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混凝-超滤去除腐殖酸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进行了直接超滤和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状况的试验。结果表明,超滤前另混凝土预处理对腐殖酸的DOC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从28%、40%提高到53%、78%。同时高效液相色普(HPLC)分析表明,混凝-超滤组合工艺对分子质量<6000u的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幅度更为显著。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最佳pH值条件pH=7,通过卷扫混凝使小分子有机物结合成微絮体,降低了膜孔污染,使超滤保持了较同的渗透通量。  相似文献   

2.
压缩活性炭与超滤深度处理饮用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压缩活性炭净化饮用水的性能,并与超滤法去除有机污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压缩活性炭—超滤工艺制备优质饮用水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流动状态下压缩活性炭去除有机污染的效率高于超滤,对CODMn、TOC、UV254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5%、74.1%、97.6%和50%以上,可用作超滤的预处理;压缩活性炭一超滤工艺可用于制备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超滤系统化学清洗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药剂对超滤系统的清洗效果,为超滤系统日常运行维护提出了指导与建议。结果表明,对超滤系统运行数据和膜污染物质进行分析,可以有效提高膜清洗效果;针对铁盐絮凝剂对超滤膜造成的污染,选用柠檬酸进行清洗效果较好;对超滤系统进行维护性清洗,可以有效抑制超滤膜内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污染,提高超滤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徐跃卫  董一华 《山西建筑》2012,38(21):143-145
对超滤技术的发展、超滤技术原理、超滤技术的特点及超滤设备的运行等做了详尽的阐述,同时着重介绍了超滤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地表水处理、海水淡化、污水回用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将超滤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市政技术》2016,(2):144-148
采用3种不同的超滤组合工艺,对某自来水厂微污染原水进行净水效果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沸石粉+超滤工艺有助于提高超滤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但并不能强化超滤对有机物的去除,该组合工艺能够保证出水浊度0.1 NTU;对于沸石粉+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先投加沸石粉再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比单独进行超滤提高了18.2%,但此时沸石粉对粉末活性炭有一定的掩蔽作用;对于沸石粉+粉末活性炭超滤预涂层工艺,沸石粉涂层对氨氮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比单独进行超滤提高了22.2%;粉末活性炭在外层的组合工艺由于沸石粉的掩蔽作用最弱,因此提高了对CODMn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超滤技术用于饮用水处理领域案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别对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原水的两座超滤水厂进行分析,讨论了针对不同水源采用不同超滤组合工艺的可行性、超滤工艺的产水稳定性以及超滤相对于常规工艺所具备的优势.对两座超滤水厂制水成本的分析表明,超滤饮用水工艺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未来战争作战地域广,战时后勤供水保障紧迫以及我国高浊度水资源较多等特点,本试验以超滤直接过滤方式替代常规水处理工艺对高浊度水的处理进行初步试验研究。考察分析了不同操作压力、原水浊度、回收率、反冲洗条件下超滤净化的出水水质、膜渗透性能和污染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力清洗后膜通量的恢复情况,试验表明,超滤净化高浊度水产水可以达到饮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要自行研制了超滤—纳滤膜分离水处理设备,以类炭疽杆菌及其繁殖体和三类常见的化学毒剂模拟沾染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消毒—超滤—纳滤的处理流程,分段对生化污染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该装置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模拟毒剂,出水水质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针对TiO2悬浮粒子的混凝与超滤分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各自主要参数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超滤不仅可实现TiO2粒子与水的彻底分离,且分离后TiO2催化活性与初次使用相当,因此更适宜于悬浮光催化体系的固液分离及催化剂再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船舶舱底水的处理现状出发,介绍了超滤法的处理原理,分析了超滤法处理船舶舱底水的可行性,指出了超滤法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以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水厂为例,分析了该水厂超滤工艺的运行情况,考察了超滤跨膜压差和进水压力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原水水质对跨膜压差的影响及超滤产水的水质情况,并针对超滤系统的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他水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超滤膜技术在我国城市净水厂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总结了超滤的净水特点、工艺组合形式以及在城市水厂中的应用现状,同时探讨了超滤水厂的运行通量和供水安全性问题,并对超滤在城市净水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超滤技术在城市净水厂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超滤技术在无锡中桥水厂深度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膜处理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已趋成熟。随着对供水安全的日益关注,超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中桥水厂于2009年采用西门子外压式超滤膜处理技术,率先建成15×104m3/d采用超滤膜饮用净水处理系统,出水水质全面达到且部分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根据无锡中桥水厂升级改造工程的经验以及两年多的实际运行情况,分析了超滤系统运行操作的特点。超滤技术在无锡中桥水厂的应用可以为国内其他水厂的工艺升级改造,特别是大型水厂的膜法水处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1 m^3/h中试装置高锰酸钾预氧化-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引黄水库水,并考察了对水中污染物的强化去除效能及对膜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可有效提高超滤系统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且高锰酸钾投加量在0.5 mg/L时组合工艺运行效果达到最佳。此外,高锰酸钾可以改善膜渗透性能,延缓了跨膜压差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深圳市罗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顺利实施,对其进行了现场中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并介绍了具体的试验过程,依据试验数据对微滤和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的出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饮用水水质和提高水厂产水能力,肇庆高新区粤海水务水厂采用PVC合金超滤膜技术对该水厂一期工程的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进行了升级提标改造。该提标改造示范工程将原有无阀滤池改造为浸没式超滤膜池,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同时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7.
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去除饮用水中有机物的效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超滤膜/混凝生物反应器(UF-MCBR)处理模拟微污染源水,考察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能与机理.结果表明,当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0mg/L时,UF-MCBR对DOC、UV254、TOC、CODMn、BDOC和AOC的去除率分别为44.0%、54.5%、49.0%、58.5%、72.8%和58.3%.UF-MCBR通过超滤、生物降解以及混凝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去除溶解性有机物,就DOC的去除而言,三种作用的贡献率分别为11.1%、6.2%和26.7%.UF-MCBR系统中的UF膜表面为污泥层所覆盖,该污泥层能有效强化UF膜对分子质量为300-6000u 有机物的截留,UF膜(连同污泥层)对僧水碱、憎水中性物、憎水酸、弱憎水酸和亲水性物质的截留率分别达到了37.0%、42.8%、52.7%、39.8%和19.0%.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外压式PVC中空纤维超滤膜直接过滤地表水,根据曝气周期内的压浊比变化导出相对浓差极化阻力的估算方法,通过研究相对浓差极化阻力与单位膜面积的累积浊度降的关系得出绝对浓差极化阻力;另外还考察了曝气周期内复合滤饼阻力的变化,并建立了复合滤饼阻力增长模型。结果表明,浓差极化阻力与单位膜面积的累积浊度降存在一元三次函数关系;当曝气周期内的累积浊度降90NTU时,复合滤饼阻力与时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曝气周期内的复合滤饼阻力增长速率与累积浊度存在指数相关性。反冲洗周期可根据单位膜面积的累积浊度降和累积浊度的变化来确定,以及时、有效地控制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
Zhou XH  Shi HC  Cai Q  He M  Wu YX 《Water research》2008,42(10-11):2369-2376
The self-forming dynamic membrane coupled bioreactor (SFDMBR), which uses coarse pore-sized material to separate solids and liquids in a bioreactor, has som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using micro-/ultra-filtration membranes such as low module cost and high flux.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microbial activity change of a self-forming dynamic membrane (DM) during its bio-fouling process by a microelectrode for O2. At a high flux of 40 L/m2h, the dissolved oxygen was determined to be depleted at the depth of 1.5-2.0 mm in the self-forming DM. Based on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profiles in the self-forming DM, a reliable and simple model and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were developed to estimate the biokinetic parameters in the self-forming DM.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model revealed that the dissolved oxygen profiles are sufficiently sensitive to the maximum specific rates of oxygen uptake (q down curvemax,20), which were computed to be within the range of 3.8-11.1 mg O2/gSS h. q down curvemax,20 decreased sharply in the first 5 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fouling process in the surface cake layer of the self-forming DM and then reached a relatively steady state afterwards. The Monod half-saturation coefficient for oxygen (Ko) was computed to be in the range of 0.16-0.75 mgO2/L. In summary, the results gave new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change of microbial activity in the self-forming DM during its bio-fou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