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在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的临床资料。40采用颅内压监测(观察组),40例未使用颅内压监测(对照组)。结果 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50.00%,20/40;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10/4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14/40;P<0.05)。观察组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甘露醇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 进展性广泛脑挫裂伤进行颅内压监测,便于及时掌握病人颅内压变化,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早期高压氧治疗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早期高压氧(nao)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脑挫裂伤患者96例,入院时患者的GCS评分为3~7分,均于入院1h内行去骨瓣减压术或同时行血肿清除术;34例在伤后12-48h内行早期HBO治疗,62例在脑水肿消退后(9-21d)行常规HBO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3周后重新GCS评分,6个月后进行GOS评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GCS评分和6个月后GOS评级出现明显差异。早期HBO治疗组预后明显优于常规HBO治疗组。结论早期的HBO治疗可以及时提高血氧含量,阻止恶性缺血缺氧的发生。重症脑挫裂伤患者术后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尽早行HBO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HBO)治疗对临床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HBO组44例和常规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手术、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常规治疗,HBO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HB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伤后第1、5、10天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ɑ)、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颅内压(ICP)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伤后第5、10天,随着HBO治疗作用,HBO组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IL-6、TNF-ɑ、CRP)、抗氧化指标(MDA、SOD-1)、颅内压(ICP)水平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伤后第5、10天HBO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Vs、Vm检测值均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HBO组患者提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结束6个月后,HBO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63.64%高于常规组的41.86%(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HBO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大脑血流状态、机体低氧状态、抗氧化水平,从而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单次9小时高压氧超早期治疗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主要观察高压氧(HBO)单次9 h超早期治疗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 制作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HBO组,HBO组大鼠于模型制备成功后3 h予单次9 h HBO治疗,压力0.2 MPa。模型成功后13 h、5 d,分别将大鼠脑组织进行2,3,5苯四氮唑(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1)13 h时,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相差不大(P >0.05);5 d时,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较13 h时增大(P <0.05),而HBO组变化不大(P >0.05),组间比较,HBO组较对照组脑梗死体积缩小(P <0.05)。(2)13 h时,对照组和HBO组VEGF均有表达,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 d时,对照组VEGF表达较13 h时明显减少(P <0.01),而HBO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13 h,而且显著高于对照组5 d水平(P <0.01)。结论 单次9 h HBO超早期治疗可缩小大鼠脑梗死体积,其机制可能与HBO提高内源性V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昏迷乃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对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的治疗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于1997年4月至1998年10月对7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8分),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7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龄16-58岁。70例均经CT扫描确诊损伤类型;脑挫裂伤38例,硬膜下血肿18例,硬膜外血肿14例。2治疗分组及给药7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采用手术或非手术治疗。(1)对照组20例;(2)治疗组50例,伤后24小时用醒脑静(无锡宏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手术治疗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观察组),常规骨瓣减压术治疗53例(对照组)。结果 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8.0%)显著低于对照组(35.8%;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52.0%)明显高于对照组(32.1%;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增加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名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依达拉奉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依达拉奉治疗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依迭拉奉组10d后格拉斯哥计分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0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结果 观察组痊愈35例,显效40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36例,有效20例,无效28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P<0.05)。治疗7 d,观察组甘露醇应用量、甘露醇应用时间、N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GCS评分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1例(21.0%)、脑疝5例(5.0%)、颅内感染6例(6.0%);对照组肺部感染46例(46.0%)、脑疝24例(24.0%)、颅内感染19例(19.0%)。观察组肺部感染、脑疝、颅内感染等发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指导下治疗方案有助于将颅内压控制于理想水平,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侧与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显微手术治疗的84例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资料。42例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单侧组),42例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双侧组)。结果 术后4 h、12 h、24 h、72 h、7 d,两组颅内压呈逐步降低趋势(P<0.05),而且双侧组均明显低于单侧组(P<0.05)。术后第14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双侧组均明显低于单侧组(P<0.05)。双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1.43%,9/42)明显低于单侧组(35.71%,16/42;P<0.05)。伤后6个月,双侧组预后良好率(61.90%,26/42;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单侧组(42.86%,18/42;P<0.05)。结论 对于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去骨瓣减压术具有一定效果,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较单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对重症脑外伤术后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亚低温处理,对照组实施常规对症支持处理,未进行亚低温。比较2组治疗后1周血管紧张素Ⅱ和抗利尿激素水平,以及1周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并统计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格拉斯哥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管紧张素Ⅱ和抗利尿激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d开始,观察组颅内压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脑外伤术后患者,能有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提高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护技术在救治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56例,入院时GCS评分9~12分;27例(观察组)急诊行持续ICP监护,根据监护结果选择手术时机;29例(对照组)根据经验选择手术时机。所有患者均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出院时,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观察组恢复良好15例,中残8例,重残3例,死亡1例;对照组恢复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4%、3.7%和18.5%,对照组分别为31.0%、24.1%和44.8%;术后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ICP监护技术能更好地判断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伤情,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控制性减压技术在老年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TBI)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6例老年重型、特重型TBI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其中48例术中采用控制性减压技术(观察组),48例未采用(对照组)。结果 去骨瓣前,观察组颅内压[(35.37±2.07)mmHg]与对照组[(35.24±1.72)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后,观察组颅内压[(20.87±1.40)mmHg]与对照组颅内压[(28.75±1.53)mmHg]较去骨瓣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观察组GCS评分[(6.28±0.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12±0.69)分;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76.81±5.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8.17±6.02)分;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6.7%,8/48)明显低于对照组(47.9%,23/48;P<0.05)。结论 对于老年重型、特重型TBI,去骨瓣减压术是有效的,术中运用控制性减压技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小鼠脊髓损伤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将雌性ICR小鼠4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5)、模型组(n=15)、HBO组(n=15)。应用血管夹损伤脊髓组织制作脊髓损伤模型。模型组造模后常规护理,HBO组行HBO治疗。造模后1、7、28 d采用BMS评分评估小鼠后肢运动功能;造模后7 d,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Nrf2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Nrf2移位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BMS评分均为9分。造模后1 d,模型组和HBO组BMS评分均为0分,后肢完全瘫痪。造模7 d,模型组BMS评分仍为0分;HBO组MBS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28 d,模型组和HBO组BM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HBO组提高更明显(P<0.05)。造模后7 d,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没有发现Nrf2核移位,模型组可见少量Nrf2核移位,HBO组Nrf2核移位明显增多;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和HBO组Nrf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HBO组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 HBO治疗可显著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促进Nrf2表达及核移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大鼠 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HBO组,每组8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 断法建立CCI模型,HBO组建模12 h后开始进行HBO治疗28 d,压力0.2 MPa,每日1次,每次60 mi n。采用 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估7、14、21、28 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每个时间点20只,检测前均进行3 d训练, 记录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穿越平台次数。28 d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神经元 损伤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Nogo-A mRNA,Western blot法检测Nogo-A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CCI 组7、14、21、28 d逃避潜伏时间均延长(均P<0.05),28 d跨越平台次 数减少(P<0.05);与CCI 组比较,HBO组7、14、21、28 d逃避潜伏时间均缩短(均P<0.05),28 d跨越 平台次数增加(P<0.05)。②HE染色显示HBO组神经元损伤程度较CCI组减轻;③CCI组Nogo-A mRNA 和Nogo-A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HBO组表达水平均较CCI组下降(P<0.05)。 结论 HBO治疗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组织中Nogo-A的表达水平 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水肿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及高压氧(HBO)治疗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SAH组(36只)、HBO治疗组(36只),SAH组及HBO治疗组又分为术后1d、2d、3d、4d、5d、7d共6个亚组,每个亚组各6只。枕大池二次自体注血法制备大鼠SAH模型。Loeffler法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取出脑组织后用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QP4表达。结果SAH后1d脑含水量和AQP4表达增加,2d即显著增加,2d与3d差异无显著性,后随时相逐渐递增,7d达到最高。AQP4的表达和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F0.99,P〈0.05)。HBO治疗各亚组AQP4表达水平较相应SAH各亚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QP4与SAH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HBO可以下调AQP4的表达,减轻SAH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在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流程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急诊收治的460例颅脑损伤按传统入院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急诊收治的450例颅脑损伤实施FMEA管理模式下的入院护理(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入院耗时[(16.5±2.5)min]、住院时间[(11±2)d]较对照组[分别为(42.5±5.5)min、(23±5)d]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98.22%)和病人满意率(98.44%)较对照组(分别为89.56%、88.04%)均明显提高(P<0.05),而运送病人意外事件发生率(0.67%)和护理差错发生率(0.44%)较对照组(分别为4.13%、3.91%)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FMEA模式能前瞻性地发现颅脑损伤急诊入院护理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急性自发性脑出血78例,按术后体温控制方法分为低温组(n=39)和常温组(n=39)。均采用急诊手术清除血肿。低温组术后采用全身物理降温,将直肠温度维持于34~35 ℃,3 d后缓慢复温,复温速率不超过0.5 ℃/6 h。常温组病人维持正常体温(36~37 ℃)。结果 低温组病人低温维持时间3~7 d,平均(4.7±1.6)d。低温启动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低温组病人心率、动脉pH值、动脉剩余碱和血清钾离子浓度显著低于常温组(P<0.05)。术后24~120 h,亚低温组病人颅内压、脑脊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泛素C末端水解酶L1水平均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低温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和低钾血症发生率较常温组明显增高(P<0.05)。发病后6个月,低温组病死率(30.8%)明显低于常温组(53.8%;P<0.05),低温组预后良好率(GOS评分4~5分,46.2%)明显高于常温组(20.5%;P<0.05)。结论 亚低温可降低自发性脑出血病人颅内压,保护脑组织,改善临床结局,但是治疗期间应注意早期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对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12月收治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138例,应用常规药物治疗69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69例(吡拉西坦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有效率。结果吡拉西坦组治疗后颅内压下降幅度、24 h尿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吡拉西坦组总有效率(75.36%,52/69)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71.32±1.8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6.5%(36/69)和(68.74±1.79)分,P〈0.01]。结论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症状改善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对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大鼠
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2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HBO组,每组8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阻
断法建立CCI模型,HBO组建模12 h后开始进行HBO治疗28 d,压力0.2 MPa,每日1次,每次60 mi n。采用
Morri s水迷宫实验评估7、14、21、28 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每个时间点20只,检测前均进行3 d训练,
记录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穿越平台次数。28 d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进行HE染色评估神经元
损伤病理变化,RT-PCR法检测Nogo-A mRNA,Western blot法检测Nogo-A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①与假手术组比较,CCI 组7、14、21、28 d逃避潜伏时间均延长(均P<0.05),28 d跨越平台次
数减少(P<0.05);与CCI 组比较,HBO组7、14、21、28 d逃避潜伏时间均缩短(均P<0.05),28 d跨越
平台次数增加(P<0.05)。②HE染色显示HBO组神经元损伤程度较CCI组减轻;③CCI组Nogo-A mRNA
和Nogo-A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升高(均P<0.05),HBO组表达水平均较CCI组下降(P<0.05)。
结论 HBO治疗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组织中Nogo-A的表达水平
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支持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入住神经外科的60例颅脑损伤、脑出血或颅脑手术术后不能进食的病人,依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0例;入院或术后48 h给予PN联合EN支持治疗)和对照组(30例;只给予PN支持治疗)。营养支持治疗1、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测白蛋白、血红蛋白、电解质。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后14 d,观察组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腹泻11例(36.7%)、应激性溃疡14例(46.7%)、电解质紊乱9例(30.0%);对照组发生腹泻20例(66.7%)、应激性溃疡22例(73.3%)、电解质紊乱9例(30.0%)。观察组腹泻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PN联合EN营养支持可提高神经外科病人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