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莹 《吉林医学》2014,(19):207-208
目的:分析与探讨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诊断具体要点。方法:选择接收治疗的60例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其中胃癌患者30例,胃间质瘤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摄取的CT资料,且所有患者均进行三期增强扫描以及螺旋CT平扫,分析探讨患者出现的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回顾性分析60例胃癌与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显示,肿瘤形态、有无淋巴转移、肿瘤生长方向以及有无梗阻是胃癌与胃间质瘤CT诊断的最主要要点。结论:CT诊断对胃癌与胃间质瘤的检测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其中CT诊断的主要要点包括肿瘤形态、有无淋巴转移、肿瘤生长方向以及有无梗阻等,该方法值得在临床鉴别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直肠间质瘤患者MR I表现能基本反映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结论 MRI能多方位显示直肠间质瘤的本身特点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对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43例胃癌及3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探讨原发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总结CT诊断鉴别要点.结果对43例胃癌及3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肿瘤形态、生长方向、强化方式、有无坏死、有无淋巴转移、有无梗阻等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肿瘤形态、生长方向、有无淋巴转移、有无梗阻是最有效的胃癌与胃间质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结论CT对胃癌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胃间质瘤与胃癌征象特点,提高鉴别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胃间质瘤和胃癌各2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结果:胃间质瘤较胃癌病灶更多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P<0.05);两者生长形态、内部回声、内部血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鉴别诊断胃间质瘤与胃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与胃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40例胃间质瘤和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不同患者间MSCT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及特征。结果胃癌的CT强化值、平均CT值以及.CT三期动态扫面的CT值均显著高于胃间质瘤(P<005);胃癌患者其CT扫面中CT最大值出现在静脉期,而胃间质瘤CT最大值出现在平衡.期;胃癌患者强化程度显著大于胃间质瘤患者(P<005)。胃癌CT可表现为胃浆膜面凹凸不平,存在结节状及条絮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静脉期表现团状强化,动脉期呈现线状强化。胃间质瘤CT轴位平扫示: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向腔外生长,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均呈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中胃癌和胃间质瘤均可见软组织密度影,但在CT增强扫描中,两者CT值、强化程度以及其增强模式均存在差异,故临床可通过仔细观察分析CT三期增强扫描中的数值及表现来对胃癌和胃间质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RI平扫结合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患者MRI常规平扫及DWI成像,测量肿块各序列的信号强度,DWI图像后处理ADC和eADC值。对照分析,得出所用序列对乳腺癌和良性增生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平扫及DWI对乳腺病变的显示良好。病变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乳腺癌及良性增生鉴别DWI明显高于常规MR平扫(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平扫结合DWI成像有助于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秦福双 《当代医学》2011,17(28):80-81
目的探讨MRI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01月~2011年05月期间,诊断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对其进行手术治疗,将MRI检查表现与术中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图像所示的最大截面上,病灶大约直径在2.5~22cm之间。影像表现为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形,病灶边界比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较为清楚,没有明显消化道梗阻表现。4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其中胃部肿瘤有21例,小肠肿瘤有15例,回盲部肿瘤有3例,横结肠系膜肿瘤有1例。处于消化道腔内的肿瘤有5例,消化道腔外的肿瘤有28例,消化道腔内外混合生长的肿瘤有7例。MRI表现为不均匀的肿块密度及信号,可出现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肿瘤切面平坦,肿瘤颜色为灰白或者灰红色,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分叶状,侵犯相邻组织或与之不粘连或者部分粘连,瘤体表面供血血管异常增粗,甚至迂曲。结论胃肠道间质瘤MRI对其诊断价值较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50岁。2015年12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胀痛,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行胃镜及活检诊断为幽门管低分化腺癌。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于2016年2月29日入住湖南省肿瘤医院,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3月11日在全麻下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毕Ⅱ式吻合D2)及胃底肿块切除术,术中所见:肿瘤位于胃窦部,大小约4 cm×3 cm×3cm,未侵出浆膜,可扪及部分区域淋巴结肿大。胃底前壁可扪及一约1 cm×1 cm大小肿物,质韧,活动可。术后病理检查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MRI信号表现及强化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硬化性间质瘤5例,总结其临床特点、病变形态、MRI信号表现和强化特征。结果5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均为单侧,右侧3例,左侧2例。5例均为囊实混杂成分,实性成分为主。MRI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呈乳头状或梳状明显强化,自边缘向中心扩散,延迟时相病变持续强化,强化范围扩大,总体上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特征。结论卵巢硬化性间质瘤MRI强化形式颇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可提高对此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对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恶性肿瘤的68例患者为试验组,同期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良性肿瘤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DWI和DCE-MRI检查,获得以下参数:DWI相关(囊性和实性部分的ADC值)、DCE-MRI相关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体积分数(Ve)、速率常数(Kep)及时间-信号曲线(TIC)特征,进行计数和分析,评价DWI和DCE-MRI单独以及联合对卵巢肿瘤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DWI和DCE-MRI联合诊断的敏感度(97.06%)和准确度(97.06%)高于DWI(82.35%,88.97%)、DCE-MRI(80.88%,89.71%)(P<0.05);而DWI(95.59%)和DCE-MRI(98.53%)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DCE-MRI可提高卵巢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Ⅲ_B期胃癌合并胃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1个月"于2009年12月18日入住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平坦,未扪及包块;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3~5次/min,直肠、肛门指检未发现异常包块.  相似文献   

12.
刘怡 《中外医疗》2012,31(33):171-172
目的探讨MRI常规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膜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良性与非良性脑膜瘤的大小和部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例脑膜瘤患者中,36例(90.00%)被DWI检出,29例(72.50%)被T2WI检出,16例(40.0%)被T1WI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与非良性脑膜瘤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与非良性脑膜瘤在信号强弱、肿瘤边界及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非良性脑膜瘤出现囊变、坏死、水肿带、肿瘤不均匀强化和脑膜尾征的几率,远高于良性脑膜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仅根据ADC值鉴别脑膜瘤的性质有一定的难度,如果DWI结合MRI常规成像、增强扫描的表现,对脑膜瘤性质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直肠间质瘤患者MRI表现能基本反映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结论MRI能多方位显示直肠间质瘤的本身特点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对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15例中,8例位于胃体,3例位于胃底部,4例位于胃窦部;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15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组织学显示良性6例,细胞增生活跃4例,恶性5例;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 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应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2例GST的CT表现.结果 22例肿瘤均单发,其中12例恶性,10例良性.10例良性肿瘤中直径小于5 cm 8例,平扫密度均匀7例;恶性肿瘤直径大于5 cm 9例,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良恶性肿块大小及平扫特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强化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与胃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GS和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GS患者30例,GIST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比较GS患者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肿瘤最大径及影像学特征。结果:高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94.58±30.62)mm]大于GS患者的[(31.85±12.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患者与极低危险度、低危险度、中危险度GIST患者的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险度GIST分叶或不规则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中度或明显强化占比高于GS,低危险度、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不均匀强化占比高于GS,中危险度、高危险度GIST肿瘤内囊变坏死占比高于G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与不同危险程度GIST患者的肿瘤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可用于鉴别诊断GS与GIST,通过观察CT影像学特征对GS与GIST特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子宫颈癌进行检查的临床价值及与患者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0年3月-2022年1月在宜春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4例疑似子宫颈癌患者,给予MRI平扫和DWI技术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对MRI平扫单独检查和联合DWI技术检查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并计算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的ADC值,对MRI平扫联合DWI技术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病理学诊断104例患者中90例患子宫颈癌,14例未患子宫颈癌。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发现,MRI联合DWI检查诊断符合率、敏感度均高于MRI单独检查,漏诊率低于MRI单独检查(P<0.05),两种诊断方式的误诊率、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组织类型患者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分期和转移情况与ADC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MRI平扫联合DWI技术检查在子宫颈癌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和CT特征,以探讨可以鉴别二者的CT参数。方法 回顾性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所有组织学证实的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和CT资料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CT特征与胃间质瘤的关系。使用ROC曲线构建鉴别二者的诊断曲线。结果 与胃异位胰腺相比,胃间质瘤患者平均年龄更大、存在相关症状比例更高、更高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异常(P<0.05)。胃间质瘤病变位置多位于胃体(46.85%)和胃底(34.26%),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体内(65.00%),胃间质瘤患者的CT成像显示更高比例的坏死、钙化和更低比例的瘤周渗出(P<0.05)。ROC曲线显示病灶静脉期的CT值对鉴别间质瘤和异位胰腺具有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921。结论 胃间质瘤与胃异位胰腺具有不同的CT特征,病灶静脉期的CT值对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具有较高的鉴别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1998年1月~2005年6月收治的26例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胃底大弯侧10例,胃底小弯侧6例,胃体大弯侧2例,胃体小弯侧2例,胃窦大弯侧2例,胃窦小弯侧2例,胃底近贲门2例,以胃底部多见;病理恶性12例,潜在恶性7例,良性7例。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及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治疗以广泛切除为主,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同相位(in phase,IP)/反相位(out of phase,OP)(IP/OP)成像技术在脊椎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脊椎转移瘤患者38例的磁共振资料,并与正常脊椎12例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被检查者均在常规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 T1WI)和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T1WI+T2WI)、T2脂肪抑制成像(T2WI/FS)的基础上进行DWI序列及扰相梯度回波T1WIIP/OP扫描,比较方法A(T1WI+T2WI)、方法B (T2WI/FS)以及方法C(DWI+IP/OP)在脊椎转移瘤中的检出率、定性率、及定性准确率,同时比较脊椎转移瘤和正常脊椎椎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相对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SIR)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 3种方法病变检出率、定性率及定性准确率分别为78.9%、66.6%、56.6%;92.9%、77.3%、75.6%;100.0%、94.7%、94.4%,方法A、B与方法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800 s/mm2时脊椎转移瘤的ADC值为0.962±0.236,SIR值为1.07±0.16;正常椎体的ADC值为0.541±0.117,SIR值为0.61±0.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IP/OP技术能够显著提高脊椎转移瘤的检出率、定性率及定性准确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