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对中药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并在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新的中药学类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对中药学专业的定位与人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进行论述。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和"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基本原则,要深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深入开展中药高等教育的研究,积极落实《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素,我院经过多年改革探索,逐步构建了以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提升了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社会经济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根据中药学学科属性合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大健康产业发展为服务导向进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创新型中药学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中药现代化亟需引进中药学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研活动,科研实践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笔者通过分析当代背景下中医药学生培养及中医药发现所遇到的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型科研学习平台运用、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设置等方面,对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医科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医生培养而提出的全新培养理念,旨在强化医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展新医科,不仅要在“新”上下功夫,还应夯实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特色,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尤其是要深入挖掘中医所特有的“儒医”文化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儒医培养的脉络与内涵,为当下医学人才教育提供新启示、新思路,为社会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夯实现代公共医疗体系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新医科、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拔尖计划2.0”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保持和发展“医药圆融重传承,药教协同求创新”的培养特色,由前期摸索逐步走向模式变革,力求培养面向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中医药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为例,从基地建设基本路线、建设目标与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期望本研究能为中医药院校中药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出台,中医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综合院校的资源优势,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推动中药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教研室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丰富中药学的教学内容,结合本院中药专业的具体研究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且与中医药文化多维契合。在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背景下,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为例,深入挖掘和合文化中“和善仁爱”道德观、“知行合一”实践观、“天人合一”生态观等内涵,凝练出“人文情怀+社会担当+自然精神”的专业文化及育人价值,构建以课程、实践、活动、环境为主要载体的多元育人途径,把文化育人内化到中药学教育教学中,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及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人才,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目前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学课程思政的改革方法。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总结了中药学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出发点,最后对中药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析,从而为教师培养具有优良品德、坚定信念和扎实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中医药事业传承者提供借鉴,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3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信息采集、系统整理,分析学生的自我定位、理想中药学人才、社会急需中药学人才、学习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喜欢学习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课程分布情况,总结培养"医药兼通"中药学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药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现行的中药学教学以课堂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教学方法多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这种传统的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过分强调理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欠佳,在当今特别强调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里,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等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由于学校自身特色,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和传统的中医药类院校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为例,通过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类专业的优势、特色及面临的问题分析,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中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途径,为高等农业院校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化学在整个中药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创新人才,作为中药化学这门专业课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读中医药文献古籍、案例式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  相似文献   

15.
为了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积极探索构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德立人,建立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以智慧人,优化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完成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升级;以体健人,将中医药理论与运动理论相融合,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以美化人,加强美育内涵建设,形成多元化美育课程体系;以劳塑人,发挥中医药特色,搭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以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中药学"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方剂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它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起来.中药学的教学质量劣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如何将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直接关系到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现结合中药学教学实践,笔者提出构建中药学立体化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本科毕业生基本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对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宏观管理,规范中医药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实施毕业生质量检测和监控,形成培养、使用的正反馈联系,从行业管理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等方面出发,我们研究构建中医药教育本科层次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和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标准,促进中医药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为顺应新时代社会对中药领域人才的需求,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从培养中医药思维、加强专业知识、培养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并分析了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发现现今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整体观-多学科联动-现代中药研究思维的教学模式,培养"五能"中药人才的中药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科班教育仍是我国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方式。为使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中药学的教学在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中药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为培养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我们的教学还需要不断完善。现在不揣浅陋,谈谈医(药)专业中药学课程的改革设想。1现状中药学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课程的设置为必修课,基本集中在一个学期(或学年)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数因为多次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