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血象与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51例MA血象,骨髓象及骨髓铁染色特点。结果:MA血象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红细胞以大椭圆形红细胞为主。骨髓象中中性粒细胞可见巨晚幼粒及巨大杆状核细系早期巨幼变,巨核系巨幼变及分叶过多。结论:根据细胞形态学特征,对M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急变为红白血病少见。作者近5年见到5例。例1 男,38岁。慢粒病史2年多,因发热,乏力1月入院。肝肋下2cm,脾肋下3cm。血象:Hb4.0,WBC25×10~9/L,原粒8%,有幼红。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0.9:1,原粒14%,幼红52%,原始红+早幼红4%,有巨幼样变,PAS染色强阳性。倒2 男,32岁。慢粒病史10年,因发热、乏力2周入院,肝肋下1cm,脾肋下19cm。血象:Hb4.5,WBC 19.5×10~9/L,原粒3%,有幼红。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0.8:1,原粒20%,幼红54%有巨  相似文献   

3.
张彩玲  李源 《实用医技》2008,15(3):332-333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血象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对90例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贫血外周血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呈大细胞贫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6叶~10叶);骨髓巨幼红细胞〉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颗粒减少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是巨幼细胞贫血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病理检查和临床确诊的19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进行了观察。结果13例发生骨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象大部分呈中度或重度贫血。9例出现幼粒和幼红细胞。5例血小板减少。骨髓象变化根据瘤细胞浸润程度不同有较大差异。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在不同病例中可有不同形态,即使在同一病例的涂片中,瘤细胞形态亦不尽一致。多数呈原粒细胞样或淋巴细胞样。13例骨髓穿刺涂片阳性的病例均出现许多裸核、破碎细胞。有11例见到瘤细胞团。此外,还讨论了骨髓穿刺涂片中瘤细胞团出现的意义和骨髓穿刺涂片对诊断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巨幼细胞性贫血目前仍以血象、骨髓象的改变做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本文收集了46例60岁以上老年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并与对照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血象细胞形态学特点,探讨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对90例巨幼细胞贫血骨髓象、血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贫血外周血以大卵圆形红细胞为主,呈大细胞贫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6叶~10叶);骨髓巨幼红细胞>10%,伴有巨幼变粒细胞及核分叶过多、颗粒减少的巨核细胞。结论: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是巨幼细胞贫血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类白血病反应绝大多数是血象有类似白血病反应的变化,骨髓象很少有变化,个别病例骨髓象可见原粒和早幼粒过度增生,酷似急性白血病。但下述病例示血象白细胞减少,骨髓象示单核细胞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张某,男,27岁,农民。1979年7月因头昏、乏力、多汗、消瘦、食欲欠佳而来院就诊。脾在肋下1.5厘米,血象:白细胞22,400,中幼粒细胞1%,晚幼粒细胞6%,杆状核细胞6%,分叶核细胞54.5%,嗜酸细胞13.5%,嗜硷细胞3%,淋巴细胞14.5%,单核细胞1.5%。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经外院会诊确诊为慢粒。经 COAP 方案一个疗程后以马利兰维持治疗,骨髓象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RA和34例MA的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原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R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粒系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双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微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M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巨大变态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红系早期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25例骨髓转移癌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贫血23例(占92%),血小板减少17例(占68%),白细胞增多13例(占52%),血涂片出现幼稚粒细胞19例(占76%),出现幼稚红细胞17例(占68%),同时出现幼粒细胞及幼红细胞15例(占60%),血沉增快22例(占88%),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25例(占100%)。骨髓涂片尾部及边缘处均见到数量不等的散在或成簇分布的转移癌细胞。认为骨髓检查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38例血象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报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的血象骨髓象。方法 对 3 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进行血象及骨髓检测。结果 急粒变 16例 ,急淋变 13例 ,急单变 3例 ,急粒单变 2例 ,粒淋混合型急变 1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变 1例 ,髓外急变 2例。急变期WBC、Hb、PLT明显低于慢性期 (P均 <0 .0 1) ,NAP积分高于慢性期。 93 .5 5 %病例Ph染色体阳性。结论 病例均符合慢粒急变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贫血(RA)与巨幼细胞贫血(MA)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RA和34例MA的血象、骨髓象及骨髓细胞铁染色检查的特点。结果:RA与MA血象均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MCV〉100fl,骨髓细胞内外铁增加。RA骨髓象中红系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MA骨髓象中红系以原早幼红细胞增生为主。R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粒系核质发育不平衡,可见双核粒细胞,红系巨大、微核,淋巴样小巨核细胞。MA病态造血形态学表现为巨大变态晚幼、杆状核粒细胞,红系早期巨幼变,分多个小核巨核细胞。结论:RA与MA细胞形态学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各自不同特征.这些特征为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38例MDS的血象与骨髓象特征:全血细胞减少与二系血细胞减少占83.4%,有16.6%表现为贫血,未见单独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者。73.6%的病例外周血见幼红细胞。各型MDS之骨髓有程度不一的三系增生异常,但以红系增生异常的情况较常见,RA与SRA两型常以此为主要表现。全组45%的病例红系尚有不同程度的巨幼样变。粒系以增生减低多见。半数病例见小巨核细胞,但小巨核在RA与SRA两型则不易见到。本组病例未见Ⅰ型与Ⅱ型原始细胞增多,而见早幼粒或幼单增多,此后转为急白,因而我们认为,除协作组规定的Ⅰ型与Ⅱ型原始细胞外,也应考虑早幼粒或幼单增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积分法将15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分为慢性期(72例),加速期(78例)和急变期(25例),并对各期的主要的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征以及嗜酸细胞、嗜碱细胞等进行了统计学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41例MDS中,RA14例,RAS5例,RAEB18例,RAEB—T4例。外周血呈中~重度贫血者占73.2%,出现幼粒细胞占56.1%,有核红细胞占29.3%,巨核细胞4.9%。骨髓象病态造血中,中性粒细胞Peleger—Hu(?)t氏畸形占68.3%,幼红细胞核畸形占63.4%,巨大幼红细胞占46.3%,中性粒细胞无颗粒占39.0%,小巨核细胞占29.3%。小巨核细胞的出现,结合红系、粒系的病态造血对诊断M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重建的现象变化规律。方法应用CS-3000分离外周血,动态观察移植后血象、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 (1)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第1-2周骨髓呈极度抑制,第3周出现恢复现象,第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2)红系恢复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细胞,粒系以原始、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恢复最慢;(3)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预处理后明显下降,随着造血功能恢复而逐渐回升,早于粒细胞数、血小板数回升。结论 (1)预处理后1-2周时骨髓极度受抑,周围血中粒细胞、血小板极少,是发生感染、出血的高危阶段,巨核系恢复较慢,预防出血措施应持续至第5-6周;(2)MPv变化与骨髓造血功能有关,出现时间较粒细胞、血小板为早,可作为观察造血干细胞植入和骨髓造血重建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是最常见的慢性白血病,但其并发髓外的恶性肿瘤则较少见,笔者所遇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缓解期并发肝癌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0岁,农民。1993年5月23日骨髓穿刺:骨髓增生极度活跃。(1)粒系异常增生原粒+早粒为7%,早、晚幼粒比值显著增高,嗜酸粒细胞5%,嗜碱粒细胞8%;(2)红系受抑;(3)全片见巨核细胞64个,血小板多见。血象:WBC320×109/L;Hb126g/L;RBC4.68×1012/L;N86%;原粒+早粒为5%;E3%;B6%;1个有核红细胞/100WBC;pC:617X109th。细胞学诊断:慢性粒细胞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7例白血病患者骨髓重建的血象变化规律。方法:采髓,应用百特CS-300分离外周血干细胞,动态观察移植后血象,骨髓象。结果:(1)移植后1-2周骨髓呈极度抑制,第3周出现恢复征象,5-6周骨髓造血恢复正常。(2)红系中最先出现中,晚幼红细胞,粒系以原始,早幼粒先出现,巨核系统恢复最慢;(3)平均血小板体积在处理后明显下降,随着造血功能恢复而逐步回升,早幼粒细胞数,血小板数回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院对62例急性白血病进行骨髓片铁染色检查,发现4例并发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简称SA)。并对出现SA者进行铁染色的动态观察,现报导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62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均经过血象、骨髓象和组织化学(过氧化酶、硷性磷酸酶、糖原和非特异性酯酶等)检查确诊。并以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做一次骨髓铁染色检查。急淋用VMP方案,急粒用HCOP方案治疗。铁染色方法及铁粒幼细胞检查计算方法按吕联煌等标准。二、结果 62例急性白血病经骨髓片铁染色,发现4例并发SA,其血象、骨髓象和治疗前后环形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分析,提高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认识。方法:对3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分析。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是大细胞性贫血以红细胞减少为主,骨髓中以巨幼样细胞生成为主。结论:血象和骨髓象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主要指标之一,也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