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证实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胸部CT表现,影像学表现主要了解有无胸部CT异常、病灶分布、形态、位置等。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首诊肺部CT异常者6例(75%),正常者2例(25%),CT病灶呈斑片状及磨玻璃样改变,.未见有胸腔积.液及结节样改变。病灶位于单侧(375%)或双侧(375%),多位于胸膜下。结论COVID-19的CT影像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肺部CT检查有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认别及分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部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MPP)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5日于华润武钢总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45例,另选取2017年9月1—21日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住院诊断治疗的MPP患者38例。对COVID-19和MPP的肺部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VID-19肺部CT征象1)分布:单侧发病5例,双肺发病40例,主要以胸膜下(40例)及小叶核心(38例)为主,2例重症患者见两肺弥漫分布;2)密度:仅为毛玻璃影(GGO)10例,GGO+实性兼有者35例;3)伴随征象:血管增粗43例,胸膜平行征33例,铺石路征38例,"反晕征"3例,2例出现胸腔积液,2例可见肺气囊征象,未见空洞出现。MPP肺部CT征象1)分布:病变呈大叶性分布2例,大部分呈小叶性分布36例;双肺下叶病灶27例;2)密度:GGO 36例,病灶有实变21例;3)伴随征象:典型树芽征25例,小叶间隔局限性增厚21例。纵隔和肺门未见明显肿大的淋巴结,两侧胸腔未见明显的积液征象。COVID-19实变率较MPP高(P<0.05),两者GGO及胸腔积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和MPP的CT表现都以GGO为主,但COVID-19少见支气管壁增厚,分布为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与支气管分布无关,病变实变率较高;MPP病灶与支气管分布关系密切,并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流感病毒肺炎(IVP)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特征之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日~2月22日六安市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患者62例纳入COVID-19组,选取排除COVID-19且确诊为IVP患者31例纳入IVP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生化指标、炎症指标,以及肺部CT影像学病灶的性状、分布、累及的肺段数量等资料的差异。结果 COVID-19组患者中咳痰比例11.29% (7例),低于IVP组38.71%(12例);COVID-19组患者β-2微球蛋白>3.0 pg/mL比例为48.39%(30例),高于IVP组25.8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患者肺部CT影像病灶形态表现为磨玻璃影比例91.94%(57例),高于IVP组29.03%(9例),呈现片絮影比例1.61%(1例),低于IVP组74.19%(2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组病灶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高于IVP组[56.45%(35例)比 9.68%(3例)],病灶散在分布表现高于IVP组[40.32%(25例) 比 9.68%(3例)];病灶呈双侧肺野分布比例82.26%(51例),高于IVP组35.48% (1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VID-19组病灶累及肺段数目≥10个比例为32.26%(20例),高于IVP组3.22%(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P表现咳痰较COVID-19多;COVID-19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更多;肺部CT影像多表现斑片磨玻璃影,病灶多呈双肺散在分布,多位于肺野外侧带(胸膜下),累及肺段较多,而IVP多表现密度稍高的片絮影,病灶多沿细支气管纹理分布,累及肺段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差异,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5日至2月16日于重庆地区确诊的37例早期COVID-19患者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40例早期普通型肺炎(非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和总结两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性。结果: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前者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者较少见(P<0.001),而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者多见(P<0.05)。肺部CT图像上,早期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的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为主(89.2% vs. 90.0%,P=1.000)。COVID-19患者的病灶主要呈圆形或半圆形(19例,51.4%),其次为小斑片状(15例,40.5%),以累及胸膜下区为主(25例,67.6%)。普通型肺炎患病灶主要呈片状GGO伴实变(21例,52.5%),其中以GGO为主(17例,81.0 %),其次为单发或多发小斑片状GGO不伴实变(11例,27.5%),以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31例,77.5%)。27例COVID-19患者和35例普通型肺炎患者不均质GGO内分别以网格影(16例,59.3%)和多发结节影(27例,77.1%)常见。与COVID-19相比,普通型肺炎病灶内支气管壁增厚更常见(42.5% vs. 8.1%,P=0.001),且病变边界多较模糊(75.0% vs. 45.9%,P=0.002)。结论:COVID-19与普通型肺炎患者肺部早期病灶均以GGO为主,但前者多呈圆形或小斑片状,胸膜下受累为主,其内网格影多见,边界多清晰,后者多呈片状或小斑片状,累及整个肺段或亚段为主,其内实变、结节影及支气管壁增厚多见,边界多模糊。影像结合患者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两者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27日上饶市经核酸检测确诊为阳性并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52例,分析患者治疗期间肺部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均行肺部CT复查明确病灶变化情况,首次复查时间(8.7±4.5)d,其中27例(51.9%)患者肺部病灶范围增大,26例(50.0%)肺部病灶变密实,18例(34.6%)肺部病灶范围缩小,21例(40.4%)肺部病灶吸收变淡。33例患者行第2次CT复查,复查时间(12.7±3.6)d,其中2例(6.1%)患者肺部病灶范围继续增大,4例(12.1%)肺部病灶变密实,28例(84.8%)肺部病灶范围缩小,26例(78.8%)肺部病灶吸收变淡。14例患者第3次CT复查显示12例(85.7%)吸收好转,只有1例(6.7%)病灶进展。结论 COVID-19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病灶形态多样,以外带胸膜下分布为主,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影,随病灶进展出现实变、条索灶等。影像学动态变化可对COVID-19的疾病程度进行准确评估,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部CT的蒲公英果实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24日~2月10日发热门诊和感染内科收治隔离患者行胸部HRCT检查的119例患者资料,排除胸部CT无异常 病例,获得诊断肺炎患者23例,其中COVID-19 9例、其他类型肺炎14例,并分析及对比各类型肺炎的CT征象、病灶部位及蒲公英果实征等。结果 23例肺炎中,COVID-19 9例(39.1%),临床为普通型或重症型,均有流行病学史及相应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为:病灶以多发、双侧分布为主(7例),主要分布中外肺野、胸膜下区,呈斑片状、团片状、伞形磨玻璃影,常合并肺血管增粗和微血管增多、小叶间隔增厚及纤维化,内衬网格样、如小气泡样的“铺路石征”;蒲公英果实征见于9例COVID-19患者,共46个病灶(60.5%,总病灶数76个),其表现为“蒲公英果实绒团征”(9个)与“蒲公英种子征”(37个),而并未出现于14例其他类型肺炎患者中。结论 蒲公英果实征常见于COVID-19患者胸部CT,是COVID-19较特征性的影像学征象,可鉴别COVID-19与其他类型的肺炎。  相似文献   

7.
王文文  林素涵  周月影  陈玉熹 《浙江医学》2020,42(17):1884-1885,1893
目的探讨首次肺部CT表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4日温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统计分析。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患者分型标准,识别重型、危重型患者,并收集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依据标准符合重型患者分型标准)的天数。根据首次不同肺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为CT无肺炎患者,第2组为CT单侧肺部(均仅单处)有肺炎改变患者,第3组为CT双肺多发或散在肺炎改变患者。将第1组与第2组合并同第3组进行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早期肺部CT表现是否是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结果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RP、白蛋白可能是影响COVID-19严重程度的高危因素(均P<0.05),但首次肺部CT表现(第1、2组比第3组)可能与COVID-19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首次肺部CT表现可能与COVID-19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早期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福建省三明市11例确诊NCP患者早期胸部CT扫描图像,回顾性分析胸部CT图像,观察确诊患者胸部CT有无异常表现,并重点对异常CT图像上病灶的位置、密度、形态、数目,特别是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血管增粗、实变、支气管"充气征"、间质增厚及胸腔积液等表现进行评估。结果 11例患者胸部CT扫描,10例均有不同程度肺部异常阴影,其中1例患者首次检查未发现阳性表现,但3d后复查出现肺部阴影。11例确诊CT图像中,单发病灶1例,2个病灶1例,两肺多发9例,病灶大部分位胸膜下或肺裂旁。所有确诊患者均出现磨玻璃样改变,且磨玻璃影内均出现血管影增粗,其中5例为混杂磨玻璃影、7例病灶实变、8例出现支气管"充气征"、7例小叶间隔增厚,1例见小"空泡征",均未发现双侧胸腔积液及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结论胸部CT薄层扫描能早期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肺部异常,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前判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特点。方法对232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的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划分为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两组。分析两组的初次CT和5天内复查的CT征象并应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平均年龄(47.9±17.7)岁,男性/女性:103/129,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基础疾病、初次CT(磨玻璃影范围、实变影范围、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和5天内复查CT变化(磨玻璃、实变影、胸腔积液、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部基础疾病、初次CT和5天内复查CT影像征象能为鉴别COVID-19临床分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林勤清  何国军  姚亚克  周华 《浙江医学》2022,44(20):2208-2212
目的 探讨影响成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延迟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中心院区住院治疗的成年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AY.4进化分支毒株感染的COVID-19患者281例。根据患者是否超过中位住院时间分为延迟出院组(住院时间超过中位住院时间)152例和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中位住院时间)129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肺部CT表现、药物治疗情况及核酸转阴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OVID-19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住院时间8~49 d,中位住院时间26.0(22.0,29.0)d;延迟出院组患者中位住院时间29.0(27.0,31.0)d,对照组患者中位住院时间22.0(21.0,24.0)d。延迟出院组患者年龄、糖尿病比例、普通型患者比例、肌痛比例、高热比例、D-二聚体升高比例、CRP水平、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CT表现的比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中药使用比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比例、皮下注射胸腺肽比例均高于对照组,核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部CT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患者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3月14日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和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成人COVID-19患者和21例成人支原体肺炎患者,比较两组早期胸部CT表现,并通过动态CT纵向评估疾病的转归。结果: COVID-19患者和支原体肺炎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示胸部病变均表现为磨玻璃影的间质性改变(P>0.05)。COVID-19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多,且多分布于背侧外带(23/26,88.5%),46.2%(12/26)的患者伴有铺路石征;支原体肺炎患者累及肺叶数较少,多沿支气管分布,90.5%(19/21)的患者伴有支气管管壁增厚征象,周围多伴有树芽/雾征(19/21,90.5%),两组在病灶分布和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COVID-19患者病程较长,平均(10.5±3.8)d达到峰值,而支原体肺炎患者(7.9±2.2)d病变明显好转。COVID-19组和支原体肺炎组住院时长分别为(19.5±4.3)d和(7.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COVID-19患者病灶多分布于外围背侧,常伴有铺路石征,而支原体肺炎患者病灶多沿支气管分布,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有树芽/雾征,这些早期影像学征象有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影像学特征,及时诊断,早期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首诊的X线胸片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进行征象观察并统计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以发热为首诊症状。X线胸片对下肺近肺底病灶易漏诊(1例)。病变呈肺野外带分布的占7例(87.5%),病灶累及双肺下叶的占5例(62.5%),8例病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00%),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5例(62.5%),增粗的血管影或增厚的支气管壁4例(50%),网格状改变1例(12.5%)。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相对特征性的表现有:(1)病变分布特点呈肺野外带、胸膜下分布,以两下肺多见;(2)病变密度特点以磨玻璃密度最常见;(3)病变的伴随征象有:小叶间隔增厚、血管影增粗、支气管壁增厚或网格状改变等。结论HRCT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选筛查和诊断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发热门诊专用CT在疫情防控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以来,全国暴发了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对COVID-19的临床诊疗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学特征和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诊治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28例胸部CT,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8例中胸部CT显示合并肺炎27例,其中21例(77.8%)病变位于胸膜下区,6例(22.2%)病变位于中外肺野。6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或斑片状磨玻璃影,病变多以胸膜下或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为主,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变表现为细网格状,呈“铺路石征”,21例为磨玻璃阴影、结节、实变及纤维索条影等表现共存,肺部实变影内常见细支气管管壁增厚、空气支气管征。结论:新冠肺炎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早期防控和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宜城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各方面情况,发病早期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COVID-19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月9日在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进行了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对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发病早期胸部CT影像特征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发病规律。 结果 66例COVID-19患者年龄21~71岁,按照入院时病情程度分为轻型4例、普通型51例、重型6例和危重型5例。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生物化学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下降,白蛋白下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B型钠尿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明显。患者胸部CT结果显示,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5例(29.41%),多发病灶36例(70.59%); 重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例(16.67%),多发病灶5例(83.33%);危重型病例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胸部CT影像均以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结论 宜城地区COVID-19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明显变化,患者发病早期CT影像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部位以双肺、胸膜下及肺野外带多见。此结果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高分辨CT(U-HRCT)靶重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精准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COVID-19,44例其他肺炎,6例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图像,分为A组(C-HRCT)及B组(U-HRCT),分别采取iDose4-3、iDose4-5进行回顾性靶重建,评估不同重建图像在同一层面肺窗的CT值、噪声(SD)、信噪比(SNR);2名影像学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及显示病灶结构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同一选代等级,U-HRCT图像的SNR低于C-HRCT图像,SD高于C-HRCT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磨玻璃病灶内血管增粗、病灶胸膜下分布、小叶间隔显示和铺路石征象是判断COVID-19的独立预测因子.U-HRCT对磨玻璃病灶内血管增粗、支气管管壁及小叶间隔显示上优于C-HR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HRCT在诊断COVID-19较C-HRCT有优势,特别是在显示病灶关键细节方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和60例局灶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分别设为肺癌组、肺炎组。均在术前行CT检查,对两组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CT影像特点。结果肺癌组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边缘清晰、深分叶、长细毛刺征、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高于肺炎组(P0.05),病灶部位左或右肺上叶例数与左或右肺下叶、短毛刺征、边缘模糊、紧贴胸膜、液化、坏死、局部胸膜增厚例数所占百分比均显著低于肺炎组(P0.05),即两组影像学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是否紧贴胸膜、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有无纵隔瘤体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增强CT增加值明显低于肺炎组(P0.05),两组其它征象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CT征象及强化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及特征性,可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分叶、毛刺及有无支气管充气征、局部胸膜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瘤体显示等方面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增厚,10例(76.9%)伴空气支气管征,7例(53.8%)病灶内见散在小透亮影,3例(23.1%)合并细网格影、小叶间隔增厚,2例(15.4%)见反晕征,2例(15.4%)见铺路石征,2例(15.4%)伴胸腔少量积液。结论 本组COVID-19确诊患者多有武汉接触史,初诊症状主要为发热、干咳,白细胞、淋巴细胞水平正常或降低。C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沿支气管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为主的病变,早期呈局限性磨玻璃影,进展期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浸润实变影,部分患者病灶内可伴散在透亮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薄层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20年1月24日至3月29日确诊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207个病灶,分析病灶的分布、形态、密度、内部及周边特征等影像学表现.结果 143个(69.1%)病灶位于胸膜下区及肺外带区,39个(18.8%)沿支气管血管分布,25个(12.1%)...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形势严峻复杂,呈现出局部暴发、全国多点散发的状况[1]。截止2020年2月11日24时,全国CO-VID-19确诊42747例,浙江省确诊1117例,宁波市确诊151例[2-3],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COVID-19定点集中收治医院)共收治确诊病例121例(80.13%,121/151)。随着病例的积累及认识的深入,笔者发现影像学,尤其是胸部CT影像学,在疫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中的价值越来越显现。本文结合最新COVID-19文献、本院疫情防控及诊疗工作中的体会,重点总结CT检查技术、院感与职业防护、影像学表现、影像分期及鉴别诊断,讨论CT影像与核酸检测在COVID-19诊断上的优势与不足,从而综合评价胸部CT影像学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价值,供临床及影像学同仁参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