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2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A组)、12例二期梅毒患者(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两组血清IL1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12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P<0.01)。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存在较二期梅毒患者更显著细胞免疫低下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抽取32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h1,Th2和NK细胞水平。结果血清固定组与健康组比较,CD4+T细胞、Th1细胞和NK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T细胞和Th2细胞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未治疗梅毒患者组比较,CD4+T细胞和Th1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CD8+和Th1/Th2比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发生Th1向Th2漂移,可能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从而可能影响梅毒螺旋体的彻底清除,造成血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对苄星青霉素G驱梅疗效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12例正常人(A组)及12例二期梅毒(B组)、12例早期隐性梅毒(C组)及12例晚期隐性梅毒(D组)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四组之间CD3+差异无显著性(P均>0. 05),而CD4+,CD8+,CD4+ /CD8+差异有显著性(P均<0. 05); 隐性梅毒患者经苄星青霉素G驱梅治疗并随访6个月, 有效者治疗前CD4+,CD4+ /CD8+明显高于无效者(P均<0. 05)。结论 隐性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T细胞亚群对苄星青霉素G驱梅效果可能有重要影响,并对预测苄星青霉素G治疗隐性梅毒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的尖锐湿疣 (C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 ,分析了 2 1例合并SLE的CA患者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特点。同时用ELISA法测定了血清中白介素 2(IL 2 )和白介素 12 (IL 12 )的水平变化。结果  2 1例合并SLE的CA患者外周血中总T(CD3 + ) ,Th(CD4+ )细胞及Th/Ts(CD4+ /CD8+ )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CA患者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而Ts(CD8+ )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CA患者对照组 (P <0 .0 1)。 2 1例合并SLE的CA患者血清中IL 2和IL 12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单纯CA患者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合并SLE的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并且较单纯CA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更严重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T细胞(Th细胞)和CD8+T细胞(Tc细胞)亚群在梅毒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三色荧光抗体染色的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4+/IFN-γ+(Th1),CD4+1/IL-4+(Th2),CD4+/IFN-γ+/IL-4+(Tho),CD8+/IFN-γ+(Tc1),CD8+/IL-4+(Tc2),CD8+/IFN-γ+/IL-4+(Tc0)细胞含量。结果梅毒组Th1细胞含量、Th1/Th2,Tc1/Tc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c0和Tc2细胞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他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期梅毒患者Th1/Th2及Tc1/Tc2比值失衡,可能是机体不能完全清除梅毒螺旋体造成其潜伏体内形成长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梅毒患者外周血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梅毒患者免疫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和单克隆荧光抗体检测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在CD3^+CD4^+辅助性T细胞(Th)中的比例。结果 血清固定组梅毒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正常人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一期、二期及潜伏梅毒患者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血清RPR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梅毒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bright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在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9,(10):111-114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表达差异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武胜县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不同时期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不同梅毒分期分为三组,梅毒Ⅰ期患者为A组(40例)、梅毒Ⅱ期患者为B组(41例)和梅毒Ⅲ期患者为C组(39例)。检测三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CD3~+、CD4~+、CD4+T和Th1水平以及IL-6、IL-8、IL-17和TNF-α表达,并进行不同梅毒分期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指标之间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①A组年龄(35.17±8.26)岁、B组年龄(36.42±9.43)岁、C组年龄(35.36±7.68)岁,三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表达: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不同时期梅毒患者CD3~+、CD4~+、CD4+T和Th1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CD3+和CD4~+的TRUST滴度TRUST滴度显著增高;B组和C组的CD4+T和Th1的TRUST滴度显著下降。不同时期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滴度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表达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均显著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不同时期梅毒患者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对比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IL-6、IL-8、IL-17和TNF-α的TRUST滴度显著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期的梅毒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IL-6、IL-8、IL-17和TNF-α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其表达量升高,但CD4+T和Th1的表达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减少,因此对梅毒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及其免疫表型,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3例二期梅毒患者和30例正常人PBLC免疫表型与细胞凋亡。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111细胞及Tn/Ts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Ts细胞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淋巴细胞两组问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及CD4^+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8^+及CD19^+细胞凋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梅毒患者PBLC凋亡率与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1;r=-0.782,P〈0.01),CD4^+细胞凋亡率与CD4^+细胞数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1)。结论:二期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其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检测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了解带状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 ,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 ,CD4+ ,CD8+ )及红细胞C3b受体花环 (RBC C3 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 (RBC ICR)试验 ,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 带状疱疹组sIL 2R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T淋巴细胞亚群CD3 + ,CD4+ ,CD8+ 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 (P <0 .0 1) ,CD4+ /CD8+ 与正常组比较均降低 (P均 <0 .0 5 ) ;RBC C3bRR较正常组明显降低 (P <0 .0 1) ,RBC ICR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高 (P <0 .0 1) ,血液流变学检测示患者血黏度增高。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亢进及紊乱及血黏度增高学。  相似文献   

10.
性传播疾病     
20 0 3 3 3 93 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 IL-2、IL-4含量的测定及意义 /谢文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验科 )…∥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 -2 0 0 3 ,1 8(3 ) .-1 92通过 A BC -EL ISA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 IL -2、IL-4含量。结果显示二期梅毒 IL-2含量显著低于一期梅毒 ,而 IL -4含量则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与一期梅毒相比 ,二期梅毒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抑制 ,但体液免疫并没有随病情进展而受到抑制 ,原先的 T h1、T h2关系发生偏移。参4  (吴江 )2 0 0 3 3 3 94 梅毒血清试验进展与临床关联 /龙振华 (北大四院北京积水潭医院皮肤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7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18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和18例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29,P<0.01);IL-17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102)。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增高造成的免疫抑制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IL-17的表达水平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无关。  相似文献   

12.
梅毒患者病程中宿主的免疫学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TP)感染的不同病程与宿主免疫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抗TP抗体的滴度(用活动指数AI表示)。MTT比色法测定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用刺激指数SI表示)。ABC-ELLSA法分别检测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含量。结果 二期梅毒患者抗TP抗体的活动指数(AI)显著高于一期梅毒(t=3.92,P<0.01)。一期和二期梅毒血清对脐带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刺激指数SI显著低于无血清含PHA组(q1=12.99,P1<0.01。q2=12.04,P2<0.01),且二期梅毒血清SI亦显著低于一期梅毒(q=7.18,P<0.01)。一期梅毒血清中IL-2含量明显高于二期梅毒(t=3.50,P<0.05),IL-4含量与二期梅毒差异无显著性(t=1.31,P>0.05)。结论 抗TP抗体随着梅毒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滴度越来越高,但与体液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IL-4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病程由一期向二期进展,其抑制现象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早期隐性梅毒感染对HIV感染者CD4+T及CD8+T细胞Caspase-1/3水平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早期隐性梅毒合并慢性HIV感染者(合并组)以及18例单纯慢性HIV感染者(HIV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细胞焦亡标志物)和Caspase-3(细胞凋亡标志物)含量。驱梅治疗6个月后再检测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内Caspase-1/3含量,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HIV感染组比较,合并组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1升高(均P<0.05),Caspase-3含量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合并组驱梅治疗6个月后,CD4+T及CD8+T细胞中Caspase-3明显下降(均P<0.05),Caspase-1含量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可能影响HIV感染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的焦亡和凋亡。  相似文献   

14.
梅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梅毒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及使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44例梅毒患者外周血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4^+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CD8^+则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活动期梅毒外周血CD4^+/CD8^+比值低于恢复期(P〈0.05),单纯使用抗梅毒治疗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5,IL-21,IgE变化与荨麻疹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急性荨麻疹(AU)、慢性荨麻疹(CU)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构成比,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5,IL-21,IgE水平,分析其与病情、病程的关系。结果 AU患者的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U患者CD4+/CD8+比值、NK细胞高于对照组,而CD8+低于对照组(P0.05),AU和CU组血清IL-15,IL-2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IgE相反(P0.05);AU患者的CD8+T细胞高于CU患者,CD4+/CD8+比值低于CU患者(P0.01),余未见明显区别。CU患者的CD3+,CD8+T细胞与症状评分呈负相关,B细胞与症状评分、病程呈正相关,IgE与IL-21均呈负相关;而AU患者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AU,CU患者存在血清IL-15,IL-21和IgE水平的异常,CU患者还存在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型的异常。这些异常可能是荨麻疹发病因素之一,其相互作用还可能引起CU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6.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免疫指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方法:用液式细胞仪和免疫扩散法检测了12例隐脑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NK细胞百分率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隐脑患者CD4^ 细胞百分率、CD4^ /CD8^ 及C3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gG下降(P<0.05)。结论:在非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隐脑患者同样存在着细胞免疫低下情况。  相似文献   

17.
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检测及其在梅毒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IL-2R在梅毒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抗体夹心法检测75例梅毒患者治疗前后SIL-2R水平、RPR滴度变化及其与各期梅毒临床之间关系。结果:所有梅素血清中S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二期和潜伏期都高于一期(P<0.01),二期与潜伏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各期梅RPR滴度下降,SIL-2R水平也显著下降(P<0.001),二期,潜伏期梅毒血SIL-2R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同一病例作连续SIL-2R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免疫功能变化.方法新生儿早期先天性梅毒30例,正常对照新生儿30例.分别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他们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先天性梅毒患儿CD3 、CD4 T细胞及CD4 /CD8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缓解组,而CD8 T细胞、IL-6、IL-8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0.05)和缓解组.结论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