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对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咽部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口腔感觉和运动功能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渗漏-误吸分级(PAS)和舌骨向前位移(HAM)、舌骨向上位移(HSM)、环咽肌开放幅度。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PAS、HAM、HSM、环咽肌开放幅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FOIS、PAS、HAM[(7.40±2.76)mm]、HSM[(9.75±2.65)mm]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环咽肌开放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游戏训练可以显著改善脑干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舌骨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贝克曼口腔运动治疗技术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重症脑炎吞咽障碍患儿恢复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2月入住本院儿童康复科的48例重症脑炎恢复期伴吞咽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在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再结合贝克曼口腔运动治疗技术进行早期床旁干预。在治疗1个月后,通过中文版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贝克曼口腔运动评估量表评估比较2组患儿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和口部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FOIS分级评分、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口腔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OIS分级评分、藤岛一郎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及口腔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给予重症脑炎恢复期吞咽障碍患儿贝克曼口腔运动治疗技术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促进其吞咽功能提高以及口部运动功能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孟阳  胡川  王珊珊  王欣 《中国康复》2023,38(7):393-396
目的:观察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组(舌压组)、球囊扩张组(球囊组)、联合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舌压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球囊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球囊扩张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比较4组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PAS)、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PAS、 VFSS、FOI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4组患者PAS、VFSS、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存在交互效应(P<0.01);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联合组在干预后较其它3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可改善脑干梗死后的吞咽障碍,减少患者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球囊导管扩张联合吞咽基础训练对脑桥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桥出血气管切开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采用营养神经药物联合吞咽基础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球囊导管扩张技术进行治疗。球囊导管扩张术每日1次,每次25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由1名吞咽治疗师于双盲状态下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FOIS)评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量表(PAS)评级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进食能力和渗漏-误吸情况,并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估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和PAS分级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OIS和PAS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球囊导管扩张术联合吞咽训练可更好地改善脑桥出血后气切患者的吞咽功能,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吞咽造影同步咽腔测压(MFG)评估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分析异常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以及舌骨位移与咽腔、上食管括约肌(UES)压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脑干损伤后吞咽障碍患者(病例组)13例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3例分别进行MFG检查,对比两组吞咽时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分析两组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病例组舌根与下咽部的压力峰值、压力上升速率、舌骨向前位移低于对照组,病例组UES的最大开放幅度、开放后压力峰值、开放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病例组舌根部与下咽部的收缩持续时间、UES松弛残余压高于照组。对照组舌骨向前位移与UES松弛残余压成负相关;病例组舌骨向前位移分别与舌根部压力峰值、下咽部压力峰值成正相关。 结论MFG可以同时使用吞咽造影和高分辨率咽腔测压评估吞咽功能,可作为临床一种精确、全面的定量评估吞咽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软管喉镜吞咽功能评估(FEE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临床功能结局的影响。 方法 对52例行FEES评估和51例未行FEES评估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纳入FEES组和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组患者分别在FEES评估后或改良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评估后根据结果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和摄食训练。首要结局观察指标为肺炎发生率,次要结局观察指标包括鼻饲管拔除率、留置鼻饲管时间、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分级、出院时饮食方式、住院时间等。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FEES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7.7% vs. 39.2%,P<0.001),鼻饲管拔除率明显升高(75.0% vs. 41.0%,P=0.002),FOIS分级明显改善(χ2=9.868,P=0.001),出院时可尝试部分经口进食和完全经口进食患者百分比均明显增加(15.4% vs. 13.7%,P=0.030;78.8% vs. 54.9%, P=0.001)。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EES组患者发病后到首次FEES检查间隔时间越长,其患肺炎的风险越大(P=0.023)。 结论 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及早进行FEES检查能降低肺炎发生率,提高鼻饲管拔除率及吞咽功能,改善患者临床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颏下肌兴奋性的影响及其与吞咽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单侧脑干卒中后上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扩张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吞咽治疗,每日2次;扩张组患者在每日1次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吞咽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终点时记录双侧颏下肌的运动诱发电位(SMEP)、渗漏误吸评分(PA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 结果 重复方差分析提示,组别、时间以及SMEP记录侧的三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3.46,P=0.02),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的患侧SMEP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但仅扩张组患侧SMEP波幅较对照组增加(P<0.05)。治疗后,扩张组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PA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仅患侧SMEP的波幅变化与PAS评分呈正的强相关(r=0.815,P<0.001),与FOIS评分弱相关(r=0.43,P=0.02)。 结论 改良球囊扩张治疗可增强皮质-患侧脑干-吞咽肌通路的兴奋性,并与吞咽安全性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术结合吞咽训练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5例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并均采用吞咽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干预前后采用VFSS评分总分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结合吞咽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不良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延髓梗死后UES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治疗,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扩张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UES开放程度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同时记录2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误吸、UES开放程度及FOIS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12例患者成功拔除胃管,而对照组仅有6例患者拔除胃管,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治疗基础上辅以头旋转吞咽训练能更有效改善延髓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肠代食管术后所致复杂性吞咽困难的治疗新策略。 方法选取结肠代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致复杂性吞咽困难患者1例,采用增强气道保护训练、舌压抗阻反馈训练、Masake吞咽训练法、用力吞咽法、VitalStim电刺激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高分辨率咽腔压力测定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FOIS由1级进展至7级,吞咽造影数字化分析显示,治疗前患者的咽腔收缩率为50%,治疗后咽腔收缩率为23%。高分辨率咽腔压力测定显示,患者治疗前腭咽压力峰值为82.8mmHg,治疗后为156.9mmHg;治疗前腭咽收缩持续时间为310ms,治疗后为525ms;治疗前下咽压力峰值为53.7mmHg,治疗后为103.2mmHg;治疗前下咽收缩持续时间390ms,治疗后为1030ms。复查吞咽造影显示患者会厌谷残留减少,吻合口较前明显开放,渗漏消失。患者可完全经口进食,拔除空肠造瘘管。 结论对于结肠代食管术后吻合口重度狭窄所致吞咽困难的患者,经扩张治疗无效后,可通过综合吞咽功能训练增加咽部推动力以促进吞咽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26例)和生物反馈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导管球囊扩张术、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功能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后,采用吞咽造影观察患者食管上段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并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OIS评分、UES开放程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后,2组FOIS评分均较组内训练前有所提高(P<0.05),且生物反馈组训练后FOIS评分[(3.76±1.42)分]高于常规训练组[(2.77±1.42)分](P<0.05)。训练后,常规训练组UES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18例和8例,生物反馈组训练后完全开放和不完全开放的例数分别为20例和5例,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sEMG-BFB治疗,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UES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科室68例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指导饮食,并进行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2组干预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摄食情况以及VSD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OIS分级高于对照组,VS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正常饮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择脑卒中后环咽肌开放不全或完全不开放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口颜面功能训练、Mendelsohn手法治疗、电刺激干预等,同时辅以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治疗时间不超过3周,如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级≥6级则终止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OIS评分、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及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对入选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同时对上述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其吞咽功能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10例入选患者经留置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后,其吞咽功能较入选时明显改善,共痊愈3例,显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患者FOIS评分平均提高4.6分,才藤氏吞咽障碍评级平均提高4级,平均治疗时间为(10.2±4.0)d,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经1年随访后发现,治疗有效的9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轻度食管返流,治疗无效的1例患者仍给予管饲进食。 结论采用留置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同时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患者依从性好、远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创新性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30例脑干病变后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造影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终点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进食功能评价进行测评。 结果治疗组患者经球囊扩张术治疗10~24次后,15例患者中有12例进食功能改善,对照组仅7例进食功能有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视频吞咽造影检查分析发现,治疗组12例环咽肌开放情况改善,而对照组中仅7例有所改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频吞咽造影检查中咽通过时间比较,治疗组中治疗前平均0.23 s,治疗后为0.15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球囊扩张术对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咽期及食管期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起病72h内)和恢复期(病程1~3月)患者各15例,联合采用NMES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电视透视吞咽功能评估VDS咽期评分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FOIS分级、VDS咽期评分和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急性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改善幅度[(1.9±0.5)分]、VDS咽期评分[(23.9±9.6)分]及改善幅度[(15.5±7.5)分]均显著优于恢复期组(P<0.05)。 结论NMES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期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显著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并且以急性期进行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