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比延迟介入治疗对发病12h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住院的发病12h内NSTEMI患者(n=222),随机分成急诊介入组(入院后2h内行介入治疗,n=111)和延迟介入组(入院后2~24h内行介入治疗,n=111),观察两组在发病后30、180d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随访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加重住院、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结果急诊介入组和延迟介入组从入院到冠状动脉造影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1.3、12.2h(P<0.001)。在30d随访时,两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80d随访时,延迟介入组较急诊介入组的终点事件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复合终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6% vs 12.26%,危险比值:0.40,95%CI:0.17~0.97,P=0.041)。结论与延迟介入策略相比,发病12h内的NSTEMI患者行急诊介入策略可降低中期(180d)随访时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李妮妮  李超  邹延新 《当代医学》2021,27(6):105-107
目的探究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108)。比较两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确定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发心梗、死亡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应激血糖、高血压史、BMI、心功能、病变长度、NT-proBNP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远期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3.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常存在急性血糖升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多种复杂的临床因素可能引起急性血糖升高。急慢性血糖比值可能成为评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急慢性血糖比值与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共272例,进行30 d随访,终点事件是死亡。依据终点事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住院即刻测量急性血糖(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依据HbA1c计算慢性血糖,并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分析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急慢性血糖比值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急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存活组256例、死亡组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s分级Ⅱ~Ⅲ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急慢性血糖比值为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10、0.073、35.885,P<0.05)。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8)和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4)。生存分析显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的短期累积生存率(90.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短期累积生存率(97.8%)(χ2=6.932,P=0.008)。进一步行非糖尿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患者短期累积生存率(92.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97.5%)(χ2=4.465,P=0.03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累积生存率(86.0%)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100.0%)(χ2=5.658,P=0.017)。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增加(P<0.05)。结论 急慢性血糖比值是反映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慢性血糖比值较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低,短期预后差;急慢性血糖比值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将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作为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高于此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且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酒石酸美托洛尔对高心脏风险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择期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患者,年龄大于50岁,且伴有1个或1个以上临床危险因素患者105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剂量调整酒石酸美托洛尔组(n=50),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从术前1周至术后30天,B组为空白对照组(n=55),记录两组围术期的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性死亡率.结果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 vs 40%,P=0.001)、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0% vs 14.5%,P=0.006)及心性死亡率(2%vs14.5%,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心脏风险患者在进行中高危非心脏手术围术期接受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心性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4):2965-2974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钙化(HV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影响。方法入组2009~2011年302例MHD 患者(其中99例伴HVC),所有患者随访2年,采用生存曲线分析心血管终点事件,Cox回归分析心脏瓣膜钙化对心血管预后的 影响。结果患者初始透析的平均年龄为58.2岁,男性占53.6%。随访2年,HVC与非HVC组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新 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3% vs 16.3%、22.2% vs 6.9%和48.5% vs 25.6%(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 (Log Rank P=0.006)、心血管死亡(P<0.001)和新发心血管事件(P<0.001)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后 HVC 仍然显著增加患者全因死亡[HR 1,88,95%CI:(1.11-3.19)]、心血管死亡[3.47(1.76-6.84)]和新发心血事件风险[1.64 (1.09-2.47)]。结论HVC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新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1期间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施行PCI的6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以上,n=17)和老龄组(65—79岁,n=258)。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特征,比较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住院期间死亡人数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发生的差异。结果高龄组和老龄组患者多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单支病变,IRA再通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龄组术后心衰、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较老龄组多见,其中以电解质紊乱发生最多(94.12%)。高龄组患者无胸痛、术后心衰及出血发生均高于老龄组患者(P〈0.05),但死亡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6个月,两组之间严重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无论高龄还是老龄患者施行PCI治疗可以增加心肌血供,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该治疗安全、有效,且患者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慢性肾脏病(CKD)对老年患者接受冠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4年1月—2017年12月行PCI术的年龄在60岁以上且有基线血肌酐值的患者2 681例,分为CKD组和非CKD组。CKD的定义为根据(MDRD)公式得出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将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的2 148例患者作为非CKD组,将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的533例患者作为CKD组,收集患者基线临床资料,随访3年,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作为主要临床终点。结果:与非CKD组相比,CKD组女性行PCI比例更高(χ2=44.207,P<0.001),年龄更大(t=3.763,P<0.001),高血压(χ2=31.540,P<0.001)、糖尿病(χ2=57.054,P<0.001)、既往心肌梗死(χ2=4.553,P=0.033)、既往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χ2=4.763,P=0.029)、既往脑血管意外(χ2=18.029,P<0.001)、心源性休克(χ2=32.552,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χ2=4.784,P=0.029)、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比例更高(χ2=7.678,P=0.006),左室射血分数处于更低水平(t=7.396,P<0.001),老年CKD患者左主干(χ2=9.925,P=0.002)、右冠状动脉(χ2=4.572,P=0.032)、多血管病变(χ2=6.173,P=0.013)行PCI比例更高,主要临床终点事件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HR=2.11,95%CI:1.68~2.66,P<0.001),次要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CD)发生率增加(HR=5.29,95%CI:3.66~7.66,P<0.001),其余终点事件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及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后,CKD组MACE及CD发生率较非CKD组仍增加,与匹配前结果一致。结论:CKD显著增加老年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应用品管圈护理模式对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92例,随机均分为2组(n=96)。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QCC组采用QCC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QCC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4%,满意度为99.0%,均明显优于常规组的27.1%和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QCC模式护理,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目前发现约1/4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存在罪犯血管闭塞,且这类患者预后较差,而目前国内针对这一人群的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PCI的NSTE-ACS患者307例,依据PCI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时罪犯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闭塞组(TIMI分级0~1级,n=42)和非闭塞组(TIMI分级2~3级,n=265)。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随访截至2021年1月,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罪犯血管闭塞对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闭塞组入院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高敏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血浆B型脑钠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罪犯血管部位为左回旋支冠状动脉比例高于非闭塞组,入院时收缩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罪犯血管部位为左前降支冠状动脉比例低于非闭塞组(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VEF是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OR=1.064,95%CI(1.018,1.112),P=0.006〕。随访期间,闭塞组MACCE事件、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的累积发生率高于非闭塞组(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闭塞是NSTE-ACS患者发生MACCE〔OR=2.684,95%CI(1.229,5.862),P=0.013〕和再次血运重建〔OR=3.024,95%CI(1.320,6.931),P=0.009〕的影响因素。 结论 LVEF是NSTE-ACS患者罪犯血管闭塞的影响因素,建议将床旁心脏彩超作为NSTE-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此外罪犯血管闭塞是NSTE-ACS患者发生MACCE、再次血运重建、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410例AMI住院患者中,52例有新出现的AF(AF组),358例无AF出现(非AF组),根据AF发生的时间将AF组又分为AF早发亚组(AF发生于AMI24小时内)和AF迟发亚组(AF发生于AMI发病24小时后),比较两组及两亚组间的年龄、肌酸磷酸肌酶(CPK)峰值、心功能、梗死部位等,分析并发AF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比较,AF组年龄较大,CPK峰值高,心功能差(P<0.05)。两亚组间比较,AF早发亚组以下壁梗死为主(P<0.05),而AF迟发亚组以前壁梗死为主(P<0.01)。结论AMI并发AF与高龄、CPK峰值高、心功能差等有关,AMI后AF出现时间与梗死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病房治疗的73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根据患者的疾病史、入院心电图检查、住院期间心电监测确定有无房颤及类型。随访出院结局和3个月预后。将合并阵发性房颤组分别与无房颤组及合并持续性房颤组对比临床特征及预后。 结果 ①合并阵发性房颤与无房颤的患者相比,入院时神经功能受损更严重(P<0.001),患者严重神经功能受损比例更高(P=0.002)。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均P<0.05)。合并阵发性房颤是出院结局及出院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为2.190(1.111,4.316)、3.399(1.701,6.791)。②合并阵发性房颤与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相比,患心脏瓣膜性疾病的比例更低(P<0.001),住院期间病情明显缓解比例更高(P=0.017)。 结论 合并阵发性房颤相比无房颤患者起病时病情重、伴发疾病更多;相比于持续性房颤患者,仅心脏瓣膜性疾病比例更低;相比于无房颤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结局及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C反应蛋白(CRP)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测定136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CRP,持续监测入院7 d内有无心房颤动发作,同时分析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资料.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是22.8%,根据是否发生心房颤动分成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单变量分析发现,心房颤动组的年龄、超敏CRP(hs-CRP)和合并高血压、前壁心肌梗死、左前降支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构成比分别为(69.0±10.5)岁、(26.7±19.6)mg/L、71.0%、67.7%、71.0%和22.6%,均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组的(60.2±12.3)岁、(13.1±12.7)mg/L、50.5%、47.6%、46.7%和8.6%(P值均<0.05);左心房内径为(36.8±5.2)mm,显著大于非心房颤动组的(34.5±3.6)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为0.477±0.107,显著低于非心房颤动组的0.538±0.124(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为1.00~1.13)和CRP水平(OR=1.28,95%CI为1.00~1.61)是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均<0.05).结论 入院时的CRP水平是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炎性反应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MI急性早期空腹高血糖与住院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3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空腹高血糖组(n=141);再次分组:心功能KillipⅠ级133例/79例、Ⅱ级52例/37例、Ⅲ~Ⅳ级10例/25例。结果 空腹高血糖组男性、有吸烟史、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糖尿病史、心功能KillipⅡ~Ⅳ级、使用利尿剂、CK-MB较高(P〈0.05);心功能KillipⅠ级男性较低,糖尿病史比例、房颤发生率、Ⅱ级房颤发生率较高(P〈0.05);空腹高血糖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房颤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将AMI空腹高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有利于降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对AMI患者疾病预后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120例AM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无伴发高血糖组;B组:入院高血糖组;C组:持续性高血糖组。经在住院期间及经平均3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MI后伴发入院高血糖组、持续性高血糖组的梗死面积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率明显高于无伴发高血糖发生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结论AMI急性期血糖浓度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糖的变化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的较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反应蛋白 (CRP)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 4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 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CRP含量较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升高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CRP升高最显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组 ,主要心脏事件发生 (心绞痛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衰、泵衰、梗塞后心包炎 )多数病例 ,在同组中处于CRP含量较高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RP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 ,与急性心肌梗塞组成负相关 (r=- 0 72 ,P <0 0 0 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 ,血清CRP增高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20例,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72 h的血清肌酐,比较CIN组与非CI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良预后事件.结果 320例心肌梗死患者共发生CIN 62例(19.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糖尿病肾病、心源性休克及造影剂用量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IN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59.68%,明显高于非CIN组的1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者的常见并发症,会增加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应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术前血浆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0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择期单纯CABG的患者148人,采集患者术前24 h内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1、IL-6、TNF-α、Hcy、ET-1的含量,其中术后新发房颤患者39人,以术后是否新发房颤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1 ∶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38人。将匹配后两组患者的5个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然后将各指标进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前各指标血浆水平与术后新发房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1 ∶1倾向性匹配后,两组均衡可比,匹配后房颤组的IL-1、IL-6、TNF-α、Hcy血浆水平均大于非房颤组[(0.867±0.589) ng/L vs. (0.742±0.262) ng/L,21.55 (6.50, 209.90) ng/L vs. 17.95 (3.60, 86.70) ng/L,20.30 (5.70, 361.00) ng/L vs. 21.50 (7.50, 251.80) ng/L,(0.29±0.11) μmol/L vs. (0.27±0.09) μmol/L],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5,P=0.891,P=0.817,P=0.285),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后,上述4个变量均不是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预测因子。倾向性匹配后,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的ET-1分别为(25.80±6.20) ng/L、(29.10±8.54) ng/L,患者术前较低的血浆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统计学相关性(P=0.003),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也显示术前血浆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相关性(P=0.039,调整后OR=0.637,95%CI: 0.415~0.977)。结论:CABG术后新发房颤患者的术前血浆IL-1、IL-6、TNF-α及Hcy的水平均高于术后无房颤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浆低ET-1水平与CABG术后新发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