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名72岁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口服甲氨蝶呤2.5mg,2次/d,1周后出现腹痛,腹泻,遂停药并服用诺氟沙星、小檗碱,但症状未缓解。入院后血常规检查显示WBC 1.6×10^9/L,RBC2.7×10^12/L,Hb86g/L,PLT 51×10^9/L,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左氧氟沙星等治疗,但外周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大便由水样便转为黏液血便,皮肤出现瘀点及瘀斑。给予肌内注射亚叶酸钙15mg,3次/d。入院第4天,患者WBC0.5×10^9/L,Hb73/L,PLT11×10^9/L。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压积红细胞,继续行补液、止血、抗感染等治疗。1周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WBC4.9×10^9/L,Hb76g/L,PLT70×10^9/L。2年后随访,血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2.
1例63岁男性患者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4000 U,2次/d皮下注射)。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术后第2天血小板计数为41×10^9/L,给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皮下注射(1.5 mg/次,1次/d)。术后第3天血小板计数为22×10^9/L,遂停用依诺肝素钠。术后第4、5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5×109/L、59×10^9/L。第6天复查,血小板计数为128×10^9/L。  相似文献   

3.
1例78岁男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给予头孢唑肟钠(2.25 g静脉滴注,1次/d)、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d)、尼美舒利(100 mg口服,2次/d)、二羟丙茶碱(0.5 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次)、盐酸哌替啶(25 mg,肌内注射1次)和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3次)等药物治疗。第7天,停用头孢唑肟钠,改为磷霉素钠(8 g静脉滴注,1次/d)。第11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10^9/L。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第17天患者出现右肺气胸、肺不张。第20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4.
1例74岁女性患者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术后给予肝素,约8.33U·Kg^-1·min^-1静脉泵入;氯吡格雷50mg,1次/d口服;沙格雷酯100mg,3次/d口服;华法林3mg/d口服。手术次日停用肝素,改为达肝素钠0.4ml,1次/12h皮下注射。术后第7天血小板301×10^9/L,停用达肝素钠,同时加用辛伐他汀20mg/d,氯吡格雷、沙格雷酯及华法林按原剂量口服。术后6个月停用华法林,继续口服其他3种药物,此时复查血小板计数为240×10^9/L。术后9个月复查,血小板计数降至1×10^9/L,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立即停用氯吡格雷和沙格雷酯,继续口服辛伐他汀。停药4周,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56×10^9/L。  相似文献   

5.
利福平致严重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例46岁女性患者,因结核性胸膜炎入院,给予口服利福平450mg,1次/d、异烟肼300mg,1次/d、吡嗪酰胺500mg,3次/d、乙胺丁醇750mg,1次/d治疗。患者治疗前血小板为335×10^9/L,用药14d后血小板下降至1.8×10^9/L,四肢及腹部皮肤出现较密集的出血点和瘀斑。停用利福平,给予输注血小板和甲泼尼龙治疗,其他治疗维持不变。1周后血小板升至164.2×10^9/L。  相似文献   

6.
1例87岁女性患者因抽搐和心动过缓给予注射用丙戊酸钠1200mg静脉持续泵入,20ml/h,1次/d。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用药8d后血小板计数降至63×10^9/L,停用注射用丙戊酸钠,改为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500mg,1次/d。5d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降至25×10^9/L。停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输注血小板1U,口服氨肽素1000mg,3次/d。对症治疗8d后血小板计数升至160×10^9/L。  相似文献   

7.
刘宏  茆玲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09-109
1例86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入院,静脉滴注替考拉宁0.4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用药第3天,查血常规,嗜酸细胞为19.8%,第9天查血常规,嗜酸细胞为46.6%,即停用替考拉宁,4d后嗜酸细胞为25.6%,7d后恢复正常。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1例80岁女性患者因股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引流液培养检出阴沟肠杆菌,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g,17欠/8h静脉滴注。第3天,嗜酸粒细胞计数由用药前的230×10^6/L升至520×10^6/L。第9天,嗜酸粒细胞计数为770×10^6/L。第11天,因切口引流液培养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加用盐酸万古霉素1g,1次/12h静脉滴注。第18天,嗜酸粒细胞计数升至1810×10^6/L,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第21天,患者出现双下肢皮疹伴瘙痒,给予抗过敏治疗。第26天,患者病情好转,嗜酸粒细胞计数仍高达2990×10^6/L,停用盐酸万古霉素。其后皮疹逐渐消退。第48天,嗜酸粒细胞计数降至20×10^6/L。  相似文献   

9.
1例3岁男性患儿因溃疡性口炎给予克林霉素0.15 g,1次/d静脉滴注,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50×109/L。第1天,患儿左膝关节出现红色瘀斑。第3天,患儿出现齿龈出血及皮肤散在出血点,血小板计数为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 s。停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甲泼尼龙(30 mg,1次/d)及人免疫球蛋白(6 g,1次/d),口服氨肽素(0.1 g,3次/d)。第4天,患儿血小板计数64×109/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6 s,凝血酶原时间11 s。1周后,患儿血小板计数升至135×109/L,瘀斑消退。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和贫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症肺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g、3次/d及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由于效果不佳,加用利奈唑胺0.6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入院时患者红细胞计数4.4×1012/L,血红蛋白141 g/L,血小板计数251×109/L。利奈唑胺治疗第1天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计数88×109/L;第5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4×109/L。立即停用利奈唑胺,改为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继续应用,并输注新鲜血浆200 ml。停用利奈唑胺第6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92×109/L),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停药第8天降至最低,分别为2.2×1012/L、69 g/L。之后逐渐上升,于停药第27天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1例32岁女性抑郁症患者应用米氮平8天后双下肢大腿内侧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斑块,急查血小板计数减少(87×10^9/L),诊断为米氮平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药10天后瘀斑消失,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210×10^9/L)。  相似文献   

12.
1例68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口服利奈唑胺0.6 g,2次/d,半个月后感觉疲乏、倦怠,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4.18×109/L,红细胞3.23×1012/L,血红蛋白76 g/L,血小板40×109/L,遂停药。11 d后血象恢复正常,再次口服利奈唑胺0.6 g,2次/d,用药14 d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50×109/L,红细胞2.51×1012/L,血红蛋白71 g/L,血小板36×109/L,遂再次停药。停药后患者连续5 d发热(体温最高时38.5℃),伴咳嗽、咯黄痰及鼻塞,遂入院。入院后未给予抗感染药物,先后3次输注浓缩红细胞(每次400 ml)。血常规示:白细胞5.90×109/L,红细胞3.33×1012/L,血红蛋白95 g/L,血小板158×109/L,故在入院第21天给予利奈唑胺0.6 g静脉注射,2次/d。入院第36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2.30×109/L,红细胞2.21×1012/L,血红蛋白61 g/L,血小板29×109/L,遂再次停用利奈唑胺。先后3次输注悬浮红细胞(每次400 ml),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1次/d,共4 d。应患者要求准予出院。  相似文献   

13.
1例63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术后采用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化疗方案:首日给予伊立替康200 mg﹢奥沙利铂200 mg,第8天给予伊立替康160 mg。化疗第7天患者出现黄色稀便,遂停止化疗,给予保护肠黏膜和止泻药。第8天夜间患者发热(体温38.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7×10^9/L,血小板计数117×10^9/L,给予抗感染和升白细胞治疗。第14天再次出现严重水样便,当日血钾2.3 mmol/L、钠126 mmol/L,给予抗感染和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第16天患者出现持续发热、严重腹胀合并肠麻痹,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25×10^9/L,血小板计数25×10^9/L,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奥曲肽。第18天患者血压降至70/40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测不到,呈昏迷状态。第19天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4.
1例70岁女性患者拟行脑膜瘤切除术,术前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呋辛2 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用药前血小板166×10~9/L,用药第2天血小板急剧下降至40×10~9/L,但无临床出血表现。考虑可能与头孢呋辛有关,遂停用该药,改用氧氟沙星,换药1d后血小板上升至160×10~9/L。随后肺部感染好转,手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例1为24岁男性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和普通肝素10000U静脉推注,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为228.0×109/L,术后1h降至36.2×109/L。考虑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遂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2μg·kg-1·min-1静脉滴注。第3天患者血小板升至101×109/L,第4天恢复正常。例2为69岁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静脉推注普通肝素3000U。之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连续7d给予低分子肝素(1mg·kg-1·12h-1)皮下注射,术中给予普通肝素7000U静脉滴注。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197.0×109/L,术后降至19.2×109/L。停用肝素,给予阿加曲班0.5~1.5μg·kg-1·min-1静脉滴注,血小板计数升至146.0×109/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