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室硬化(tympanosclerosis)是中耳在长期慢性炎症愈合后所遗留的中耳结缔组织退行性改变,是引起传导性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病由von Trohsch于1869年首先描述。过去常称为鼓室硬化症,按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统称为鼓室硬化。随着鼓室成形术、蹬骨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手术显微镜的普遍应用,本病逐渐受到重视。我们就本病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鼓室硬化症与中耳胆脂瘤手术治疗前后听力变化情况。方法对36例中耳胆脂瘤患者,31例鼓室硬化患者手术前后听力变化进行回顾性总结,听力情况以500,1000,2000,4000Hz的气骨导差值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血钙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术前听力下降鼓室硬化症组比中耳胆脂瘤组严重;术后听力两组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且两组之间听力改善没有显著差别。中耳胆脂瘤组和鼓室硬化症组的术后气骨导差在500,1000Hz频率均明显低于术前。同时手术对于中耳胆脂瘤组听力改善在2000和4000Hz明显优于鼓室硬化症组。结论手术对于鼓室硬化症的听力改善效果与中耳胆脂瘤相似,尤其对于中低频听力的提高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3.
鼓室硬化症是复发性慢性中耳感染的常见后遗症,其特点是进行性玻璃样变性、鼓膜和中耳腔黏膜下层钙化沉积物的积累。相对于钙化的数量及其对听骨链运动的干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尽管目前鼓室硬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当前普遍认为它是不可逆的。手术治疗是迄今为止恢复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却不能阻止其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因此明确本病的病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鼓室硬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作用。方法对112例听力正常人、91例耳硬化症患者进行中耳分析,纯音听阈,耳声发射及颞骨CT测试,比较226Hz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及CT检查对耳硬化症的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对照组226Hz鼓室图的声导纳范围为0.45±0.28mmho,耳硬化组226Hz鼓室图声导纳值为0.54±0.47mmho,226Hz鼓室图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耳共振频率正常对照组为957±220Hz,耳硬化组为1182±318Hz,较正常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振频率与226Hz鼓室图比较,对耳硬化症诊断的(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更大。226Hz鼓室图、中耳共振频率、颞骨CT对于耳硬化症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2.86%,71.4%,62.63%。结论与226Hz鼓室图及颞骨CT相比,中耳共振频率对耳硬化症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鼓室硬化症     
65-11-651.鼓室硬化症 Beck, C.等 Z Laryng, 1964, 43, №7, 404~412(德文) 在历史上,Toynbee(1860)和v.Tr(?)ltsch(1873)管将本症的临床检查所见作为慢性中耳炎的末期结果报导过,现在有关鼓室硬化症的报告,则自Z(?)llner氏等(1955)开始。作者于1958~1962年共有中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硬化灶累及中耳部位与术前听力损失类型的关系、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鼓室硬化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鼓室硬化患者术前资料,术中病灶记录,评估术后听力改善水平。结果 传导性耳聋的病例中最常见病灶侵及上鼓室、锤砧关节周围,而混合性耳聋的病例中病灶累及鼓岬的概率明显高于传导性耳聋的病例。术后气骨导间距小于20dB 18耳,成功率40%,Ⅰ型鼓室硬化症术后听力改善最显著(P<0.05)。结论 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硬化灶的范围及累及中耳的部位直接相关。手术处理是治疗鼓室硬化症的主要手段,手术方式则根据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7.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豚鼠的方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一种有用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小鼠腹腔连续传代3次增强毒力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采取反复中耳腔注射的方法,制备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动物模型,了解化脓性中耳炎对听阈的影响及是否导致鼓室硬化.结果 将钙化斑及局部骨化作为鼓室硬化的标志,接种细菌后1周就可观察到中耳粘连的出现,接种后2周出现钙化斑等鼓室硬化灶,听力较对照耳明显下降.观察到硬化灶最常见的部分是下鼓室,其次是鼓室上隐窝、上鼓室、鼓膜、听骨链间隙和咽鼓管鼓口.结论 豚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动物模型病理变化与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类似,是研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在鼓室和听骨周围有钙质沉着等硬化性病变存在时称为鼓室硬化症。这些病例往往伴有鼓膜穿孔等其他中耳病变。硬化病灶有纤维性变、玻璃性变、钙质沉着及骨化等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白色硬壳所包围的钙质沉着、骨化等。作者报告了14年间由同一术者对慢性中耳炎患者行第一次手术的571耳手术所见,发现鼓室硬化多发生于单纯型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极少见。由于鼓室、听骨周围钙质沉着,不仅影响听骨的活动,而且还引起槌骨前韧带、槌骨外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面神经暴露在鼓室硬化症与中耳胆脂瘤手术中的差异,探讨面神经暴露后面瘫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处理。方法对在初次手术证实存在面神经暴露的14例鼓室硬化症、41例中耳胆脂瘤进行回顾总结,其中鼓室硬化症组男性4例,女性10例,左耳7例,右耳7例,年龄40.21±14.69岁,病史17.20±14.43年,中耳胆脂瘤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左耳17例,右耳24例,年龄32.83±14.77岁,病史13.30±12.58年,两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面神经颞骨内段暴露的节段和并发面瘫的差异。结果鼓室硬化症组面神经暴露几乎全部发生于鼓室段,共12例(85.7%),膝状神经节暴露1例(7.1%),膝状神经节及鼓室段暴露1例(7.1%),其术前合并面瘫1例(7.1%),术后完全恢复,术后并发面瘫2例,其中1例为迟发型面瘫,治疗后均完全恢复。中耳胆脂瘤组面神经暴露发生于鼓室段28例(68.3%),乳突段6例(14.6%),膝状神经节1例(2.4%),乳突段至鼓室段5例(12.2%),膝状神经节及鼓室段暴露1例(2.4%),其术前合并面瘫4例(9.6%),一期行面神经减压术后显著好转,术后出现面瘫1例,为迟发型面瘫(2.4%),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两组之间暴露节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8),但术前术后并发面瘫无统计学差别。结论中耳胆脂瘤中面神经暴露节段较鼓室硬化症形式多样,主要取决于病变范围,鼓室硬化症中面神经暴露主要位于鼓室段,两组面瘫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0.
慢性中耳炎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慢性中耳炎中耳乳突手术方式选择的依据.方法对160耳慢性中耳炎患者依据术前的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检查并参考听力学,分别选择了鼓室成形术、一期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结果依据术前HRCT检查,中耳乳突未发现阴影31耳行鼓室成形术,中耳乳突部分有阴影49耳行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完壁式),中耳乳突弥漫阴影或有骨破坏80耳行(开放式)乳突病变切除加鼓室成形术.术后干耳时间:7天~51天,平均23天.术后听力平均提高15 dB.结论160例慢性中耳炎手术方法的选择,主要以术前的HRCT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闭塞性中耳炎是中耳的进行性弥漫性纤维化,伴有胆固醇肉芽肿,与粘连性中耳炎和鼓室硬化症显然不同。作者介绍1966—1975十年间,所遇12例闭塞性中耳炎的临床病理情况。本病一般开始于儿童期,自幼听力持续减退。早年曾有耳痛和中耳炎发作史,以后转为慢性渗出性中耳炎,无慢性耳溢,就诊时往往已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局限于上鼓室区病变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行上鼓室径路保留乳突的改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47例(47耳)患者,结合患者专科检查,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A、B两组,A组行上鼓室径路保留乳突的改良完壁式鼓室成形术,B组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5~7...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真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应用自制鼓室冲洗器冲洗鼓室,干净后向鼓室内喷入制霉菌素强的松粉.结果:8例治愈6例,有效2例,有效率100%,纯音测听示听力提高5~15dB.结论:对有较长时间慢性中耳化脓病史,本次发作以耳痒及流黄水为特点,应用抗生素不能干耳,鼓膜中等或大穿孔的患者,要考虑真菌感染,治疗时抗真菌药物应进入中耳.  相似文献   

14.
宽频鼓室图是一项新颖的中耳分析技术。由于WBT测试提供的临床信息具有效率高、可靠性和客观性的特点,是评估中耳功能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在中耳积液、鼓膜穿孔及耳硬化症等中耳病变的诊断上有较高的敏感度。然而,因测试对象、测试方法和测试参数等尚未统一,在临床中尚未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中耳乳突炎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慢性中耳乳突炎为耳科常见疾病,多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处理不当而转变为慢性疾病。长期慢性炎症致中耳、乳突粘膜及其下属骨质形成不可逆的损伤。中耳及乳突腔形成肉芽组织或有表层角化的鳞状上皮积聚形成胆脂瘤。由于炎症中耳腔正常通气功能受损,上鼓室及中鼓室由听骨及其皱襞分开,仅由鼓室前狭及后峡使之相通,当鼓室前后狭封闭  相似文献   

16.
诸多窥视中耳的方式在本世纪得到应用,但最主要、最便利的方式还是通过耳道,而咽鼓管内窥镜的问世和发展不过20年的历史。已有作者报道在门诊局麻下采用超细纤维内窥镜对阻脂瘤、鼓室硬化症、先天+性畸形、听骨链脱位、耳硬化症、分泌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不同耳疾进行了检查研究。该文作者采用超细纤维视频内窥镜经咽鼓管对中耳结构进行成像和测量并对该法进行了全面的评估。选取近期内死亡的男、女各5例患者.取其友、右颞骨各5块,采用镜头经咽鼓管进入中耳的方式,对预定的43种解剖标志进行观测,其结果为;9例成功进入中耳…  相似文献   

17.
鼓室硬化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鼓室硬化系中耳慢性炎症后遗的黏膜或黏骨膜退行性病变,是引起传导性聋的一种常见原因。早期对鼓室硬化是否采用手术治疗存在争议,但近年来随着鼓室成形术的广泛开展,特别是人工听骨赝复物中部分听骨赝复物(partial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is,PORP)和全部听骨赝复物(t  相似文献   

18.
据Colletti报道对检测中耳传育特性的细小改变多场率较室压声颀测量比单一频率测量敏感。文章采用多频率(250~2000Hi)探测音的中耳分析仪(Gra-sonStadler33型)对正常和各种病变耳进行鼓室压产顺测量,比较病耳与正常耳的共振频率即可推测中耳的病变情况。实验取正常受试者100人(男43,女57),每人随机选一耳,其中28例作为重复实验,在20例进行左右侧对比;病耳包括17例鼓室负压,28例鼓膜病变(主要是疤痕和鼓室硬化症);此SFXt术前的38例耳硬化症作了检查,其中5例术后(授骨全切或部分切除)亦做测量,另外术前来检查的16例…  相似文献   

19.
消息与动态     
2007年第四届全国耳显微及耳神经外科高级研修班课程内容中耳手术微创技术专家论坛鼓室成形术的进展及展望;耳硬化症的手术治疗-镫骨手术  相似文献   

20.
认为鼓室硬化症是慢性中耳炎治愈过程中,中耳腔粘膜固有层发生钙化病变的疾患。有关其病因,至今尚无结论。文章报道8年内手术治疗鼓室硬化症59例(59耳),男21例(3.6%),女38例(64.4%),男女比为1:1.8,平均年龄分别为44.3岁和45.3岁。术后观察最短1年2个月,最长9年2个月,平均3年9个月。术前患耳合并单纯穿孔性中耳炎最多,占64.4%(38/59耳),中耳胆脂瘤占13.6%(8耳),愈合性中耳炎占6.8%(4耳),鼓膜仅钙化(无穿孔)占8.5%(5耳),鼓膜正常者占6.8%(4耳)。术前无1年以上耳记者,慢性单纯穿孔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