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梅毒抗体阳性待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为新生儿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及其新生儿使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和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母婴RPR的滴度。结果: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阳性88例,阴性43例;131例新生儿RPR滴度阳性48例,阴性83例。母婴梅毒滴度等级相关系数为0.85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越高,新生儿RPR滴度阳性率也越高。临床上对梅毒抗体阳性的产妇应联合检测母婴的RPR和TPPA试验。  相似文献   

3.
17636例住院病人梅毒血清试验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梅毒在不同年龄及不同科室住院病人中的分布规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对17636例住院病人进行检测。结果在男性8341例中TPHA阳性67例,RPR阳性38例;女性9295例中TPHA阳性66例,RPR阳性3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目前早期梅毒的发病特点。对356例早期梅毒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为梅毒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可疑病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test,RPR)初筛,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allidum passive particle agglutining assay,TPPA)确认。结果 早期梅毒中Ⅰ期占30.6%.Ⅱ期占64.6%,早期潜伏梅毒占4.5%;先天梅毒1例。晚期梅毒尚未发现。男女患者比例为1.09:1.其中男性以I期最多,男:女为2.4:1;女性以Ⅱ期最多,男:女为1:1.23。年龄组发病率以20-30岁组最多。职业以服务员、无业人员居多,占50%。已婚占74.4%.非婚性接触传播占70%。合并淋菌性尿道炎5例,合并尖锐湿疣8例.合并艾滋病1例,合并阴虱2例。结论 目前,梅毒仍以早期梅毒占多数.但不能忽视胎传梅毒和晚期梅毒。其早期传染性强.临床应结合血清实验,及时诊断,早期、足量、规则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梅毒相关检测阳性患者的分布,分析梅毒易感人群所在,为预防和治疗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3年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TPPA)及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ing card test of plasma regain,RPR)联合检测的标本中,578例TPPA阳性标本按照年龄、性别、就诊类型、科室的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二者联合检测为双阳性的患者根据RPR检测的滴度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8例TPPA阳性患者中,男性295例(51.0%),女性283例(49.0%),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490例(84.8%),住院88例(1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主要分布在21~40岁,但血清学反应阳性检出率以≤20岁区间最高,为92.6%,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主要分布在皮肤科门诊.联合检测双阳性患者437例(符合率75.6%).按照RPR检测滴度分布从1∶1至1∶128不等,患者人数随滴度升高而减少.结论 梅毒感染人群主要分布于中青年,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梅毒患儿以及老年患者.就诊类型以门诊居多,尤其是皮肤科门诊.阳性确诊病例分布以低滴度患者较为集中.对以上易感人群加强梅毒预防知识教育,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检测对控制梅毒的大范围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波  陆鹏  朱正伟 《安徽医学》2022,43(5):507-510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为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神经梅毒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颅脑MRI检查结果。结果 21例神经梅毒(11例早期,10例晚期)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23~67岁,发病年龄30~57岁,共17例(80.95%);11例早期神经梅毒患者中,9例(81.82%)无明显临床表现;10例晚期神经梅毒患者均表现为麻痹性痴呆。21例患者中,10例(47.62%)患者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13例(61.9%)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17例(80.95%)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13例(61.9%)患者颅脑MRI可见异常改变;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有效率为80.95%,4例治疗效果不佳者均为晚期患者。结论 神经梅毒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主要为青壮年。早期神经梅毒无明显临床症状;晚期神经梅毒可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此病诊断必须综合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MRI检查,规范化青霉素治疗对早期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新生儿母亲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发病的影响及新生儿梅毒的主要表现。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7年查出的60例TPPA阳性新生儿进行临床分型、x线检查、免疫测定和定期随访。结果新生儿期共确诊先天性梅毒35例,疑诊10例,正常15例。确诊35例中,母亲均未治疗。新生儿快速梅毒血清试验(RPR)滴剂≥母4倍28例,先天性梅毒以早产、肝脾肿大、皮疹为主;6例并发神经梅毒,脑脊液RPR阳性。确诊组治疗后RPR滴度不同程度下降;疑诊组RPR滴度均在6个月内转阴,正常组持续阴性。结论母亲产前定期产检,常规筛查,有效治疗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定期随访可明显降低先天性梅毒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我科近1年中相继收治新生儿先天性梅毒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韦蓉  孙瑞民 《医学文选》2005,24(2):208-209
新生儿先天梅毒亦称胎传梅毒,是由于胎儿期母胎垂直传播所致。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诊治2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做一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6例,女6例;早产16例,孕周30~36周;出生体重<2500g14例,小于胎龄儿5例,其中1例为超低体重儿;发病日龄<7d15例,~27d7例;出生时重度窒息3例,轻度窒息2例。1.2临床表现发热11例,37.5~40℃,呼吸增快,发绀9例,皮肤损害14例,以四肢多见,为斑疹、疱疹、红斑、脱皮、溃烂等多样皮损。4例全身多处皮肤溃烂,阴囊皮肤溃烂,双下肢…  相似文献   

10.
苏笑萍 《广东医学》2004,25(1):105-105
梅毒的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 ,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损伤处侵犯皮肤、黏膜及任何组织、器官 ,也可以通过接触、输血、授乳、握手及接触患者唾液、尿液、精液、子宫分泌物传播 ,还可以通过胎盘传播 ,本病例为胎传 (先天性 )梅毒。梅毒早期传染性极强 ,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017-01~6期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血管分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发病情况,分析化学发光法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抗体初筛,阳性者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分析该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检出情况,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9092例住院患者化学发光法阳性256例(2.82%),与TPPA符合率为94.92%;其中RPR滴度小于或等于1∶2有216例(占化学发光法84.38%)。小于20岁组、小于30岁组检出率仅为0.63%、0.66%,30岁以上至70岁以下年龄组分别是1.29%、3.63%、2.90%、2.57%,而70~8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的检出率3.42%、4.49%。几乎全部临床科室均有梅毒筛查阳性病例,其中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综合外科、神经内科的阳性率分别为3.57%、3.44%、3.20%、3.01%,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住院患者的平均检出水平。结论 梅毒血清学试验化学发光法联合TPPA和RPR是目前临床诊断最常用且有效的梅毒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对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 890例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进行RPR、TPPA和RF检测,比较RF对两种方法诊断梅毒的影响。结果 1 890例标本中RPR阳性184例,TPPA阳性52例,RF阳性30例,RPR和RF同时阳性25例,TPPA和RF同时阳性2例。RF对RPR的影响明显大于TPPA;RF浓度为8 IU/L时对RPR的影响最大,假阳性率为8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潜伏期梅毒、一期梅毒时期和临床治愈期RPR和TPPA符合率较低;二期和三期梅毒RPR与TPPA检测符合率较高,分别为96.77%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对RPR检测的影响明显高于对TPPA的影响,且其影响主要为低浓度的RF;在梅毒不同时期RPR和TPPA的检出符合率有明显不同。同时进行RPR和TPPA的检测可以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梅毒检测的影响,对梅毒诊断和分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如何防止漏诊误诊。方法:神经梅毒35例患者,脑脊液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结果:35例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1.69:1,起病年龄为30~72岁,平均(49.3±11.4)岁;临床上首发症状多样,误诊率高达74.3%;血清和脑脊液的TPPA阳性率均高于RPR;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增高25.7%,蛋白增高68.6%,白细胞数增高34.3%。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应将梅毒血清学检查列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规筛查项目,以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体检的人员350例,其中210例为梅毒患者,95例为非梅毒患者,45例为正常人,对其分别进行2种试剂检测并分析梅毒诊断情况。结果:梅毒Ⅰ期、梅毒Ⅱ期及潜伏期梅毒患者检测RPR阳性率分别为87.83%、98.75%、84.00%,检测TPPA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明显高于非梅毒患及健康的正常人检测RPR阳性率2.11%、0,检测TPPA阳性率0、0。结论:梅毒血浆反应素快速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用于诊断梅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集的1 548份血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梅毒螺旋体的检测,以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检测结果与之比较,计算两者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结果: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阴性率为18.7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未出现假阴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假阳性率为0.1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假阳性率为0.0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灵敏性低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而两者特异性无显著差异,因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更适用于梅毒螺旋体的筛查,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6.
RPR和TPPA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RPR和TPPA两种检测方法在梅毒血清学试验中的价值。方法 将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潜伏梅毒及梅毒治愈后的患者的血清分别通过RPR和TPPA两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潜伏期梅毒及梅毒治愈后患者的血清PRP和TPPA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且在RPR试验中出现2例前带现象。结论 RPR和TPPA敏感性较一致,在不同阶段的特异性存在差异,RPR应作为初筛试验的检测方法,TPPA应用于确诊试验,且应注意在RPR检测过程中出现前带现象。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梅毒的检测多采用血清学试验。我科采用3种方法进行检测,即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其中RPR法是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而ELISA和TPPA法为特异性的梅毒血清学试验。应用3种不同的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通过胎艋进人胎儿血循环所致的梅毒。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蔓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临床表现可因母体体质,受感染程度、胎次、胎儿受感染时胎龄等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得甚为复杂,故护理难度较大。现将本院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2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化学发光法(CLI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的优缺点。方法 1 808例标本分别采用RPR法和CLIA法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法复测。结果1 808例患者中共确诊170例梅毒感染患者。RPR法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较低,与CLIA法和TPPA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法特异性与CLI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预测值低于CLI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敏感性与TPPA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预测值低于TPP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假阳性,RPR法和TPPA法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论梅毒血清学试验CLIA法和TPPA法在梅毒诊断方面优于RPR法,建议改进梅毒检测流程并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梅毒螺旋体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3种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方法,为梅毒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TP-ELISA筛查方法检测住院、门诊和体检患者标本17 824例,检测出阳性的标本再用TPPA和RPR检测。结果:TP-ELISA检出阳性231例,阳性率为1.30%;TPPA检出阳性228例,阳性率为1.28%,两者阳性的符合率为98.70%;RPR阳性60例,阳性率为0.34%,同时对不同年龄组TP-ELISA、TPPA、RPR阳性结果进行比较,21~40岁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85%、1.85%和0.67%。结论:应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TP-ELISA法进行初筛,可提高梅毒抗体的检出率;用TPPA作确证试验,可排除假阳性患者;最后用RPR法进行检测,可判断其是否为现症患者,并用其观察梅毒疗效及判断预后。3种方法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