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螺旋CT分析颈椎的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重建各椎体间隙高度,各椎体间宽度以及颈长肌间宽度,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移植物的选择、钢板和螺丝长度的选择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择2004-12/2005-0l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1.5&;#177;15.1)岁,女30例,平均年龄(36.5&;#177;12.1)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横断面扫描层厚3mm。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正中平面的颈长肌内侧缘距离,精确到0.1mm。②测量各椎体正中平面的椎体横径。在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的上终板、椎体正中、下终板的最大前后径。②C3,C4,C5,C6下终板正中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上终板正中距离。③C3,C4,C5,C6下终板前缘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下终板前缘距离。 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女性患者C3-4,C4-5,C5-6,C6-7。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177;1.0),(5.1&;#177;0.8)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②男女性患者平均椎体间宽度分别为(26.6&;#177;4.1),(24.1&;#177;3.1)mm。男性最窄的椎体是20.3mm,位于C3,最宽的椎体是36.0mm,位于C7。女性最窄的椎体为19.2mm,位于C3,C4,最宽的椎体是32mm,位于C7。在每一椎体水平,女性比男性的更窄(P〈0.05)。③男女性患者椎体正中颈长肌内侧缘宽度平均为(14.3&;#177;2.7),(13.0&;#177;2.3)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④男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7.4&;#177;1.5),(17.0&;#177;1.3),(18.1&;#177;1.5)mm。除C3椎体外,所有椎体平均正中前后径比上下终板前后径略小。C3椎体正中前后径比上终板前后径稍大,但比下终板前后径小。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3.9mm,位于C6中矢状径,最大21.5mm,位于C5下终板矢状径。女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4.9&;#177;1.3),(14.7&;#177;1.2),(15.8&;#177;1.3)mm。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2.5mm,位于C3上终板,最大19.4mm,位于C4下终板。 结论:颈前路手术,术前需行CT测量以上数据,有利于术中减少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术中选择长度合适的移植物、钢板、螺丝。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中。方法:实验于2005-05/2006-01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2例自愿参与实验的健康青年男性,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受试者知情同意。复习病史并行X射线平片检查排除枕颈部疾患。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原始DICOM图像数据,采用CAD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改良建立的模型导入ANSYS9.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所建模型外观清晰逼真,几何相似性好。所建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能够通过验证,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基本吻合,可进一步行各种上颈椎有限元力学分析。结论:为临床对枕颈交界区有限元三维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对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螺旋CT分析颈椎的横断面、正中矢状面图像重建各椎体间隙高度,各椎体间宽度以及颈长肌间宽度,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移植物的选择、钢板和螺丝长度的选择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2004-12/2005-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怀疑颈椎损伤患者60例,男30例,平均年龄(41.5±15.1)岁,女30例,平均年龄(36.5±12.1)岁。排除颈椎病理改变。60例患者行颈椎CT扫描,扫描范围C2~T1,扫描电压140kV,200~250mA,横断面扫描层厚3mm。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在横断面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正中平面的颈长肌内侧缘距离,精确到0.1mm。②测量各椎体正中平面的椎体横径。在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中测量:①C3~7各椎体的上终板、椎体正中、下终板的最大前后径。②C3,C4,C5,C6下终板正中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上终板正中距离。③C3,C4,C5,C6下终板前缘分别至C4~7,C5~7,C6~7,C7各椎体下终板前缘距离。结果:纳入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男女性患者C3~4,C4~5,C5~6,C6~7平均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6±1.0),(5.1±0.8)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②男女性患者平均椎体间宽度分别为(26.6±4.1),(24.1±3.1)mm。男性最窄的椎体是20.3mm,位于C3,最宽的椎体是36.0mm熏位于C7。女性最窄的椎体为19.2mm,位于C3,C4,最宽的椎体是32mm,位于C7。在每一椎体水平,女性比男性的更窄(P<0.05)。③男女性患者椎体正中颈长肌内侧缘宽度平均为(14.3±2.7),(13.0±2.3)mm,女性低于男性(P<0.05)。④男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7.4±1.5),(17.0±1.3),(18.1±1.5)mm。除C3椎体外,所有椎体平均正中前后径比上下终板前后径略小,C3椎体正中前后径比上终板前后径稍大,但比下终板前后径小。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3.9mm,位于C6中矢状径,最大21.5mm,位于C5下终板矢状径。女性在正中矢状面中椎体上终板、正中、下终板前后径平均为(14.9±1.3),(14.7±1.2),(15.8±1.3)mm。椎体前后矢状径最小12.5mm,位于C3上终板,最大19.4mm,位于C4下终板。结论:颈前路手术,术前需行CT测量以上数据,有利于术中减少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有利于术中选择长度合适的移植物、钢板、螺丝。  相似文献   

4.
CT扫描在局部牙颌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是借助电子计算机进行的理论应力计算方法。本研究旨在利用CT扫描方法获得局部牙齿及颌骨的连续断层影像,以建立牙颌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为口腔科学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简单且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CT扫描、Unigraphics V18.0 软件进行影像边界记录、定标等方法,按照点、线、面、体的顺序重建三维结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通过计算机分析颈椎C_(3~4)的应力分布.验证重建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颈椎C_(3~4)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证明其在仿真分析中是可行的.结果提示,建立的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生物力学实验,可为计算机分析该模型的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力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多层螺旋CT(MDCT)建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择一副全口标准下颌仿真牙,按正常牙弓的基本要求进行排牙,排牙完成后从下颌牙列中去除第一前磨牙.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扫描仿真牙,采集容积数据.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隔0.625 mm、重建间隔0.3mm,应用Dicom标准和Mimics、UG、Geomagic studio等软件,再结合ANSYS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下颌牙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获得了140层下颌仿真牙的多排螺旋CT扫描断层影像数据,利用所得数据建立了258834个节点、420016个单元的带有种植体支抗的拔除两侧第一前磨牙的下牙颌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缩短建模时间、提高建模效率和模型的精度.该模型的建立为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种植体支抗滑动关闭拔牙间隙的应力分析提供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我院2005-01~2006-02收治的上颈椎骨折患行多层螺旋CT(MSCT)重建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男20例,女8例,平均35(15~49)岁.其中寰椎骨折4例,枢椎椎体骨折6例,Hangman骨折5例,枢椎侧块骨折6例,齿状突骨折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行三期增强扫描,根据临床资料对43例患者均进行TNM分期。结果螺旋CT扫描对胃癌的检出率为97.7%。对于T、N、M及TN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65.9%、65.1%、78.6%及72.1%。结论螺旋CT扫描对胃癌患者的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可有效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数字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高度数字化方法,以为腰椎骨质疏松的生物力学实验提供标准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06/10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取老年男性正常人体脊柱标本1具,范围从L4-L5,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可见的脊椎病变及损害。经螺旋CT沿横断面1mm层厚扫描,以jpg格式输出其断面图像并转人微机保存。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建立L4-L5段正常脊柱骨性结构的三维模型,再经过自由造型系统进行表面光滑化处理及对1mm层厚引起的数据丢失予以修补。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在脊柱模型骨性结构的基础上,补充建立终板、椎间盘、髓核、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结构。采用合适的材料性质和实体单元类型对模型进行智能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①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结果: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和有限元软件Ansys成功进行正常腰段脊柱三维模型有限元网格划分。共有82563个单元,131204个节点,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②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前处理功能,对不同组织的物理特性进行定义,椎体和后部结构的弹性模量均减少30%左右,符合真实的生物力学要求,真实模拟了骨质疏松椎体的材料特性,成功建立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结论:建立的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接近真实的生物力学标本,是理想的研究骨质疏松腰椎生物力学的数字化模型,可应用于骨质疏松腰椎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腰椎牵引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研究腰椎牵引条件下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 :使用Abaqus 6 .1有限元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平卧位腰椎的轴向荷载为 1 50N ,垂直位轴向荷载为 40 0N。牵引力作用于腰椎设定为 40 0N。结果 :牵引下髓核内压力下降 ;牵引下可将垂直位小关节应力解除 ;牵引下纤维环应力增加 ;椎间盘后外侧边缘和中点均有位移。结论 :三维有限元分析可以用于研究腰椎牵引的研究 ,以验证生物力学的研究结果并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螺旋CT扫描资料建立正常人体上颌右侧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为今后该部位进一步有限元分析奠定基础。方法选取一名上颌牙列完整,个别正常[牙合],无显著口腔疾患的13岁女性作为测试对象,应用多层螺旋CT机(GE LightSpeed 16)扫描全头颅,应用有限元法分析软件(ALGOR8.0)建立上颌右侧中切牙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右上中切牙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共有5379个节点,4964个六面体单元。结论建立了右上中切牙及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相应的应力一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体组织属性主要表现为非线性,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点更易受软组织材料属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与人体真实属性更接近. 目的:构建正常成人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 方法:利用MarConi MX8000多层螺旋CT对健康成人进行颅底-C3段扫描,获取二维图像.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图像,图像分割,数据光顺,三维重建后生成颅底-C3节段脊柱三维实体模型;将此模型导入ScanFE模块,进行体网格划分;在ANSYS 10.0软件中直接导入以上三维模型,构建颅底-C3段内韧带单元,模拟韧带力-位移曲线,建立完成颅底-C3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垂直向下方向施加40 N预载荷,1.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判断模型应力分布与临床相符度. 结果与结论:构建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663551个单元,178247个节点.施加预载荷及1.5 N?m力矩后,寰枕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3.3°、后伸11.9°、侧屈4.3°、旋转8.7°;寰枢关节运动范围为前屈15.5°、后伸12.6°,侧屈6.4°、旋转30.8°,与尸体标本实验结果相符.从整个模型的纵向应力分布看,在任何相对位置状态下,枢椎齿状突后方的应力均较高,后伸位时应力增高区域加大.上颈椎的应力主要集中于椎管周围,寰椎侧块两端及枢椎横突的应力则较小.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相对工况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C2-C3小关节应力均大于钩椎关节,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果提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得到的二维图像及simple ware、Ansys10.0软件,建立的颈枕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符合人体真实的运动规律,可以很好地模拟颈枕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碗臼骨折的螺旋CT扫描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螺旋CT扫描资料,以髋臼壁或柱骨折的位置及骨折延伸的范围为分类标准,不包括股骨头脱位及骨折的碎裂程度。结果131例髋臼骨折的cT表现分为3类9个亚型。Ⅰ类:单柱或/和壁骨折,其中ⅠA前壁或/和后壁骨折27例,Ⅰa单柱骨折26例,Ⅰc单柱骨折累及髂骨翼或坐骨或/和耻骨17例,Ⅰb单柱骨折同时累及髂骨翼及坐骨或/和耻骨3例;Ⅱ类:其中ⅡA局限于髋臼的双柱骨折16例,ⅡB双柱骨折累及髂骨翼14例,Ⅱc双柱骨折累及坐骨或坐骨耻骨联合处或耻骨支5例,ⅡD双柱骨折同时累及髂骨翼及坐骨、坐骨耻骨联合处或耻骨支11例;Ⅲ类:双柱骨折完全分离,即浮动髋臼12例。结论以CT扫描为基础的碗臼骨折分类,包括所有髋臼骨折的类型,对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脊柱颈胸结合部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及作为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有益补充。方法:通过对正常人的CT薄层扫描获得的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10.01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骨质的三维重建,使用Magic 9.9改良建立的模型,导入ANYSY 10.0软件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所建模型外观逼真,几何相似性好。三维重建结构可单独或联合显示,甚至可以进行任意结构的取舍,重建结构的任意径线及角度均可以适当的三维测量。结论:该模型的结构完整,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格划分精细重点突出,较为准确地模拟了脊柱颈胸结合部的生物力学特点,为临床医生对脊柱颈胸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便捷而精确的方法,为计算机分析及研究该模型局部结构在各种受力情况下的生物力学表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扫描对单侧上尿路多发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单侧上尿路多发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单侧肾盂、输尿管多发癌同时累及膀胱6例,肾盂及输尿管同时受累3例,输尿管中下段癌累及膀胱1例.CT图像上表现为病变肾盂及输尿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和(或)腔内软组织肿块,管腔变窄,累及膀胱者表现为膀胱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大范围的曲面重建可全程清晰显示上尿路病变累及范围,直观显示上尿路腔内外改变.发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3例,2例经病理证实为转移癌,影像所见与手术、病理完全符合.结论 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能清楚显示单侧上尿路多发癌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  相似文献   

17.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及其演变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中14例随访病例的CT表现.结果 33例共34个病灶,病变以同时累及椎骨的前、后部结构最常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有不同形态及程度的压缩,骨皮质不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形成.21个病灶有膨胀性改变,9个病灶骨皮质增厚,4个病灶周围骨质硬化,8个病灶有相邻椎骨的骨侵犯.随访病例CT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骨密度增高,周围软组织肿块缩小或消失,病灶周围出现骨质硬化、骨皮质增厚,压缩椎体的高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其表现与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组,分别采用管电流为50、100、150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 CT dose index,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步筛选60例各种夹层动脉瘤,针对不同体重组采用高一个50mA等级的低剂量扫描(100、150、200mA),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vol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初步研究采用50、100、150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mA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50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第二步研究采用100、150、200mA的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适当的主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替代常规剂量扫描。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低剂量200mA可普遍适用于各主动脉病变的扫描成像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