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期间共治疗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顽固性淋巴漏患者4例,均采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将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1 mL或2 mL)通过引流管逆行注射到创腔,夹闭引流管1 h后再开放引流管。结果 4例患者注射前1 d 24 h引流量分别为200、350、540及810 mL,其中2例患者为乳糜漏,引流时间分别为7 d和15 d;另2例患者为单纯淋巴漏,引流时间分别为13 d和14 d。注射1 d后,引流量分别减少至20、45、120及255 mL,4 d后4例患者均顺利拔除引流管。4例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经物理降温后体温恢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感,3例患者疼痛能耐受,另1例疼痛剧烈患者予以美洛昔康口服后缓解。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顽固性淋巴漏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病人,女,54岁。因左侧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于2019年7月23日行甲状腺全部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左颈侧区(Ⅱ~Ⅴb区)淋巴结清扫。术中所见:左侧甲状腺上极可见约2.0 cm×2.0 cm×1.5 cm肿块,质地硬,形态不规则,表面欠光滑。气管前及双侧中央区与左侧Ⅱ、Ⅲ、Ⅳ、Ⅴb区见数枚肿大淋巴结,直径0.2~1.5 cm,部分质硬,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术中行左侧颈静脉角行淋巴结清扫时,可见透明清亮液体流出,考虑淋巴漏,随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颈侧区再手术的3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31例既往接受手术1~3次不等,其中17例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记述不明。术后12个月以内发现淋巴结异常有24例(77.4%),12个月后发现为7例。再手术前颈侧区淋巴结CT影像学诊断中,Ⅳ区的阳性率为58.1%,Ⅱ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为41.9%,颈动脉三角区域、Ⅲ区(颈内静脉外缘以外)均为22.6%,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为12.9%。术后病理学诊断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64.0%,Ⅲ区81.8%,Ⅳ区68.4%,Ⅴb区8.3%,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肌间13.6%。结论 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前重视易复发淋巴结区域的影像学评估,术中进行规范的操作,可减少再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Ⅵ区淋巴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对cN1病人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已没有异议,但对cN0病人是否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现有资料表明常规进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进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有利于彻底切除隐匿性的转移淋巴结、减少肿瘤复发和改善存活率,降低颈侧方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利于肿瘤的准确临床分期,对制定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方案、评估术后复发危险性以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同时能够避免再次手术时损伤喉返神经,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我们提倡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在根治原发灶的基础上常规进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解剖结构的熟悉和手术技巧的熟练是预防该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7.
后腹腔淋巴漏为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术后罕见并发症。对于术后淋巴漏,目前暂无统一的治疗指南。本例中予患者局部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jection,PAI),使得在较短时间内淋巴漏得以控制。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此法值得推广,特报道此例供各位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82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6.1%(46/82),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χ2=4.98,P<0.05),原发灶侵犯包膜(χ2=8.76,P<0.05)及年龄>45岁者(χ2=6.62,P<0.05)有关,82例均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和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用前哨淋巴结活检结果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清扫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9月51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前1.5~8h在超声引导下向甲状腺原发肿瘤内注入99m锝-右旋糖酐,体积0.4 ml(74 MBq),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1%亚甲蓝0.2~0.8 ml.采用联合法(核素法和染料法)定位前哨淋巴结,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与术后颈清扫标本常规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51例患者中48例颈侧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4.1%,其中核素法和染料法检出率分别为90.2%和66.7%.颈侧淋巴转移30例,其中3例前哨淋巴结中未发现转移癌灶.颈侧隐匿性淋巴转移率58.8%,Ⅱ区、Ⅲ区、Ⅳ区、Ⅴ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17.6%、52.9%、29.4%、0%.前哨淋巴结活检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100%、94.1%、100%和87.5%.结论 前哨淋巴结活检安全、可行,对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转移和指导颈侧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中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VIb)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38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 N1患者35例,c N0患者203例,均行甲状腺切除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可能与VIb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38例PTC患者中,VIa淋巴结转移108例,VIb淋巴结转移67例,颈侧部淋巴结转移24例。c N1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c N0患者(94.29%vs. 46.31%,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和VIa淋巴结转移为VIb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无1例损伤喉返神经,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为3.4%,复发中位数为26.3个月。结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VIa淋巴结转移情况是VIb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行CLND时,应尽量完整切除VIb亚区,尤其是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甲状腺癌已经成为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内分泌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总体甲状腺癌的90%。尽管PTC进展缓慢,预后良好,但是PTC早期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中央组淋巴结转移(CLNM),其转移率为21.2%~64.1%。对于术前已明确有CLNM的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但是目前对于cN0期PTC是否行预防性CLND以及手术清扫的范围尚存在争论,我国关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建议在有技术保障的前提下,对cN0期PTC患者行病灶同侧CLND,而美国甲状腺协会最新指南指出预防性CLND不能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还有可能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由此可见,cN0期PTC是否行预防性CLND尚存在争议。笔者从CLNM相关因素、转移模式、影像学评估以及清扫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1年1月的544例早中期(I期364例,II期89例,III期91例)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施行甲状腺切除加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并发症和术后颈淋巴结的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44例中,150例行中央组(VI组)清除;325例(59.7%)的清除范围≤3组。此544例均采用普通颈部横切口完成手术。总的淋巴结阳性率67.4%(367/544)。其中,VI组阳性率为54.4%(296/544),IV组44.2%(174/394),III组45.9%(181/394),II组34.2%(68/199)和V组9.0%(6/65)。VI组阳性率与IV,III,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标本中找到1枚误切的甲状旁腺(7.2%,39/544);86例有一过性低钙表现(15.8%,86/544),无永久性者;26例有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4.8%,26/544),无永久性者。544例随访时间超过半年者时颈部超声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在早中期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实施选择性淋巴结清除术是合理的,它是一种规范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发生于高达8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对临床检查阴性的中央区淋巴结(cN0)行预防性清扫(pCLD),可清除潜在病灶,有助于术后的准确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指导后续治疗,并降低再次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可能增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风险。所以,对是否需常规性pCLD,各家指南或多或少有所保留,但对肿瘤较大、分期较晚、多灶癌、有包膜侵犯、或不良病理学亚型的PTC,建议积极的pCLD,同时术中应注意喉返神经的全程暴露和甲状旁腺及其血供的保护。大宗的临床研究数据将为争议的解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癌(PTMC)发病率逐年增高,侧颈淋巴结转移(LLNM)时将影响患者生存率.本文旨在探讨PTMC发生LLNM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测指标,为临床诊疗依据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2015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资料除了LLNM的发生情况,还包括性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14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69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9例患者均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其中54例(32.0%)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都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0例行中央区淋巴结加侧颈区淋巴结清扫,其中18例(10.7%)发生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出包膜为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P0.05);11例(6.5%)发生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转移,侵出包膜、多灶性肿瘤为中央区并侧颈区淋巴结共同发生转移的高危因素(均P0.05)。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4.8%、96.5%,其对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4%、83.3%。结论:年龄45岁、多灶性肿瘤、侵出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高分辨率颈部淋巴结B超可以作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全世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乳头状癌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中央区淋巴结为其前哨淋巴结,故转移首先发生于此。对于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已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但对于cN_0期肿瘤,是否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争议。笔者就中央区淋巴结的解剖概念、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规律、高危因素、对预防性淋巴结清扫的不同观点、并发症的预防及术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此类疾病的认识,为其治疗方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情况(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而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177例术后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均为首次手术),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177例颈侧区淋巴转移的患者中发现29例(16.4%)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与原发灶≤1 cm、肿瘤位置累及上极明显有关(χ~2=8.645,P=0.003;χ~2=4.267,P=0.039),与年龄、性别、病灶数、病灶分布、肿瘤侵犯、肿瘤分期、是否合并桥本病无关(均P0.05);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患者中央区及颈侧区的淋巴结检出个数及转移个数均较非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患者少(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1 cm(OR=3.499,95%CI=1.509~8.110,P=0.004)与肿瘤累及上极(OR=0.397,95%CI=0.171~0.924,P=0.032)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肿瘤直径≤1 cm、累及上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跳跃性颈侧区淋巴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部腔镜辅助或经颈部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UMLND)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腔镜UMLND治疗的1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21~73岁,平均(45±18)岁。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中央区清扫术及侧颈清扫术在直视或腔镜辅助下完成,UMLND在经颈部腔镜辅助或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下完成。结果:11例患者中10例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转移淋巴结粘连无名静脉在腔镜下无法安全分离而中转开胸手术。腔镜辅助UMLND平均手术时间为(58.7±12.1)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9.6)d。UMLND平均获取淋巴结数目为(8.4±3.3)枚,平均转移淋巴结数目为(3.5±2.6)枚。无UMLND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6±7)个月,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平均浓度(1.85±2.21)ng/mL,所有病例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经颈部腔镜辅助或腔镜辅助联合胸腔镜行UMLND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靠,手术清扫彻底,微创美容效果明显,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清扫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颈淋巴结分区有92例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其中50例采取了预防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预防组),42例未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未预防组),比较两组预后。应用SPSS 19.0进行分析,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包膜浸润、侧别、肿瘤位置、肿瘤数目、中央区转移、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病死率等计数资料计算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的预测采用多因素Logical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年龄≤45岁、肿瘤0.5~1.0 cm、包膜浸润、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中央区转移者占67.5%、72.5%、45.0%、87.5%、67.5%,均高于阴性患者(P0.05)。中央区转移、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预防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与死亡情况,未预防组病死率2.4%(P0.05),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率为9.5%(P0.05)。结论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存在中央区转移的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改善远期预后,且术后并发症未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