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耳白兔30只均分三组,对照组饲正常饲料,致石组饲含1.2%胆固醇和0.5%胆盐的高胆固醇饲料及麦芽糖糊,防石组饲高胆固醇饲料及正醇。一月后心脏穿刺测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并剖腹取胆囊及肝胆管胆汁测各种胆汁成分。结果:防石组血清胆固醇和胆囊胆汁中胆固醇、磷脂、钙等明显低于致石组,提示饮酒对胆固醇结石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莪术挥发油生物利用度,研究了β-环糊精包结莪术油的技术参数.以包合物油包结率及包合物收得率为考察指标,运用饱和水溶液包封法进行包结.当V(油):m(β-环糊精):V(水)=1 mL:4 g:60 mL,搅拌时间为2 h时,包合效果最佳,可稳定保持平均油包结率为62.29%.电镜观察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GC-MS色谱分析表明包合前后莪术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番茄红素-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测定了包合物的溶解度、稳定性,比较了包合物及番茄红素的紫外吸光光谱变化,差示扫描量热图谱.结果表明:番茄红素与2-HP-8-CD以摩尔比1:4混合,经研磨法包合处理后,2-羟丙基-β-环糊精与番茄红素形成一种新的物相,包合后番茄红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到0.5mg/mL,包合物在4℃下放置两个月番茄红素基本不损失,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组织6—K—PGF1α变化对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静脉重建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用狗自体静脉碎片种植于涤纶,经全血预凝后间置植入下腔静脉(IVC),(n=13),用仅全血预凝的涤纶土植入IVC作对照,对动物血清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移植物内膜形态,厚度与腔面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量进行测定或观察。结果 种植组通畅率(61.5%)高于对照组(25%),涤纶腔面术后2周完全被内内皮细胞覆盖,通畅组移植物内膜厚度均值小于阻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25例胆囊结石和l2例非胆囊结石患者的成核时间(NT),并探讨其与胆固醇饱和度(CSI)和胆汁总蛋白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NT为8.4±7.1天,比胆色素性结石NT18.3±6.0天和非胆囊结石NT20.5±1.7日明显缩短(P<0.01)。胆固醇性结石患者的NT与CSI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NT长短与胆汁CSI程度无关。NT缩短患者,胆汁中总蛋白浓度增加,提示胆汁中蛋白质是影响NT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刚果红分光光度法测定麦汁及啤酒中的β-葡聚糖,探讨了实验条件,在pH8.0的条件下,刚果红和水溶性的β-葡聚糖(分子量103~104)形成有色物质,摩尔吸光系数为9.64×(103~104)L·mol-1·cm-1,当参加反应的2.0mlβ-葡聚糖溶液中β-葡聚糖的含量为0~100μg时,反应液吸光度的变化符合比耳定律,变异系数1.1%~5.1%,标样的回收率在90.2%~98.6%之间,测定麦汁或啤酒中的β-葡聚糖时,变异系数为3.7%左右。  相似文献   

7.
用酶法催化氧化胆固醇制备胆甾-4-烯-3-酮相对于化学法合成具有反应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作者探讨了在正辛烷作为有机相的两相反应体系中,以胆固醇氧化酶催化氧化胆固醇制备胆甾-4-烯-3-酮的方法.在胆固醇质量浓度为40g/L,反应时间40min、反应温度40℃、磷酸缓冲液-正辛烷体积比32、通氧40L/h及搅拌转速300r/min下,胆固醇转化率达到92%,经薄板层析及紫外扫描,发现转化产物为单一的胆甾-4-烯-3-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备磺胺甲基异噁唑-β-环糊精(sulfamethoxazole SMZβ-cyclodextrinβ-CD)包合物,考察其有关性质。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SMZ-β-CD包合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SMZ、包合物溶解度、溶出度。结果:经显微镜观察、DSC及相溶解度证明SMZ和β-CD已形成包合物,包合物的主、客分子比为1:1,包合物溶解度是原药的8倍,溶出速度明显高于SMZ原药。结论:SMZ-β-CD包合物可以提高SMZ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相似文献   

9.
在制备出大量较为纯净的单结合胆红素的基础上,对58例胆囊结石(胆固醇结石38例、色素性结石20例)和18例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3种不同比例的MCB对胆固醇成核时间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中胆固醇成核时间分别为:430±2.17天、355±195天和250±156天;色素性结石患者胆汁中分别为:830±252天、745±190天和695±235天;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分别为:783±278天、578±207天和456±204天。胆固醇结石和非结石患者胆汁中随MCB比例的增加,胆固醇成核时间显著地缩短(P<0.01);而色素性结石患者胆汁中MCB比例的增加对胆固醇成核时间无显著影响(P>0.05)。提示MCB有促胆固醇成核的倾向;可能在胆固醇结石形成的早期起一个始动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生长抑素治疗后的改变。方法 用3.5%牛磺胆酸钠经胰胆管逆行注射2.5ml/kg建立大鼠ANP模型,观察生长抑素治疗前后血中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和肾病理变化。结果 ANP早期体内内毒素,淀粉酶,磷脂酶A2,TNF-α,IL-1β,IL-6和IL-12升高,生长抑素治疗后明显降低,两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疏水色谱(PhenylSepharoseCL-4B)和凝胶过滤色谱(SephacrylS-200)将麦芽中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酶水解蜡状玉米淀粉的产物,从而验证所得β-淀粉酶样品的纯度。还研究了麦芽中β-淀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相似文献   

12.
5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β2-M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随着肿瘤分级的上升,组织β2-M表达率渐降低至完全丧失表达.本组完全丧失表达占30.2%(16/53),分级间β2-M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显示,移行细胞癌β2-M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63%,阴性者为3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提示,细胞表面β2-M表达可作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一种分化标志,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上海闵行地区胆固醇结石病易患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上海郊县闵行地区胆固醇结石病人载脂蛋白(Apo)B基因XbaⅠ多态性,以及血脂、胆囊收缩功能的改变,探讨胆石病危险因素。方法 对34例胆囊结石2和101例正常要,采用PCR-RFLP方法测定ApoB基因XbaI多态性、检测血脂和胆囊壁厚、胆囊空腹容积、残余容积、排空率的改变。结果 胆石组ApoB基因X+/-基因型(23.53%)和X+等基因(11.76%)同于对照组(7.92%,3.96  相似文献   

14.
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兔胆囊结石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变化,及其对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含量及成石的影响,在用高胆固醇膳食致兔胆囊胆固醇结石模型基础上,交动物分为5组,每组10只,动态监测成石过程中血浆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胆汁中胆汁酸及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1)随着喂饲HCD时间增加,血浆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3周组及4周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53例上尿路称赞细胞癌β2-M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随着肿瘤分级的上升,组织β2-M表达率沂降低至完全丧失表达。本组完全丧失表达占30.2%(16/53),分级间β2-M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显示,移行细胞癌β2-M阳性者5年生存率为63%,阴性者为37%,两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提示,细胞表面β2-M表达可作为上悄路移行细胞癌的一种分化标志。可能是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非手术治疗、栓塞术和手术前后血清β- 葡萄糖醛酸酶(β- G) 活性变化。方法 应用ELISA 技术对52 例肝细胞癌病人不同治疗方法前后血清β- G 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肝癌病人血清中β- G 活性滴度(17.2 ±2.4)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5 ±1.3) , P < 0.01 ;其中12 例保守治疗病人治疗前(17.0 ±2.3) 与治疗后(16.5 ±1.9) 无明显变化, P > 0.05 ;15 例栓塞介入治疗前β- G 活性滴度(17.4 ±2.3) 与治疗后(10.6 ±1.8) 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25 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活性滴度(9.9 ±2.0) 明显低于术前(17.1 ±2.4) , P <0.01 。比较手术病人β- G 活性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组织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β- G 作为体内活性酶,其变化对肝癌的诊断、治疗及病程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2(PLA2)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及并发感染中的作用。采用杂种犬,通过向主胰管内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术后第1,2,4,7天测定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PLA2和胰淀粉酶(AMY)活性;每天抽血作细菌培养,第七天处死动物后,脏器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ANP组犬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2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1~2倍,AMY高出对照组3~8倍;肝、胰、脾、肺、肾及肠系膜淋巴结出现了细菌移位;第1,2天血培养结果分别为6/8和5/8;死亡率为42.86%(6/14)。对照组只有2只犬在肠系膜淋巴结中培养出细菌,脏器和血培养全部阴性。提示: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2在ANP病情恶化及并发感染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胆固醇结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典旭  胡海 《外科》1997,2(3):128-131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第18外显子(dTA)n多态位点与胆固醇结石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链反应(PCR)扩增该多态位点,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法显色分析。结果:分析该多态位点在131例胆囊结石病人和79例对照者的分布、发现:(1)胆固醇结石组的C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为0.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7(P〈0.01);(2)胆固醇结石组BB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  相似文献   

19.
由胆固醇结石提取DNA进行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探讨微生物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的作用,作者从30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P-PCR)技术从中特异性地扩增细菌DNA片段。结果显示26例(86.67%)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DNA存在。此外,用16SrRNA基因序列对照分析鉴定细菌种类,8例(26.67%)为与大肠杆菌相似的DNA片段;7例(23.33%)为痤疮丙酸杆菌型DNA序列;2例(6.67%)DNA片段与化脓性链球菌相关;7例(23.33%)DNA片段具有多样性,可能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另外2例(6.67%)DNA分子量较低,归类于其它未鉴定细菌。作者认为多数胆固醇结石内有细菌DNA存在,但这些微生物的确切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从土壤中筛选到的菌株DGC-007进行UV诱变,选育到菌株DGC-048.对影响突变株产酶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初步确定了DGC-048合适的产酶摇瓶培养基组成.在发酵温度为30℃,培养基起始pH7.5~8.0的条件下,接种量10%,发酵48h,产酶可达350μmol/(min·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