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5个"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50周年纪念日。"东方红一号"任务的总体技术负责人是孙家栋。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和飞跃,而这些成就与光荣的背后承载着的则是以孙家栋为代表的几代航天人的不断追求和艰辛付出。  相似文献   

2.
一、迅速发展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195 6年 10月 8日 ,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拉开序幕。 1970年 4月 2 4日 ,中国长征 1号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号” ,迈出了中国发展航天技术的第一步 ,标志着中国已正式进入航天时代 ,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81年 9月 2 0日 ,中国用风暴 1号运载火箭同时将 3颗卫星送入轨道 ,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4年 4月 8日 ,中国用新研制的…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11日上午,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中科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荣获此项殊荣.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三巨头之一,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的传奇人生与中国航天发展中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5.
董恒波 《作文》2022,(Z3):96-98
<正>钱学森(1911—2009),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杰出奠基人之一。1955年突破重重险阻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1999年,钱学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6.
张延赐 《物理教师》2006,27(5):14-16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至今已经30多年了.30多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勇于攀登,先后研制发射了5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和6艘“神舟”号飞船.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定点、宇宙飞船研制等空间技术领域跻  相似文献   

7.
正"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这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共同理想和情怀。这体现在他们的科研选题上就是,以国家的需要为指南,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成为他们"选题"的一大原则。孙家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两弹一星"的功勋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他亲历了中国航天事业从起步到现代化的全部过程。在他的领导下发射的卫星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1/3,他被称为"中国卫星之父"和"北斗之父"。  相似文献   

8.
太空在召唤     
1997年10月4日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纪念日。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航天领域的科技人员,对40年来世界和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进展感到欣慰,对世界和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1飞向太空全人类的理想太空是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的同意词,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区域,在中国还称之为“天”。浩渺的宇宙,神秘的星空,以其奇特的魅力引人向往。飞向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热切希望。在中国的历史上,流传着“始祖黄帝骑龙升天”、“禹驾龙邀游太空”和“嫦娥奔月”的神话,写出了许多如北宋文学家苏拭所作“水…  相似文献   

9.
1.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23名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功勋奖章。其中“两弹一星”不包括() A B CD [解析1“两弹一星”主要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是2003年10月巧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成功回到地面的场景,不是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事件2017年2月8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的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  相似文献   

11.
嫦娥一号探月的壮举,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一个航天大国,是几代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正确的领导的结果,也是几代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可以毫无保留的说,嫦娥一号项目的成功,开辟了中国宇航事业的新纪元。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曾有人说,文革期间仅有两件事没停下来,一是原子弹,二是广交会(详看第22页文章《百届广交会的辉煌》)。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从这一天起,火箭腾空,卫星飞驰。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目前,我国已发展成六个卫星系列——2000年10月首发成功,共两颗,为公路、铁路交通及海上作业等领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⑥“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1999年10月首发成功,共两颗。…  相似文献   

13.
《红领巾》2023,(4):10-11
<正>2023年4月24日是第8个“中国航天日”。53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由此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步,一起去探寻“东方红一号”背后的研发故事。卫星计划萌芽继苏联和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之后,1958年,毛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这一号召鼓舞了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也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有信心、有勇气登上空间活动的舞台。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九章为核心的人造地球卫星科研小组,项目代号“581”。  相似文献   

14.
<正>钱学森(1911—2009),新中国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1935年,钱学森赴美进修,第二年从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西奥多·冯·卡门。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钱学森回国后,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在钱学森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5.
阅读孙家栋,就如同阅读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没有"王母娘娘"的仙丹妙药,"嫦娥"依旧奔月而去。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火箭载着"嫦娥一号"卫星,也载着世代中国人的太空梦,奔向朗朗夜空,朝着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出发,揭开了中国人与月亮的关系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红领巾》2010,(1):12-14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斯大林金质奖章,同年回国。此后十年间,领导和参加了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地地导弹和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1967年始,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率科技人员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先后荣获航天部一等功,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60周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4月,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6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首次发射;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导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9月,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10月,承载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  相似文献   

19.
刘宝团  郝萍 《新高考》2008,(5):37-39
焦点一:嫦娥绕月 背景材料:2007年lO月24日18时05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第一幅月图,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20.
余玮 《教师博览》2003,(4):36-37
钱学森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战略科学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中国航天事业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这位科学巨擘,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