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我国城市无线电通信事业的迅速发展,加强对无线电通信的管理,迫切需要无线电信号自动监测设备。本文介绍了为北京无线电技术交流协会研制的BR928无线电信号监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系统功能,重点介绍了系统软件的构成和主要模块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肖伯杉  龚晓峰  王旭 《计算机应用》2008,28(8):2117-2120
无线电监测是实现无线电频谱资源高效管理的主要手段,设备驱动在无线电监测系统软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析了无线电监测系统的特点和监测系统设备驱动的设计要求,简要介绍了.NET Remoting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运用.NET Remoting技术构建分布式监测系统中设备驱动系统的过程,重点分析了Remoting系统中服务端根据客户端ID定向分发数据给客户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无线电业务的广泛应用,地市级无线电监测与测向系统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该文主要探讨了无线电监测相关技术相关问题,包括设备要求,安装工作,防雷击保护等等方面,对于深化无线电技术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无线电监测环境日益复杂,传统的无线电监测网很难满足日常无线电监测的需求,为了实现空中无线电全方位立体式的监测,实现覆盖范围内空中频率通信安全畅通,探究满足需求的最佳平台工作高度.在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应用飞艇作为空中平台,搭载无线电监测设备,对发射的12个不同地点的监测信号进行信号强度的测试.飞艇飞行高度达到100m时,大部分监测信号能被监测得到,能满足无线电监测的日常需求.证明了建立云南省空中无线电监测的可行性,并得出了满足监测工作需求的最佳平台高度,为今后空中监测平台的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线电信号监测中传统信号识别与监测方法精度低、可拓展性差、依赖专家特征、难于应用到真实环境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深度残差网络结合软件无线电技术进行信号监测的系统。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可重配置特点使研究人员可以在同一平台部署不同的应用;深度残差网络在调制识别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出色的性能。但是,很少有研究人员将训练好的调制识别模型直接部署到真实环境中。创新地将深度残差网络与硬件平台结合起来,利用GNU Radio的自定义模块功能,将残差网络嵌入到软件无线电设备中,克服了传统信号部署困难的缺点,证实了残差网络与软件无线电结合的可行性,设计了一种实时信号监测系统,在认知电子战、通信对抗、非协作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强、识别准确率高、易拓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VHF/UHF无线电监测的实际情况,开发建设虚拟无线电监测系统,作为现有无线电监测网的辅助手段,与现已建设的VHF/UHF频段无线电监测网络一起,实现了所辖区域的VHF/UHF无线电监测无缝隙覆盖。  相似文献   

7.
无线电监测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系统以ESMB为监测设备,能完成各种无线电监测任务,收集监测数据,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充分利用C++思想,使得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充性。  相似文献   

8.
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无线电业务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也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谢飞波局长指出,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利用无线电技术对某些传统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是重要的信息化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网络无线电指挥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接力线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区域性移动通信系统中,多路无线电接力作为干线电路起到系统连接的重要作用。在这些系统中,多路无线  相似文献   

10.
网络构建是现代无线电监测的趋势。结合长江沿岸地形特点和监测覆盖范围,描述了如何构建覆盖水上重点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体系的基本模型,并对长江沿岸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设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违规用户的监听、测向、定位和抓获,利用固定监测中心、监测站监测和发现违规用户信号,井协调车载移动站或船栽便携设备快速逼近实现查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组件的无线电监测网络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线电监测中,该系统完成与监测系统内部网、其他数据库系统、其他监测系统、局域网、Internet网等相关系统的通信。根据无线电监测的特点,考虑到软件的重用性,将系统中通用化程度较高且基本实现又相对稳定的模块分离出来,并封装成组件。所有组件的实现部分都被封装成动态链接库DLL的方式,对外部提供一个稳定的调用接口。既增加了系统稳定可靠性,又为以后其他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系统具有灵活的联网功能,可实现多线程及多进程工作方式,提高了监测设备的工作效率。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全国无线电频谱信号的联合监测,适应国际化和多系统联合监测的需要,根据国际电信联合会(ITU-R)关于频谱监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以实现不同频谱监测系统之间监测命令和监测数据的交换.此接口与德国R&S公司共同开发,已经应用于全国短波网络监测系统中,完全满足了系统需要,并成为R&S公司ARGUS监测软件5.03以上版本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13.
认知无线电技术(CR——Cognitive Radio)是一种具有机器学习能力的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它可以自主寻找并且使用空闲的频谱资源,是一种较其他传统广播更加智能的无线电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定义和特征,分析了机器学习在认知无线电技术中的应用,分析了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未来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潜能及部分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4.
无线电监测网络规划中,以最少的监测站实现最大的监测区域或目标覆盖率,可达成频谱监测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提升无线电监测的全域化、精细化感知能力。建立监测传感器网络部署效率评估指标体系,以监测覆盖率和部署效率最大化为准则,通过空间二次聚类算法,得到监测站与地理位置的最优组合,达成部署优化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可获得更优化的部署方案且部署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传统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监测功能复杂,造价昂贵,适合专业使用,对于应用要求不高的场合往往使用频谱分析仪进行代替使用,但存在监测效率不高和无法记录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Labview的频谱监测系统,实现了基于单类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频谱智能检测、瀑布图和荧光图态势显示,以及实时记录与回放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频谱监测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3月20日,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举行了北京监测站启用仪式。这是我国建成第一个国家级综合性无线电监测站。该站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两亿元人民币。北京监测站是全国无线电短波监测网和全国卫星监测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拥有无线电短波监测系统、卫星监测系统和电磁兼容检测实验室,可以对国内外无线电短波干扰源、卫星地面干扰源进行测向定位,可以对30MHz~40GHz范围内各类无线电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非无线电产品进行电磁兼容认证测试。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北京监测站从2001年5月开工到2003年3月正式启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全国无线电频谱信号的联合监测,适应国际化和多系统联合监测的需要,根据国际电信联合会(ITU—R)关于频谱监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以实现不同频谱监测系统之间监测命令和监测数据的交换。此接口与德国R&S公司共同开发,已经应用于全国短波网络监测系统中,完全满足了系统需要,并成为R&S公司ARGUS监测软件5.03以上版本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无线电管理部门大规模信号监测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异构多核 Zynq-7000的嵌入式无线电信号采集监测系统.该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射频捷变收发器AD9361作为接收前端,Zynq-7000作为处理核心;在软件上实现了 NEON和 VFP的硬件加速,以 QT为框架开发了用户显示界面.在详细阐述该终端在硬件逻辑设计、嵌入式设计和应用软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展示了其所具有的数据采集、频谱监测和数据可视化等功能.这为轻便、灵巧、低成本、便携式无线电信号监测系统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市重大污染事件监测报警应急系统集成平台基于Web GIS,系统以城市电子地图为背景,组合城市现有的小网格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网资源,建立重大污染突发事件车载移动现场监测系统,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重大污染事件现场污染扩散三维动态监测预测。集成平台是一个多部门处理突发重大污染事件的协同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20.
侯志红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9):3549-3551,3567
系统完成无线电监测频谱占用度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根据无线电监测的特点,系统是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考虑到软件的重用性,将通用程度较高又相对稳定的模块封装成组件,所有组件的实现部分都被封装成动态链接库,对外部提供一个稳定的调用接口,使得系统更加稳定可靠,而且也为后续无线电监测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子窗体采用动态创建,既节省系统资源又不易产生逻辑上或物理上的错误.针对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数据量大的特点,设计了友好的界面、灵活的操作和简洁高效的数据存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