

7.
《粮食与油脂》2017,(12):46-49
研究普鲁兰酶水解前后木薯淀粉的消化性、回生性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当加酶量为120 U/g时,木薯淀粉的易消化淀粉和缓慢消化淀粉分别降低至25.45%和31.32%,抗性淀粉含量可由不加酶的16.20%升高到43.22%(P0.05)。糊化的酶解木薯淀粉,在4℃保存21 d后经DSC扫描,糊化焓由原来的8.75 J/g降至2.77 J/g(P0.05)。普鲁兰酶水解后的木薯淀粉,有较低的消化性和回生性。  相似文献   

8.
红曲黄酒酿造用曲及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红曲黄酒酿造用曲中酵母菌多样性以及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菌群结构变化,为我国传统红曲黄酒中酵母菌资源的利用和对传统酿酒的有效控制及现代化酿酒新工艺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福建各地区的红曲黄酒酿造用曲20份,从中分离纯化出300株酵母菌,通过ITS1-5.8S-ITS2的PCR-RFLP指纹图谱对酵母菌进行分型,从各个分型类群中随机选取代表菌株,利用26S rDNA基因D1/D2区域序列分析进行分类鉴定;并采用PCR-RFLP快速分型鉴定技术分析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从红曲黄酒酿造用酒曲中总共分离鉴定出12种类型酵母菌,其中扣囊复膜孢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弗比恩毕赤酵母(Pichia fabianii)是酒曲中3种主要的酵母菌类型。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酵母菌群的跟踪分析共鉴定出4种酵母菌,即酿酒酵母、扣囊复膜孢酵母、季也蒙毕赤酵母(Pichia guilliermondii)、粘性红圆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在酿造前期扣囊复膜孢酵母是优势酵母菌,而在酿造的后期,酿酒酵母完全取代之成为优势菌。结论:红曲黄酒酿造用酒曲中的酵母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酵母菌菌群结构处于动态变化,最终酿酒酵母成为酿造体系的优势酵母菌。  相似文献   

9.
通过普鲁兰酶处理糯米、粳米和籼米淀粉,研究酶水解对3 种大米淀粉结构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普鲁兰酶处理后3 种大米淀粉的结晶度降低,无定型区域增加;链长分布结果表明3 种大米淀粉的精细结构相似,水解反应对较短的侧链更有效,糯米淀粉更易被酶解;脱支淀粉和天然大米淀粉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没有明显差异,—OH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相对增强;添加普鲁兰酶后,淀粉糊黏度急剧下降,糯米淀粉黏度下降最快,较容易被水解;流变学特性表明淀粉颗粒分子间缔合、排列松散,运动性增强,溶解度和持水力有所增强。糯米淀粉对普鲁兰酶处理较其他两种大米淀粉更为敏感。结论:脱支处理改善了淀粉凝胶性能,增强了淀粉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0.
从某火山口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了一株产耐热普鲁兰酶菌株T-10,酶活力为1.22 U/m L。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实验以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普鲁兰酶的最适温度是60℃,在70℃保温4 h后活力残留60%以上;最适p H值为6.0,p H 3.0~8.0在室温保存4 h后相对酶活力大约为70%。目前,鲜有发现产耐热普鲁兰酶的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其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系统比较传统酿造初期、中期和末期3 个时期酒醅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运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传统酿造过程不同时期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结果表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挥发性风味组分及菌群结构变化显著,优势菌群-挥发性风味组分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大多与传统酿造中、末期中的优势菌群呈正相关。研究结果阐明红曲黄酒传统酿造过程中香气组分形成与微生物菌群之间的关系,确定与关键香气组分形成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类型,为红曲黄酒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发酵调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巴氏葡萄球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6种乳酸菌对红曲黄酒酿造体系中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干酪乳杆菌外,其它乳酸菌均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添加乳酸菌虽然对酿造终产物中还原糖与乙醇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都能显著提高其有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并对发酵终产物进行感官评定,结果发现正丁酸、苯乙醛、2-苯乙醇、乙酸异戊酯、正丙醇和1-壬醇与感官总分呈正相关,乙酸丁酯、辛酸、乳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正丁醇和5-甲基糖醛与感官总分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酿造体系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均会对红曲黄酒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而戊糖片球菌对红曲黄酒品质有一定提升,是潜在可应用于酿造红曲黄酒中的优良乳酸菌菌株。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江米甜酒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江米为原料,通过安琪纯种根霉酒曲和民间传统甜酒曲发酵制备江米甜酒。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和邻苯二甲醛(OPA)柱前衍生法测定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在安琪纯种根霉发酵江米甜酒中共检测出游离氨基酸15种,而在民间传统甜酒曲发酵江米甜酒中共检测出游离氨基酸16种,其中都有8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安琪纯种根霉发酵江米甜酒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02%,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为24.36mg/L;而在民间传统甜酒曲发酵江米甜酒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03%,为安琪纯种根霉发酵江米甜酒的1.5倍,其中苯丙氨酸含量最高,为27.46mg/L。  相似文献   

14.
以红曲黄酒糟酶解液为原料,运用美拉德反应增香技术,以氨基酸态氮消耗率、褐变度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研究酶解液不同反应条件对美拉德反应增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含量60%、起始pH值6.5、反应温度95 ℃、反应时间4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处理的酶解液香气鲜美、酱香浓郁、红曲典型性强,感官评分为95分。  相似文献   

15.
为研制一款集红曲保健功能和软枣猕猴桃营养价值于一体的复合果酒,该研究以糯米、软枣猕猴桃为原料,红曲、酵母为糖化和发酵菌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红曲软枣猕猴桃发酵酒的最佳工艺参数对感官评分和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红曲添加量8%(以干米计)、果浆添加量80%(以红曲米酒计)、酵母添加量0.1%(以发酵前红曲米酒和果浆总质量计)、发酵温度26 ℃。此优化条件下,酿制的红曲软枣猕猴桃发酵酒酒精度为14.2%vol、还原糖为3.6 g/L、总浸出物为4.8 g/L、甲醇为227.0 mg/L,色泽呈琥珀色、口感醇厚、酸度适中、红曲香和果香协调浓郁,适口性好。红曲软枣猕猴桃发酵酒的研制可以丰富市场果酒品种,为红曲软枣猕猴桃发酵酒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Chinese rice wine is a fermentation product of glutinous rice that contains high levels of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The turnover and catabolism of amino acids by fermentative microorganism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ine quality. The fermentation of Chinese rice wine, using 34 different varieties of glutinous ric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and amino acid content of the resultant rice wine using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via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re reported. A model of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protein content in the glutinous rice and the amino acids in rice wine was establish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otal protein in glutinous rice and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s in rice wine was 0.557,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 relevance. The popul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otal protein in the glutinous rice and the amino acids in the rice wine was high, i.e. R= 0.928.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luble protein content in the glutinous rice and the total free amino acids in the rice wine (or individual amino acids) was negligible. The total protein content in the rice varie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sensory performance and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of the resultant Chinese rice wine. Copyright © 2016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糯米和糯玉米对发酵酒品质的影响,本实验选取籼糯米、粳糯米和糯玉米三种原料,测定它们的水分、蛋白质、灰分、淀粉和脂肪含量以及三种原料发酵酒的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酒精度及总酸的含量,并通过感官评定、电子舌、电子鼻进行发酵酒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籼糯米、粳糯米和糯玉米中蛋白质、淀粉、脂肪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糯玉米发酵酒还原糖(12.69 g/100 g)、可溶性固形物(12.89%)、酒精度(2.0%)及总酸(13.06 g/L)的含量最低,感官评分低于籼糯米、粳糯米发酵酒,但是尚在可接受范围(感官评分≥60),显示糯玉米作为原料酿造发酵酒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大米、小米、黑米、糯米、糯玉米6种米为原料,以米根霉和酿酒活性干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对6种淀粉质原料米酒酿造用麸曲和酒曲的种类、比例及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进行研究,再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出六粮风味米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麸曲与酒曲最佳质量比为1∶1,加曲量为0.6%,30℃条件下发酵48 h;玉米∶大米∶小米∶黑米∶糯米∶糯玉米的质量比为1∶1∶1∶2∶2∶2。此时的米酒质量最佳,酒质地均匀、酒醪清澈、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具有独特的甜米酒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