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癌组织与其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和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性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5例三阴乳腺癌原发癌与其中2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以及55例非三阴性乳腺原发癌与其中25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转移癌组织中β-catenin与cyclin D1的表达情况。 结果:在有淋巴结转移的46例中,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原发癌组织(54.3% vs. 76.1%;63.0% vs. 82.6%,均P<0.05),且两种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均呈正相关(r=0.29;r=0.38,均P<0.05)。无论是原发癌组织还是转移癌组织,β-catenin异位表达率与cyclin D1阳性表达率在三阴乳腺癌和非三阴性原发癌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高β-catenin异位表达与cyclin D1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高侵袭转移性有关,但三阴乳腺癌更高的侵袭转移性可能涉及其他独立于Wnt信号通路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乳腺癌分子标记物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预后判断,乳腺癌组织中凋亡基因survivin和核转录因子NF-κB蛋白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以期拓展对乳腺癌发病机制的理解与认识,为乳腺癌防治提供新策略。 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经病理确诊且病历完整的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在survivin与NF-κB蛋白的表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survivin、NF-κB蛋白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分子亚型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survivin与NF-κB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3.75% vs. 11.25%;56.25% vs. 8.75%,均P<0.05)。survivin和NF-κB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分子分型有关,均表现为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均P<0.05);同时,两者共高表达率也在低分化、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晚、非luminal型的乳腺癌组织明显升高(均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r=0.546,P=0.000)。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urvivin或NF-κB高表达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均低于各自的低表达患者,而两者共高表达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低于两者任何单一高表达或两者共低表达患者(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F-κB、survivin与NF-κB共表达、肿物直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且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Oct-4、SOX2和KPNA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ct-4、SOX2和KPNA2在30例TNBC和30例非TNB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三者的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非TNBC组织比较,TNBC组织中Oct-4的阳性表达率(86.7%vs.73.3%,P0.05)和SOX2的阳性表达率(90.0%vs.70.0%,P0.05)均明显升高,KPNA2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NBC组织中,Oct-4、SOX2和KPNA2彼此间的表达均呈正相关(Oct-4和SOX2:r=0.680,P0.0001;Oct-4和KPNA2:r=0.581,P=0.0008;SOX2和KPNA2:r=0.770,P0.0001)。在TNBC患者中,Oct-4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有关,SOX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KPNA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Oct-4、SOX2、KPNA2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表达患者(均P0.01)。结论:Oct-4、SOX2在TNBC组织中表达均增加,且两者可能与KPNA2共同参与了TNBC的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AA、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直肠癌组)和30例正常组织(对照组)中VEGF-C、PDGF-AA和PDGF-BB的表达。应用D2-40检测直肠癌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并做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VEGF-C、PDGF-AA和PDGF-BB在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EGF-C:63.3% vs 3.3%,P<0.05;PDGF-AA:40.0% vs 13.3%,P<0.05;PDGF-BB:55.0% vs 6.7%,P<0.05)。VEGF-C和PDGF-BB在淋巴结阳性组的阳性表达率较淋巴结阴性组均显著升高(VEGF-C:86.4% vs 50.0%,P<0.01;PDGF-BB:77.3% vs 42.1%,P<0.05),但PDGF-A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无关(54.5% vs 31.6%,P>0.05)。直肠癌中淋巴结阳性组的LMVD高于淋巴结阴性组[(13.11±2.01)/mm2 vs (8.13±2.99)/mm2,P<0.05],VEGF-C、PDGF-AA和PDGF-BB阳性表达组的LMVD高于阴性表达组[VEGF-C:(12.06±2.20) /mm2 vs(6.32 ±2.41) /mm2,P<0.05;PDGF-AA:(11.89± 2.46)/mm2 vs (8.67±3.67)/mm2,P<0.05;PDGF-BB:(12.19±2.22) /mm2 vs(7.33 ±3.02)/mm2,P<0.05]。直肠癌中VEGF-C、PDGF-AA、PDGF-BB三者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VEGF-C vs PDGF-AA:rs=0.366,P<0.05;VEGF-C vs PDGF-BB:rs=0.650,P<0.05;PDGF-AA vs PDGF-BB:rs=0.320,P<0.05)。 结论淋巴管生成是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VEGF-C、PDGF-AA和PDGF-BB均参与直肠癌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且三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针对VEGF-C、PDGF-AA、PDGF-BB的联合用药可能更利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抗原Ki-67及拓扑异构酶Topo II在三阴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三阴乳腺癌93例,采用SABC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Topo II的表达情况,分析Ki-67及Topo II与三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选择90例乳腺增生组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三阴乳腺癌组织中Ki-67、TopoI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57/93)、57.0%(53/93),乳腺增生组为13.3%(12/90)、12.2%(11/9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TopoII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Ki-67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P<0.05),Ki-67、Topo II表达和患者的肿瘤大小和年龄无关(均P>0.05)。 结论:检测三阴乳腺癌组织中Ki-67,Topo II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三阴乳腺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化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1例乳腺癌患者和36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手术前及12例健康人血浆中VEGF-C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组织中c-erbB-2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示,乳腺癌组血浆VEGF-C(P-VEGF-C)阳性表达率为63.93%,其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月经状况、雌孕激素受体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乳腺癌组VEGF-C高于良性疾病组(P<0.01),VEGF-C的表达水平在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EGF-C与乳腺组织中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4,P<0.01)。提示乳腺癌患者血浆中VEGF-C表达可能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癌干细胞含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肺耐药蛋白(LRP)和拓扑异构酶II(TOPO-II)在乳腺癌干细胞和分化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30例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通过免疫磁珠两步法从中分离出癌干细胞(CD44+/CD24-细胞)和分化细胞(CD24+和CD44-CD24-细胞)并计数,分析癌干细胞含量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以上两种细胞P-gp,GST-π,LRP和TOPO-II的表达情况。 结果: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乳腺癌干细胞P-gp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分化细胞(73.3% vs. 40.0%),而TOPO-II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分化细胞(40.0% vs. 76.7%)(P<0.05或P<0.01);GST-π和LRP的表达在两种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乳腺癌干细胞含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但乳腺癌干细胞中P-gp高表达与TOPO-II低表达可能是导致乳腺癌化疗失败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II型受体(TGF-β RII)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3例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标本(乳腺癌组)、40例正常乳腺组织(正常组)、40例乳腺纤维瘤术后病理组织(纤维瘤)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组标本中TGF-β RII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的TGF-β RII阳性表达率(24.66%)显著的低于纤维瘤组(70.00%)和正常组的(82.5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的TGF-β RII阳性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ox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患者TGF-β RII阳性表达是患者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OR=0.644,P0.05);患者的TNM分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是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OR=1.338,OR=1.276,OR=1.552,均P0.05)。结论:TGF-β RII在HER-2阴性乳腺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6例乳腺癌、28例乳腺良性肿瘤、37例癌旁乳腺组织和29组腋窝转移淋巴结中OPN的表达,分析OPN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OPN的表达水平(4.83)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86)和乳腺良性肿瘤(2.18)(P<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乳腺癌原发病灶与相应的腋窝转移淋巴结之间OPN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03)。乳腺癌c erbB 2阳性表达组OPN表达水平(5.22)高于c erbB 2阴性组(4.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乳腺癌OP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数量、组织学类型、肿瘤分级以及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8)。结论:OPN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癌组织中癌基因C-erbB-2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用表面等离子谐振法(SPR)检测60例IDC组织和30例乳腺纤维瘤组织以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HPV DNA及分型;免疫组化法检测IDC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 结果:IDC组织HPV感染率为36.7%(22/60),其中HPV 33占其阳性总数的59.1%(13/22),乳腺纤维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HPV感染率分别为13.30%和3.33%,明显低于IDC组织(χ2=5.300,P=0.021);IDC组织HPV感染与患者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IDC组织中HPV感染和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86;P<0.001)。 结论:HPV感染在IDC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能力密切相关;HPV感染可能通过促进C-erbB-2的高表达而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与患者远期预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21例经病理学证实为浸润性乳腺癌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术前未接受放化疗治疗的55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HGF的表达水平,分析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的6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不同HGF表达情况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下调HGF后乳腺癌MCF-7细胞与表阿霉素共培养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2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有77例(63.64%)患者乳腺癌组织中HGF表达阳性;HGF表达阳性、阴性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率有关(均P0.05)。HGF阳性表达患者新辅助化疗缓解率明显低于阴性组的(50.00 vs.86.67%,P0.05),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的(63.98%,vs.86.67%,P0.05);MCF-7细胞HGF表达下调后对表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增高(P0.05)。结论:H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阳性表达会影响患者的化疗效果,下调HGF表达可增强乳腺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Ki-67、P53在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ER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提示乳腺癌预后。方法 202例Her-2阴性乳腺患者,根据ER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ER阴性组和ER阳性组,其中ER阴性组99例,ER阳性组103例,研究Ki-67、P53在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ER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结果 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在ER阴性组表达明显高于ER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增殖指数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组明显高于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在ER阴性组表达明显高于ER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在腋窝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r-2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与ER阴性表达正相关,且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P53与ER阴性表达正相关,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提示Ki-67、P53可能为Her-2阴性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组织中EG-1 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技术,检测EG-1基因在72例乳腺癌及18例良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71%(51/72)患者的乳腺癌石蜡标本中EG-1mRNA阳性,而良性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率为24%(4/18).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VEGF蛋白有关(P<0.05),与年龄、月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Her-2蛋白、p53蛋白、激素受体状况无关,EG-1mRNA阳性患者远处转移率和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EG-1mRNA阳性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 结论 EG-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及VEGF蛋白相关,是乳腺癌潜在的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er-2/neu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收集70例有完整随访记录和病理组织蜡块保存完整的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根治手术切除患者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组织切片Her-2/neu表达情况,分析Her-2/neu表达及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全组Her-2/neu阳性表达率为25.0%,Her-2/neu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类型及浸润深度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全组5年生存率为87.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对患者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均P>0.05)。Her-2/neu表达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72.0%,阴性患者为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neu的表达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OR=5.036,P=0.035)。 结论:Her-2/neu的表达是影响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对早期胃癌的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尔基磷酸化蛋白3(GOLPH3)的表达以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组织中GOLPH3、c-Myc、P27的表达,分析GOLPH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与c-Myc和P27的关系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GOLPH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2%(74/123);GOLPH3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c-Myc表达有关(均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CEA水平、P27表达无关(P>0.05);结直肠癌组织组中GOLPH3表达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263,P<0.05)。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56.9%,GOLPH3阳性表达者为48.6%,GOLPH3阴性表达者为69.4%;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GOLPH3阳性表达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低于GOLPH3阴性表达者(P<0.05)。 结论:结直肠癌中GOLPH3的表达可能与c-Myc有协同作用,其阳性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选择素(L-selectin)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中的表达,分析乳腺癌SLN状况与L选择素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T1-2N0M0乳腺癌患者68例,以亚甲蓝为示踪剂先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本组68例乳腺癌SLN,乳腺癌原发灶,癌旁乳腺组织以及20例III级不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68例乳腺癌患者中SLN检出成功62例,检出率为91.17%(62/68),其中假阴性3例(3/32)。阳性SLN中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均P<0.05)。SLN阳性患者其原发灶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LN阴性患者(P<0.05)。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SLN)均阳性患者其原发灶L选择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LN及NSLN均阴性患者(P<0.001)。结论:L选择素在阳性SLN转移癌中表达增高,提示L选择素在乳腺癌细胞的淋巴结趋向性中起重要作用;SLN状态与L选择素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两者相结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乳腺癌转移规律及腋淋巴结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肿瘤-间质相互作用以及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平滑肌肌动蛋白α(α-SMA)和乙醛脱氢酶1(ALDH1)分别为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及乳腺癌干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本研究通过检测α-SMA、ALDH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免疫组化检测182例乳腺癌患者及36例正常乳腺或良性疾病患者α-SMA、ALDH1的表达,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疾病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α-SMA在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间质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0%),182例乳腺癌中有117例(67.6%)α-SMA阳性;ALDH1在36例正常或良性乳腺疾病和182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6/36)和37.9%(69/182)。α-SMA与ALDH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α-SM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P<0.05),肿瘤直径大于2cm者α-SMA的阳性率较高;ALDH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脉管浸润与否及远处转移与否相关(P<0.05),分化程度差、有脉管癌栓及远处转移的患者ALDH1阳性率较高。182例乳腺癌患者中α-SMA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较阴性组无明显降低(P>0.05);ALDH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较阴性组低,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α-SMA 和ALDH1的表达情况以及孕激素受体情况、是否接受术前化疗、有无复发、远处转移等6个因素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均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α-SMA、ALDH1均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二者之间的表达正相关,提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TAFs)可能与乳腺癌的干性有关。联合检测α-SMA、和ALDH1有助于判断疾病的恶性程度、浸润能力及转移潜能,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TO基因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新辅助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8例乳腺增生病组织和24例乳腺癌组织及10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组织中FTO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FTO基因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FTO基因在乳腺增生组织及乳腺癌组织均有表达,而在乳腺癌表达高于乳腺增生组织(P<0.05);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FTO mRNA的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乳腺癌组织FTO mRNA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FTO mRNA的表达量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转移组(P<0.05),而与ER,PR受体,CerbB-2基因状态及肥胖无关(均P>0.05)。 结论:FTO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新辅助化疗可以下调乳腺癌组织FTO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缺陷基因(DC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CC、MMP-9蛋白表达情况。用彩超观察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测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乳腺纤维瘤的微血管密度指数(MDI)。结果乳腺癌组织中DCC蛋白表达率为38.6%,低于癌旁乳腺组织(82.9%,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78.6%)明显高于癌旁乳腺组织(17.1%,P<0.05)。超声观察DCC、MMP-9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具有相关性,DCC蛋白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DI与DCC蛋白阴性表达乳腺癌的MD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蛋白阳性表达乳腺癌的MDI与MMP-9蛋白阴性表达乳腺癌的MD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C、MMP-9蛋白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作用,DCC、MMP-9蛋白与超声影像结合对乳腺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51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用高通量测序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RCA1突变和EGFR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BRCA1突变与EGFR的表达。结果BRCA1突变患者发病年龄较小、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临床分期较晚(P<0.05);EGFR在肿块最大径>2cm、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BRCA1与EGFR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及EGFR,对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