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征  武朦朦  宋有为  赵金仙  任军 《现代化工》2023,(3):157-162+170
以层状硅酸铜为前驱体制备了不同焙烧温度下的层状Cu/SiO2催化剂。利用N2吸脱附、XRD、FT-IR、SEM、TEM、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500℃下焙烧得到的催化剂比表面积大、Cu物种分散度最高、Cu颗粒尺寸均一,前驱体中层状硅酸铜的质量分数最高,还原后Cu+相对含量最高。将该催化剂应用于草酸二甲酯(DMO)选择性加氢制乙醇酸甲酯(MG),在2 MPa、200℃、H2/DMO物质的量的比为100的反应条件下DMO的转化率为98.5%,MG的选择性为52.1%,并且层状Cu/SiO2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高水热稳定的负载Ni催化剂,延长催化剂在含水液相体系中的使用寿命,以不同温度焙烧的SiO2-Al2O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Ni/SiO2-Al2O3催化剂,通过吡啶-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NH3-程序升温脱附和H2-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进行表征,以水相1,4-丁炔二醇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载体焙烧温度对Ni/SiO2-Al2O3催化剂催化加氢性能及含水体系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0~800) ℃,随着载体焙烧温度升高,活性组分Ni存在状态及催化剂加氢活性变化较小,但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载体焙烧温度升高,载体表面SiO2聚集,暴露的Al3+增加,载体水合程度增大。载体焙烧温度400 ℃时,Ni/SiO2-Al2O3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水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MOF为前驱体构筑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于甲苯等VOCs催化氧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廉价且易合成的ZIF-67为前驱体,在不同条件下焙烧制备了一系列催化剂用于甲苯催化氧化,研究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所得催化剂结构和甲苯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ZIF-67焙烧温度的控制可有效调控所得催化剂的结构,其中350℃焙烧所得的ZIF-67-Co3O4-350有较小的纳米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径、丰富的缺陷结构、较多的Co3+和较强的低温还原性能,展现出优异的甲苯催化活性。此外,焙烧时间也会影响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备出w(Co)=10%、15%、20%和25%的Co/TiO_2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_2甲烷化反应。通过XRD、TEM、N_2吸附-脱附、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和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Co的负载影响了催化剂中Co3O4晶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以及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且Co物种与TiO_2载体发生了强相互作用。其中,w(Co)=20%的Co/TiO_2催化剂中Co颗粒平均尺寸约为8nm,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别为40.9 m2/g和6.96 nm,且Co分散度达10.1%,从而更有利于CO_2甲烷化反应。此外,w(Co)=20%的Co/TiO_2催化剂表面具有最大的中强碱位量(28μmol/g),从而可活化更多的CO_2。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400℃、压力0.5 MPa、原料气空速3 600 m L/(g·h)、V(H_2)/V(CO_2)=4时,w(Co)=20%的Co/TiO_2催化剂的活性最好,其CO_2转化率和CH_4选择性可分别达到69.9%和98.3%,且在20 h内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载体, 以柠檬酸(CA)为络合剂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i2P负载的TiO2-Al2O3复合载体催化剂, 并用 X 射线衍射(XRD)、N2吸附比表面积(BET)测定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载体焙烧温度、催化剂焙烧温度、还原温度、还原压力对其进行的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升高载体焙烧温度有利于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物种的分散, 但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催化剂烧结, 适宜的载体焙烧温度为550℃。当还原温度为500~550℃时, 磷化镍主要以Ni12P5相形式存在, 且随着还原温度的升高, Ni12P5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增强, 还原温度为700℃时, 可得到单一的Ni2P物相。载体焙烧温度为550℃, 催化剂焙烧温度为500℃, 还原温度为700℃, 常压还原制备的Ni2P/TiO2-Al2O3催化剂具有最好的活性。在360℃、3.0MPa、氢油体积比500、液时体积空速2.0h-1的条件下, 反应4h时, DBT转化率为99.5 %。  相似文献   

6.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不同温度焙烧的Al2O3为载体制备Co/Al2O3催化剂,通过N2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和程序升温还原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催化剂的F-T合成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低温焙烧可获得较大比表面积的Al2O3载体,有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度,但增强了钴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降低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高温焙烧的Al2O3载体有利于提高C+5选择性,尤其是柴油组分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焙烧温度的碳纳米管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CAT(X),X=250、300、350、400、450、500],利用热重分析、氮气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热稳定性、结构、物相、还原度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碳纳米管在500℃以下可以稳定存在;焙烧温度在250~500℃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79.78~85.23 m2/g,孔容在0.60~0.68 m3/g,孔径在28.9~33.4 nm。其中,经350℃焙烧的催化剂CAT(350)比表面积为79.78 m2/g,孔容为0.67 m3/g,孔径为33.4 nm;在350℃焙烧后,催化剂表面钴主要有Co3O4和Co O两种存在形式,晶粒细小,尺寸分布窄。程序升温还原测试和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评价结果显示,350℃焙烧的催化剂CAT(350)还原温度最低,一氧化碳转化率最高,为12.5%。  相似文献   

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微孔MgO/ZrO2固体碱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氧化NO效率的影响,利用N2吸附/脱附、XRD、SEM及FT-IR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氧化NO的反应温度为150℃时,400℃焙烧的催化剂催化氧化NO的转化率达到了94.25%。焙烧温度为400℃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为214.52 m2/g、平均孔径为1.88 nm、孔体积为0.215 6 cm3/g,并且其表面颗粒分散性好,使催化剂能与NO充分接触,利于催化氧化NO。  相似文献   

9.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焙烧温度的碳纳米管钴基费托合成催化剂[CAT(X),X=250、300、350、400、450、500],利用热重分析、氮气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热稳定性、结构、物相、还原度及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碳纳米管在500℃以下可以稳定存在;焙烧温度在250~500℃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79.78~85.23 m2/g,孔容在0.60~0.68 m3/g,孔径在28.9~33.4 nm。其中,经350℃焙烧的催化剂CAT(350)比表面积为79.78 m2/g,孔容为0.67 m3/g,孔径为33.4 nm;在350℃焙烧后,催化剂表面钴主要有Co3O4和Co O两种存在形式,晶粒细小,尺寸分布窄。程序升温还原测试和费托合成反应性能评价结果显示,350℃焙烧的催化剂CAT(350)还原温度最低,一氧化碳转化率最高,为12.5%。  相似文献   

10.
刘迎新  李秋贵  严巍 《化工学报》2009,60(1):98-10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Co/TiO2-SiO2催化剂,用于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制备肉桂醇反应体系。系统考察了钴含量、焙烧温度、还原温度、稀土助剂等参数变化对钴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与其表面钴的晶粒度有一定关系,较大尺寸的钴物种对肉桂醛加氢有利。当Co含量为15%、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均为823 K时,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加氢性能。稀土助剂La和Ce的引入能改善Co /TiO2-SiO2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钴的分散度,提高了钴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系列Co/TiO2-SiO2催化剂,用于肉桂醛选择性加氢制备肉桂醇反应体系。系统考察了钴含量、焙烧温度、还原温度、稀土助剂等参数变化对钴催化剂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与其表面钴的晶粒度有一定关系,较大尺寸的钴物种对肉桂醛加氢有利。当Co含量为15%、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均为823 K时,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加氢性能。稀土助剂La和Ce的引入能改善Co /TiO2-SiO2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钴的分散度,提高了钴催化剂的加氢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n/Zn/Al系列催化剂,考察了焙烧温度对苯甲酸加氢制备苯甲醛反应中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DSC-TGA、BET、XRD和H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与催化剂活性和苯甲醛选择性关联。研究表明,焙烧温度对Mn/Zn/Al催化剂性能影响显著,影响了催化剂对H2的吸附能力及比表面积。经500 ℃焙烧处理的催化剂苯甲酸转化率为92.1%,苯甲醛选择性达89.3%,此时,活性组分分散较好,催化剂对H2的吸附强度适中,吸附量较大,催化剂活性较高。随着焙烧温度增加,MnO分散度下降,催化剂比表面积相应降低,苯甲醛选择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2O2-8/Fe2O3-Al2O3的制备及其酯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硝酸铁为铁源、硝酸铝为铝源,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2O2-8/Fe2O3-Al2O3。通过催化剂样品的FT-IR谱图、不同焙烧温度催化剂样品的XRD谱图、不同陈化温度的N2吸附-脱附曲线以及催化剂样品的SEM照片,研究了其晶体的形成过程。催化剂样品红外谱图表明,催化剂中的S=O有较强的共价双键特征,诱导催化剂形成超强酸性;在XRD谱图中既无Al2O3的晶相峰,也无Fe2(SO4)3晶相峰,说明Al2O3与Fe2O3 在催化剂样品的表面形成了Al2O3-Fe2O3 共价键的复杂结构。采用BET方程和BJH模型计算催化剂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经冰水陈化的催化剂样品平均孔径为9.1 nm,最可几孔径为7.5 nm,比表面积为78.9 m2·g-1,孔容0.149 cm3·g-1。研究了催化剂的铁与铝物质的量比、(NH4)2S2O8浸渍浓度和不同焙烧温度对硬脂酸正丁酯酯化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85 ℃、催化剂用量0.2 g (为反应物总质量的2%)和回流反应150 min的条件下,酯化率可达84.5%。  相似文献   

14.
贠宏飞  赵鹬  李贵贤 《化工进展》2022,41(12):6338-6349
通过程序升温焙烧改变气相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的羟基含量及种类,并以其为载体,采用蒸氨法制备了Cu/SiO2催化剂,使用比表面积测试(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H3/CO2程序升温脱附(NH3/CO2-TP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方法研究了Cu/SiO2催化剂的结构和酸碱性,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在低温(448K)、低压(1.5MPa)的反应条件下进行草酸二甲酯加氢制备乙二醇的反应,评价其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高温焙烧二氧化硅载体可显著改变后续合成Cu/SiO2催化剂的结构并降低其酸碱性,对提高乙二醇选择性和降低草酸二甲酯加氢过程中醇类或醚类副产物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该过程会导致催化剂的活性降低,载体焙烧(473K)后合成的催化剂均需要提高氢酯比方能获得最佳反应结果。其中经873K焙烧的二氧化硅制备的Cu/SiO2-4催化剂,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乙二醇的选择性由低温焙烧后的92%左右提升到97%以上,草酸二甲酯转化率保持在100%。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uO/CeO2-ZrO2/SiC整体催化剂,并将其应用到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中。通过XRD、BET、H2-TPR、N2O滴定等表征手段,探究焙烧温度对CuO/CeO2-ZrO2/SiC整体催化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CuO/CeO2-ZrO2/SiC整体催化剂催化活性影响较大。结合表征分析,其中500℃焙烧的整体催化剂具有较好的Cu分散度,较大的Cu比表面积。在反应温度为360℃,水醇物质的量之比为1.2,甲醇水蒸气气体空速为4 840 h-1的条件下甲醇的转化率为77.3%。为整体催化剂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焙烧温度的二甲醚水蒸气重整制氢催化剂2Cu-1Ni/5g-Al2O3(摩尔比),考察了焙烧温度对催化剂2Cu-1Ni/5g-Al2O3的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并运用N2吸附-脱附(BET)、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500 ℃焙烧的催化剂BET比表面积及孔容、孔径适中。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以尖晶石态存在的铜组分比例逐渐增加,金属Cu的粒径也从12.6 nm增至33.2 nm。适当的焙烧温度可保证金属和载体之间的强度适中的作用力,从而保证催化剂具有较优的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活性随着焙烧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小,较优的焙烧温度为500 ℃。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沉淀剂Na_2CO_3、NH_3·H_2O和尿素,通过沉积-沉淀法制备催化剂Pd/TiO_2-CD(X),使用CO脉冲、孔结构分析、H_2-TPR、XRD等表征手段分析催化剂的性质,讨论不同沉淀剂制备的催化剂Pd/TiO_2-CD(X)对直接合成过氧化氢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Pd/TiO_2-CD(Na_2CO_3)有较高的金属分散度、较小的Pd晶粒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容,分散度为17.22%,晶粒粒径为5.42 nm,比表面积为54.136 m2/g,平均孔容为0.437 cm2/g,平均孔容为0.437 cm3/g,有较好的催化性能,产率达到852.3 mmolH_2O_2/(g_(Pd)·h)。  相似文献   

18.
以共混/浸渍法制备复合负载型固体碱催化剂KF/CaO/陶土,考察了催化剂制备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SEM、TEM、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焙烧温度为600 ℃,焙烧时间为4 h,陶土与CaO质量比为3∶7,浸渍剂KF占陶土与CaO总质量的20%时,催化乌桕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96%以上。催化剂结构表征显示,该催化剂呈多孔网状结构,粒径主要分布在30~100 nm,平均孔径分布为43 nm,表面积为113.9 m2/g。  相似文献   

19.
室温下,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及微波辐射干法制备了铈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TiO2-Ce,并测试了TiO2-Ce对甲基橙溶液的微波、紫外和微波-紫外条件下的降解率。着重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微波干燥功率、微波干燥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铈掺杂量等因素对TiO2-Ce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用量5.6 mL,掺杂硝酸铈与钛酸丁酯物质的量比n(Ce)∶n(Ti)=0.075,功率210 W的微波条件下干燥20 min,高温箱式电阻炉550 ℃焙烧2.0 h,制得的TiO2-Ce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在微波、紫外和微波-紫外降解条件下,TiO2-Ce对甲基橙降解率分别为4.78%、93.82%和99.12%。表明在紫外光照条件下,微波辅射具有强化TiO2-Ce催化剂降解甲基橙的作用。同时用XRD、IR、BET和SEM对TiO2-Ce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结构分析表明,TiO2中掺入铈后制得的催化剂具有粒径均匀以及半孔宽(2.485 2 nm)、孔容(0.314 5 mL·g-1)、平均孔径(6.627 nm)和比表面积(94.934 m2·g-1)均较大等特点,这也是TiO2-Ce催化剂拥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丁鼎  陆文多  侯璐  陆安慧 《化工学报》2021,72(11):5590-5597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一种高温焙烧后具有纤维状结构的磷酸硼/二氧化硅(BPO4/SiO2)催化剂,并考察了BPO4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该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丙烷氧化脱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焙烧过程使纤维直径减小。随着BPO4负载量的增加,丙烷氧化脱氢活性增高。当BPO4负载量为7%(质量分数),焙烧温度为600℃时,BPO4/SiO2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在反应温度为480℃下,丙烷转化率和丙烯产率分别达到17.0%和13.0%,且催化剂稳定性良好。当焙烧温度较低时(550℃),催化剂中的有机物分子未被除尽,导致烯烃的选择性偏低;当焙烧温度较高时(700℃),SiO2结构收缩紧密,抑制了活性相的暴露。由于纤维结构可暴露更多活性位点,该催化剂较相同条件下粉末状BPO4催化剂有着更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