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突变的表达,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提取AP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技术检测FLT3-ITD和FLT3-TKD,分析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在77例APL患者中,23例(29.9%)检出 FLT3-ITD,7例(9.1%)检出FLT3-TKD点突变,具体包括5例D835Y、1例N841I、1例D835Y和D835H复合杂合子。FLT3-ITD与高白细胞计数相关(P=0.033),而FLT3-TKD并无此相关性。与无FLT3基因突变患者相比,尽管FLT3-ITD和TKD突变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期(OS)、无事件生存期(EFS)均相对更差,除FLT3-TKD与缩短EFS显著相关(P=0.043)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FLT3-ITD(P=0.011)还是FLT3-TKD(P= 0.034)均提示高复发风险。多因素分析表明FLT3-ITD(HR=6.381,P=0.037)、FLT3-TKD(HR=5.198,P=0.009)、骨髓早幼粒细胞比例(HR=1.174,P=0.020)、高白细胞计数(WBC>10×109/L)(HR=9.067,P=0.011)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提示高复发风险。结论:FLT3-ITD和TKD在APL中均有表达,FLT3-ITD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虽然FLT3基因突变对APL患者的CR率和OS无显著影响,但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指标用于评估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96例初发AML患者FLT3/ITD突变,分析FLT3/ITD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96例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18例(18.8%).其中M22例,M3 11例,M42例,M53例.FLT3/ITD阳性AM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0×109/L(3.6× 109~ 137.6×109/L),FLT3/ITD阴性AML患者为6.3×109/L(4.5×109 ~ 113.0×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P<0.05).FLT3/ITD阳性者随访16例,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6~ 15个月),13例处于第1次完全缓解.诱导缓解率为81.3%(13/16).结论 FLT3/ITD是AML患者常见的基因突变,FLT3/ITD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的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该类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109例正常核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其中DNMT3A/FLT3-ITD/NPM1+AML患者共25例,单独FLT3-ITD+ AML患者共32例,单独NPM1+AML患者24例,单独DNMT3A+ AML患者28例.结果 25例DNMT3A/FLT3-ITD/NPM1+ AML患者平均年龄46岁,伴有高白细胞(81.7×109/L)及较高的骨髓原始细胞(66.3%).其中,17例选择大剂量化疗,8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例DNMT3A/FLT3-ITD/NPM1+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17.65%,3年无病生存率为13.88%,与DNMT3A+、FLT3-ITD+、NPM1+A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9 9、0.036 1、0.013 4),3年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DNMT3A、FLT3-ITD合并NPM1基因突变的正常AML患者往往合并高的外周血白细胞及骨髓原始细胞,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仁磷酸蛋白1(NPM1)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发生的情况,并了解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高分辨熔解曲线(HRM)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DHPLC)检测103例初诊AML患者NPM1和FLT3-ITD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3例初诊AML患者中,31例发现NPM1基因突变,20例发现FLT3-ITD突变,阳性率分别为30.1%和19.4%,而在核型正常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6%(20/42)和26.2%(11/42).FLT3-ITD突变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t=2.21,P=0.037;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t=2.44,P=0.023;NPM1突变型亦表现为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t=2.24,P=0.034.在非M3患者中,NPM1突变型的CR与野生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1次化疗的CR(76.9%)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35.0%),x2=12.78,P=0.000 35;FLT3-ITD突变型患者的CR为58.8%,野生型患者为82.6%,两者比较,x2=4.48,P=0.034;FLT3-ITD突变型患者第1次化疗的CR为17.6%,而野生型患者为55.1%,两者比较,x2=6.23,P=0.012.31例NPM1基因突变中有6例合并FLT3-ITD突变,NPM1+/FLT3-ITD-组的CR最高(85.0%),1年内RR率最低(17.6%);NPM1-/FLT3-ITD+组的CR最低(54.5%),1年内RR率最高(50.0%).结论:NPM1和FLT3-ITD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与预后密切相关,可成为目前细胞遗传学预后分组的重要补充,对于指导AML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9例FLT3-ITD的AM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1.6%(39/337),39例FLT3-ITD AML患者中,M5所占比例最高(43.6%,17/39),其次为M2(28.2%,11/39);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平均为88.63×109/L,其中12例(30.8%)大于100×109/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平均为82.53%,其中33例(84.6%)大于50.00%.13例发生髓外浸润;17例核型正常,9例核型异常,3例未见核分裂象;13例患者伴随NPM1突变,2例伴有KIT突变,3例伴有DNMT3突变.37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第1个疗程获完全缓解(CR)16例(43.2%),第2个疗程获CR 4例(10.8%),2个疗程累积CR率为54.0%,诱导治疗相关病死率为21.6% (8/37),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及出血.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CR患者的复发率为50.0%(10/20),无复发生存(RFS)率为45.0%(9/20);移植组17例患者的总生存及RFS均优于单纯化疗组的20例患者(P=0.004、0.020).结论 FLT3-ITD AML具有初发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与M5亚型高度伴随的临床特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患者总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初次骨髓完全缓解(CR)时血象恢复不良[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0×109/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02例初次骨髓CR的AML患者(M3除外)病例资料,根据初次获骨髓CR时血象恢复情况分为血象CR组(Plt≥100×109/L且ANC≥1.0×109/L)和血象未达CR组(Plt<100×109/L或ANC<1.0×109/L),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对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复发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血象CR组216例(71.5%),血象未达CR组86例(28.5%),两组年龄、就诊时高白细胞患者比例、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细胞遗传学危险度分层和FLT3-ITD/NPM1基因突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象CR组就诊时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首疗程化疗获骨髓CR比例高于血象未达CR组(均P<0.05),初次骨髓CR时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比例低于血象未达CR组(P=0.004),且初次骨髓CR时血象CR组骨髓增生程度更活跃(P=0.001).血象CR组3年复发率低于血象未达CR组(P=0.003),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高于血象未达CR组(P=0.002,P=0.040).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高危染色体核型、诱导疗程数≥2个、初次骨髓CR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未恢复是复发率、OS率和DFS率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是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就诊时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0.60是D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7).结论 初次骨髓CR时血象未达CR的AML患者预后较差,且高危染色体核型、诱导疗程数≥2个、中性粒细胞恢复不良者可能预后更差,应视为高危人群,考虑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初治老年CN-AML(M3除外)患者的临床资料.用χ2检验分析完全缓解(CR)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4例患者中首次化疗后可评价疗效者72例,CR率为38.9%(28/72),总有效率为55.6%(40/72).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NPM1突变阳性患者的CR率较高[59.4%(38/64)比12.5%(1/8),83.3%(10/12)比36.4%(8/22),均P<0.05].104例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6.9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继发AML、高WBC(≥100×109/L)、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阳性、CD7阳性、达CR诱导疗程数>2个以及Charlson合并疾病指数(CCI)评分≥2分的患者OS时间较短(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T3-ITD突变阳性(HR=7.61,95%CI 1.80~32.11,P=0.006)及达CR诱导疗程数>2个(HR=10.11,95%CI 2.38~43.03,P=0.002)是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CN-AML患者的预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FLT3-ITD突变阳性、 达CR诱导疗程数>2个是老年CN-AML患者不良O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ML-RARα不同亚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8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ML-RARα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78例患者中,女性32例,男性46例,中位年龄40岁(13~68岁)。最常见的PML-RARα融合基因为L型(48.7%,38/78),其次为S型(46.2%,36/78)和V型(5.1%,4/78)。S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10×10^9/L(高危)者最多见(61.1%,22/36),与V型、L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3,P<0.05)。78例中,合并CD34阳性8例(10.2%),合并FLT3-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17例(21.8%),合并DNMT3A突变12例(15.4%),附加染色体异常9例(11.5%);3种不同亚型间CD34阳性、FLT3-ITD、DNMT3A以及附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维甲酸综合征(RAS)最多见(21/36),L型及V型较少发生(χ^2=7.633,P<0.05)。PML-RARα不同亚型患者间完全缓解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L-RARα不同亚型APL患者临床特点不尽相同,L型最常见,V型、S型中高危者多见,S型治疗期间合并RAS多见,不同亚型对完全缓解率及无病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初诊APL患者248例,其中高白细胞患者70例,分析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诱导治疗的疗效。非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为主,高白细胞APL的诱导治疗以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蒽环类化疗药物为主,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248例患者中,高白细胞的发生率为28.2%(70/248),其中WBC为10×109/L~50×109/L 46例(18.5%), WBC>50×109/L且≤100×109/L 14例(5.6%),WBC>100×109/L 10例(4.0%)。高白细胞AP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PML-RARα融合基因S型(P=0.004)及FLT3-ITD基因突变(P<0.01),原发性纤溶亢进更加严重;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低于非高白细胞APL患者[88.9%(48/54)比98.1%(152/155),P=0.013],早期死亡率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11.1%(6/54)比1.9%(3/155),P=0.013]。高白细胞患者的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脑出血。结论高白细胞是APL不良预后因素,诱导治疗应重视凝血异常的纠正、联合化疗迅速降低白细胞,以及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诱导分化综合征,以期降低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用化学法(苯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贮存的骨髓涂片中提取微量DNA检测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情况,分析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化学法从58例-20℃贮存1~5年的骨髓涂片(AML 48例和非恶性血液病10例)中提取微量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患者FLT3-ITD突变情况.结果 48例初治AML患者中6例(12.5%)检测到FLT3-ITD,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均未检测到FLT3-ITD.FLT3-ITD阳性AML患者初次诱导完全缓解(CR)率较FLT3-ITD阴性者低[0(0/6)比77.78%(21/27),P=0.001],总生存时间短(x2=7.274,P=0.007).肝、脾大和FLT3突变是影响AML患者初次化疗CR的危险因素(OR=7.2,P=0.12;OR=36.3,P=0.10).FLT3-ITD是初治AML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RR=9.088,P=0.029).结论 使用化学法提取贮存的AML患者骨髓涂片微量DNA可在临床中应用,是进行回顾性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实验方法.从骨髓涂片中提取微量DNA检测FLT3-ITD可用于预测AML预后.  相似文献   

11.
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s (ITDs) of the FLT3 gene have been observed in about 35% of APL cases. If FLT3-ITD is associated with a wor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in general, its prognostic valu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s still a matter of debate. We investigated incidence, associated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 of FLT3-ITD, but also FLT3-D835 point mutation and N-Ras or K-Ras mutations in 119 APL patients, all p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e two consecutive APL-93 and APL-2000 trials. Mutation incidences were 38, 20, and 4%, for FLT3-ITD, FLT3-D835, and Ras, respectively. The presence of FLT3-ITD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 white blood cell count, high Sanz index, M3-variant subtype, and V/S PML-RAR alpha isoforms. Complete remission (CR), induction death, and death in CR rates were not affected by FLT3 or Ras mutations, as well as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 However, a trend for a shorter overall survival (P=0.09) was observed in FLT3-ITD patients, because of a very poor postrelapse survival (P=0.02). This feature, which has been also reported in patients with AML in general, is suggestive of an underlying genetic instability in FLT3-ITD patients, leading to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unknown bad-prognosis gene mutations at relap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M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初治原发AML患者102例,采用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诱导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FAB分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以及免疫表型进行分组,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1个疗程的MA方案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R) 65例(63.73 %),部分缓解(PR)18例(17.65 %),未缓解(NR)19例(18.62 %),总有效(PR+CR)率为81.38 %。年龄<60岁、白细胞计数<100×109/L、FAB分型为M2、LDH<600 U/L者的CR率及总有效率较≥600 U/L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7与CD-7组相比仅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与CD-19 组相比CR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MA方案诱导治疗AML具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FAB分型、LDH水平以及CD7的表达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预后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 JAK2 V617F 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 ET 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 JAK2 V617F 点突变检测,实时定量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行JAK2 V617F 检测突变负荷,分析 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结果90例ET 患者中,50例患者检出 JAK2 V617F 突变,突变率为55.6%。 JAK2 V617F 突变组红细胞计数[(4.67±0.89)×109/L 比(4.04±0.99)×109/L, P=0.003]、白细胞计数[(11.64±5.20)×109/L 比(9.11±4.11)×109/L, P=0.014]、血细胞比容[(0.41±0.07)比(0.36±0.07),P=0.005]均较野生型组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野生型组长[(13.18±1.63) s 比(12.02±1.24) s,P=0.000]。 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为(29.91±18.63)%,JAK2 V617F 突变负荷与血常规之间未见相关性(均 P>0.05),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存在相关性(r=0.456,P=0.001)。结论 ET 患者存在较高的 JAK2 V617F 突变率,临床早期检测JAK2 V617F 突变及突变负荷可能对 ET 患者血管性事件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20例老年AML完全缓解(CR)患者予连续2个周期巩固化疗。第1个周期(对照周期)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后仅输注血小板悬液;第2个周期(治疗周期)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50×109/L时每日给予rhTPO 1.0 μg/kg,皮下注射,连用14 d,或血小板计数≥80×109/L后停药。观察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周期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时间为(23.1±4.5)d,≤20×109/L的持续时间为(6.8±2.6)d,与对照周期的(25.8±5.7)d、(11.7±3.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血小板最低值治疗周期为(13.2±4.4)×109/L与对照周期的(12.2±3.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7);治疗周期血小板最高值为(239.3±48.7)×109/L,显著高于对照周期的(163.5±32.4)×109/L(P<0.005);治疗周期血小板输注量为(22.8±6.8)U,明显少于对照周期的(30.0±6.3)U(P<0.05);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治疗周期与对照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72)。治疗周期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25%),均为一过性,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结论 在老年AML巩固化疗中应用rhTPO,可以明显加速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降低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输注血小板,并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