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黑河水量调度方案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黑河流域用水矛盾,遏止生态系统恶化,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首要的是编制科学的水量调度方案,根据1997年国务院批准的《河干流水量调度方案》,按照年总水量控制,莺落峡-正义峡分水线平行移动和逐月滚动修正原则,编制年度水量调度参案和月水量调度计算。为了保证正义断面下泄水量指标的完成和把水输送到达来库布镇以下绿洲地区,在目前干流尚无控制性工程情况下,在9月上旬至10肿旬灌溉用水较少时段,采取较长时间的“全线闭口,集中下泄”措施,为使方案更具科学性,建议开展上游径流,洪水预报和中下游河道输水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黄河"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应具备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监测以及水资源实时预报、水资源实时分配、水量实时调度、引黄涵闸远程实时监控、主要控制断面小流量预警、取水许可网上审批、水资源实时管理等功能。它由1个二级水量调度决策支持系统、3层计算机网络结构、4类信息采集系统构成。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是“数字水资源管理调度”的技术核心,它由水资源预测预报、水资源监测管理、水量调度方案管理、水量调度业务处理与综合监视、危机调度管理、取水许可管理等子系统组成,并包含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模型、黄河干流春夏秋冬四季实时调度模型、枯水径流演进预报模型等。  相似文献   

3.
闫大鹏  冯久成  王玉明 《人民黄河》2007,29(5):11-12,15
对1999~2004年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期间的来水和耗水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来水和耗水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典型年类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水量统一调度前后流域各主要断面的实测来水、干流主要水库的蓄泄和河流入海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流域各河段、各省(区)、各行业耗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水量调度前相比,年均向黄河下游补水41.9亿m3,年均增加河道生态环境用水即入海水量7.14亿m3,年均调度期耗水量减少了6.88亿m3。  相似文献   

4.
刘晓岩  席江 《人民黄河》2006,28(10):9-10
国务院第472号令批准施行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在授权黄委统一调度黄河干流水量的同时,授权黄委统一调配支流水量,这对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十分有利。但是,黄河支流甚多,供、用、耗、排关系复杂,目前调度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进行支流水量分配,详细了解各支流重要取水口和控制性工程,划定省际控制断面,加大支流水文径流预报方案、方法以及规律性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工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岩  薛建国 《人民黄河》2003,25(10):17-18
2003年1~7月,黄河主要来水区来水严重偏枯,水资源供需缺口大,黄河水量调度面临着自1999年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根据我国《水法》的有关规定,黄委编制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并经国务院同意,由水利部印发沿黄有关省区和有关枢纽管理单位实施。经过有关单位、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采取综合有效措施,调度期内,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较好地协调了沿黄地区城乡人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水。为了今后水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黄河水量调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黄河干流重要水利枢纽进行统一管理调度:《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条例》和《黄河水量调度规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  相似文献   

6.
为落实松花江干流(佳木斯以上)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和水资源调度方案,本文在来水预测分析和年度上报需水的基础上,明确年度用水指标和断面下泄水量指标,从调度目标、调度范围和调度期、工程调度原则和支流调度要求等方面,研究并提出松花江干流(佳木斯以上)流域2023—2024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分析成果可为流域年度水资源调度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作用,更好地保障流域供水、航运和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应用遥感技术、水文水质数据和调查资料,从水量调度的角度对黄河主要断面的水环境质量、湿地类型及面积、水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科学评价黄河水量10年统一调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水量10年调度初步改善了黄河干流水环境,修复了黄河三角洲的淡水湿地,促进了河口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入海营养盐通量,提高了近海鱼类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MIKE11软件水动力模块构建瓯江流域(丽水段)河道模型,分析计算瓯江干流各特征断面洪水位与洪水传播时间等特征参数.结果表明,以玉溪水库为上边界,以圩仁水文站为下边界,考虑区间入流和闸坝影响工况下的河段洪水模拟精度良好,已在瓯江流域洪水调度方案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9.
《水利水电快报》2007,28(23):13-13
2007年11月20日,水利部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施细则(试行)》,这对进一步增强《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的可操作性、规范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中有关各方的行为、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意义重大。《细则》是根据国务院2006年7月24日颁布、同年8月1日施行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制定的。《细则》根据近年来黄河水量调度的实际情况,对重要水库和省界水文断面流量控制指标和执行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量化了执行精度;提出了黄河支流水量调度管理模式,明晰了流域机构与地方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责权划分;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0.
选取黄河干流骨干水库应对2020年汛期编号洪水的典型防洪调度案例,回顾调度过程,分析调度效益。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联合调度2020年黄河第1号洪水,削峰率13.7%,拦蓄洪量34.1%;小浪底水库调度2020年黄河第3号洪水,削峰率30.8%,拦蓄洪量46.8%。分析结果表明,加强水文监测预报、提高下游河道过洪能力、研究全河统一调度模式、推进关键性控制工程建设是提高水库防洪调度效益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产流输沙量对地貌因子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丽娜  穆兴民  高鹏  粟晓玲 《水利学报》2005,36(8):0956-0960
地貌因素与径流泥沙关系分析是建立流域生态水文模型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的1959~1969年间的黄土丘陵区水文泥沙资料,分析了黄河中游黄土丘陵区的20余条支流的年均径流量、流域年均输沙量及年均径流系数与集水区面积、河道平均坡降、流域高差和流域干流长等地貌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地貌参数与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之间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年均输沙量和径流量与集水区面积或河道干流长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河道平均坡降呈幂函数减少关系,而与流域高差未表现出某种趋势性变化特征。年均径流系数与地貌参数之间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中下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工程还不完善,洪水灾害时有发生。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黄河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干支流水库的基础上,继续兴建中游干流古贤、碛口水库,支流沁河河口村水库;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下游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重点进行东平湖滞洪区建设,长期开展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黄河下游的主要治理措施是堤防加固,河道整治,东平湖滞洪区加固,滩区安全建设,挖河固堤,河口治理以及古贤,河口村水库建设,上中游干流河段和主要支流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堤防,河道整治或防冲护岸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为明晰塔里木河流域干流河道损失水量组成、去向以及变化规律,实现流域水资源分段管理以及科学调度,本文利用2005—2017年塔里木河上中游各断面地表径流数据,分析了干流上中游各河段耗水过程。结果表明:(1)在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阿拉尔年径流量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而新其满、英巴扎、乌斯满、恰拉均下降趋势显著。(2)塔里木河干流耗水呈现随耗水量增大主要耗水区下移的特点,各河段中英巴扎—乌斯曼河段耗水平均占比最高(34.13%),除阿拉尔—新渠满河段以外,塔里木河干流各河段来水与耗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年均河损水量为24.9亿m~3,单位河长河损为294.63万m~3/km。其中英巴扎—乌斯曼河损水量最大,达到7.73亿m~3。同时塔里木河干流各河段年均耗水量与河损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为了控制水资源无效耗水、提高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应该合理地规划流域耗水结构,其中英巴扎—乌斯曼河段是重点防止河段。  相似文献   

14.
秃尾河流域年径流变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流域径流的变化规律进行准确地分析及合理地预测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理论对秃尾河流域的径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并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对径流变化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秃尾河流域年径流量变化总体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小波系数图可以看出年径流过程主要存在2年、8年和19年左右的变化周期,其中19年左右时间尺度为第一主周期,同时发现目前年径流处在枯水期后期,水量有转向增加的趋势;采用BP神经网络法对秃尾河流域高家川站年径流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相对误差仅为5.92%,说明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该流域的年径流预测得精度较高,是一种有效地年径流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2016年6~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导致长江梅雨期降雨异常偏多、暴雨频发,中下游地区发生了3场区域性大洪水。通过干支流控制性水文站和水利工程的观测资料,还原出天然来水量过程,统计了洪峰流量和不同时段洪量,结合现有历史洪水资料和工程设计成果,分析了2016年洪水特征和重现期。分析结果表明,宜昌以下干流河段均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重现期在5~10 a之间;清江、资水、水阳江、鄂东北诸支流等发生特大洪水,水位、流量超过历史最高纪录,重现期为100~200 a一遇;修水、饶河等发生一般洪水,重现期在20 a一遇以下。  相似文献   

16.
凌汛危害及其防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运光 《人民黄河》1997,19(2):9-13,21
凌汛在冬春季节江河水充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涨水现象,凌汛的发生与江河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由于河流下游段的纬度高于上游段,因而产生封冻时下段早于上段,解冻时下段迟于上段,再加上江河中一些河段弯曲狭窄,在封冻流冰期,易开成冰塞洪水;在解冻流冰期;易产生冰坝洪水,其结果轻则漫滩,重者决堤成灾,造成很大灾害。我国在防凌汛洪水措施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在实路中逐步认识到凌汛的产生是由于热力和动力因素共同  相似文献   

17.
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新代 《中国水利》2007,(13):16-19
从黄河来水、用水、时空分布、下垫面对水资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应对措施。据统计,黄河水资源开发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河流开发利用率40%的警戒线。黄河河道内生态和输沙用水大量被挤占。198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率先实施了以流域为单元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管理,1999年开始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区多支流汇入河段的洪水特点,利用实时洪水预报软件系统和实时水雨情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受多支流汇入影响明显河段的洪水过程预报模型。对建模原则和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论述,该模型具备人机会话和实时校正的功能,提高了多支流汇入河段的洪水预报精度,对洪水预报系统在山区河流的应用作了尝试。  相似文献   

19.
论"以水库调控为中心"的治黄方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王化云“蓄水拦沙”治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库调控为中心,上中下游一体治理,兴利与除害并重,水、土、沙资源充分利用”的治黄新方略。分析认为,应抓紧把现有的黄河控制水库体系完备起来,从根本上消除下游特大洪水的威胁,并尽可能实现洪水资源化;在此基础上,对下游河道实行缩窄整治,并做好河口流路规划。为保证水库群的正常运行,当务之急是在多沙支流上建大中型拦泥库,有效地减少入黄沙量。此外,还要改善水库调度的方法,并引入其他措施,以减少水库及下游河道的淤积。各种措施都要围绕着“水库调控”这个中心,互相协调,以取得“兴利除害”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黄河水沙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不同时期黄河水沙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0~2005年黄河年平均总水量约为593.5亿m3(其中包括水土保持减水量、干支流引水耗水量及河口入海水量),年平均总沙量约为17.9亿t(其中包括水土保持减沙量、水库拦沙量、引水引沙量、放淤固堤沙量、河道冲淤量及河口人海沙量),不同时期黄河水沙总量变化很大,但黄河总水沙量比基本稳定为0.03t/m3.1986年以来黄河下游来水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中游耗水减沙量增多,1986~1998年平均上中游水土保持减水和工农业引水等耗水量达213亿m3,水土保持减沙、水库拦沙、引水引沙和河道冲淤等沙量合计达8.57亿t,已分别占上中游总水沙量的45%和53%,二是自然气候条件改变,引起上中游1986~1998年平均总水量比1973~1985年减少约136亿m3,而上中游年平均总沙量只减少约0.7亿t,导致水少沙多的局面加重.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空间分布更趋不合理,表现为主河槽萎缩、"二级悬河"加剧、河口退蚀等,引起小水大灾和生态恶化,防洪形势更为严峻,应通过水沙联合优化配置和泥沙资源化利用治理黄河的水沙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