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富勒烯(C_(60))与钙调蛋白质的分子对接结合模式。方法:以钙调蛋白为模型,采用AutoDock计算模拟C_(60)与钙调蛋白的结合模型,并计算结合能。结果:分子对接计算结果显示,apo态和holo态钙调蛋白与C_(60)可能的结合位点分别有7个和5个,其中C_(60)和钙调蛋白最优位点的结合能分别为-7.42 kcal/mol和-8.63 kcal/mol。结论:富勒烯能够与钙调蛋白结合,并可能引起钙调蛋白结构和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简单介绍Fulerene C_(60)的研究史和研究现状,详细介绍Fullerene的主要物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C_3裂解产物和补体组分测定有助于补体参与各种疾病的研究。以 C_3裂解产物 C_3c和补体成份 C_1,q、C_3含量变化作为指标,可见热聚 IgG(60mg/ml)和菊糖(20mg/ml),在体外能较强地激活人血清补体系统;热聚 IgG 激活人血清补体系统为经典激活途径,菊糖则表现为旁路途径。应用上述补体激活实验模型作为阳性对照,研究了流行性出血热(129例)、病毒性肝炎(68例)和感染性腹泻(20例)的补体激活率,三组患者循环血中的 C_3c 检出率分别为44.1%、17.6%和0%。对三组患者补体激活途径和强度亦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正常孕妇、妊高征患者6个补体成分(C_1q、C_3、C_4、C_5、B因子和C_1-INH)血清值的变异并探讨其意义。162名正常妊娠后期妇女与40名正常育龄妇女对照,结果显示C_1q和C_3随妊娠的进展而升高;血清C_1q、C_1-INH水平低于正常妇女,而血清C_3、C_5则高于正常妇史(P均<0.01)。提示孕后期补体激活经典途径既活跃又受抑制;母体体液免疫效应降低,使胎儿不受排斥,妊娠得以正常进展方面具重要意义。230名妊高征患者与126名同孕期正常孕妇对照,结果表明C_1q随病情的加重而降低,B因子升高(P<0.01)。提示患者体内存在较强烈的免疫反应,病情与免疫反应强弱呈正相关;C_1-INH水平显著增高可能为机体自身稳定功能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1985年9月以来,我们对175例肝病患者平行测定了补体经典途径溶血活性(CH_(50))、补体旁路途径溶血活性(ACH_(50))、补体C_(1q)、C_4、C_3、C_3裂解产物(C_(3SP))、B因子和免疫复合物(Cic)。并与60例正常人作对照,试对肝炎补体系统两条激活途径加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犬外周血红细胞体外照射不同剂量~(60)Co γ线后,采用红细胞C_(3b)受体酵母菌花环试验,观察红细胞C_(3b)受体免疫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经1、5、9 Gy剂量照射的红细胞C_(3b)受体活性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各剂量组之间差异呈线性负相关趋势。提示C_(3b)受体是成熟红细胞组份中比较敏感的辐射损伤效应指标。  相似文献   

7.
作者为研究肝病患者的补体旁路溶血活性(ACH_(50))变动及其与内毒素的关系,对111例病人进行了实验室观察。结果显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CH_(50)值降低,急性肝炎者则可增高。ACH_(50)和C_3呈正相关(r=0.444,P<0.01),证明了ACH_(50)减少与肝脏C_3合成降低有关。重症肝炎肝硬化者的免疫层析试验阳性率高达60%左右,提示了ACH_(50)值低下除由于C_3合成减少外,内毒素引起补体消耗亦是其原因之一。作者结合临床和其他试验,认  相似文献   

8.
Stockmayer以六氟丙酮水合物为溶剂,在25℃时测定了聚甲醛的分子量和特性粘数[η],由此计算出Flory特征比C_∞为10.5,与中等柔性聚苯乙烯的C_∞值接近。作者认为该值偏高,是由于聚甲醛与溶剂形成强的氢键所致。本文以间甲酚(100℃)和对氯苯酚(60℃)为溶剂,采用Salchard-Stockmayer-Fixman外推法求得C_∞为6.19,比聚乙烯的C_∞值还小些,并指出聚甲醛的无扰尺寸与温度的关系不大。还订定了聚甲醛在两种不同溶剂体系中的MHS方程为[η]=3.87×10~(-2)M_η~(0.705) (间甲酚,100℃) [η]=2.00×10~(-2)M_η~(0.79) (对氯苯酚,60℃)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红细胞的主要功能被认为只是运送O_2和CO_2。1980年Fearon分离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受体)成功,1981年Siegel提出红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理论,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显著进展。1 红细胞免疫的机理 1.1 RBC- C_3b受体  相似文献   

10.
吗啡类镇痛药是临床应用很重要的一类药物,1950年以前的资料,已有专著和许多女献报导,现仅就此类药物近十年来的进展,归纳为下述三方面,作综合性的介绍。 1.吗啡本身立体化学的研究和合成——吗啡分子中含有5个不对称?原子(C_5,C_6,C_9,C_(13),C_(14))理论上应有32个旋光異构体(16对消旋体)但由于乙胺支链的限制,实际上仅能有16个旋光異构体(8对消旋体),在这些異构体中,只有构型与天然吗啡相同的,才具有镇痛作用,通过对其分子中不对称中心构型和異构化反应等一系列的研究,天然吗啡的立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不同剂量的~(?)C_0—γ射线对小白鼠作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诱发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统计各种类型的畸变,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作出了剂量—效应曲线。在实验的辐射剂量范围内剂量—效应关系呈线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89例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患者C_3、C_4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C_3低下例数(43.4%)明显高于C_4低下例数(9%)。C_3水平下降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关系,轻型下降38.5%,中型41.6%,重型47.1%,危重型60%。C_3水平低下组血小板低于10万者占94%,C_3水平正常组为87%,前者高于后者(P<0.01)。C_3水平低下组尿蛋自浓度在()~()范围的占90%,C_3水平正常组为72%,两组相比P<0.01。C_3水平低下组GOT、GPT、GOT/GPT比值均高于C_3水平正常组,白细胞计数,异型淋巴细胞计数也高于C_3水平正常组。提示C_3激活后,可使血小板数量骤减,同时也加重了肝、肾损害。对EHF患者进行C_3、C_4的检测,有利于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其发病机理及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臂丛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为解剖学积累新资料。方法解剖成年国人尸体20具(男16,女4)、40侧颈部。观察第5-8颈神经前支(C5-8)和第1胸神经前支(T1)及其上、中、下干的位置。测量各根、干的长度和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以及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外侧的距离。结果C5,C6,C7(即臂丛中干),C8和T1的长度分别为(33.6±0.82)mm,(均数±标准差,下同),(28.6±0.73)mm,(53.4±1.15)mm,(28.7±1.24)mm和(24.2±1.11)mm。臂丛上、下干的长度分别为(25.9±0.78)mm和(32.7mm±1.28)mm。中干(即C7)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为(26.3±0.66)mm,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的距离为(59.3±1.04)mm。前斜角肌的止点均平锁骨上缘(100%),其止点外缘距离胸锁关节(46.2±0.8)mm。结论臂丛颈部阻滞的最佳穿刺点位于胸锁关节沿锁骨外侧60mm、直上26mm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弹性蛋白酶(NE)、补体C3、C3及尿NAG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和西维来司钠组(S组,n=6),建立犬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min(T2)、45min(T3),开放30min(T4)、60min(T5)取静脉血和尿液。静脉血离心后测血浆NE和补体C3、C4浓度。尿液测尿NAG。结果①CPB后,两组动物各时点血浆NE含量显著高于CPB前(P〈0.01)。同时点组间比较,S组CPB后各时点血浆NE含量均低于C组(P〈0.01、P〈0.05)。②CPB后C组血浆补体C3含量逐渐下降,CPB末达谷值,明显低于CPB前(P〈0.01);组间比较,C组CPB后同时点血浆补体C3含量均低于S组(P〈0.01),两组动物血浆补体C4含量无明显差异。③CPB后两组动物尿NAG活性逐渐增加,CPB末达高峰,明显高于CPB前(P〈0.01);同时段组间比较,S组尿NAG活性低于C组(P〈0.01)。结论CPB中应用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的活性,减少补体激活及尿NAG活性的增加,对CPB中的肾脏有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下不同程度失血对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控制性降压组(H组),组内按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百分比不同各分为3组:C1,H1组(10%组);C2,H2组(20%组);C3,H3组(30%组)。H组泵入硝普钠复合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至平均动脉压50~55 mmHg,稳定10 min后维持此时泵速并开始放血,C 组泵注生理盐水,放血过程同H组,均60 min后复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存活24 h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Bcl-2和caspase-3的平均光密度值H3组高于C3组(P<0.05), 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H3组多于C3组(P<0.05)。结论:控制性降压下大鼠失血30%可诱导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以环己烯和酰氯反应首先制得4-正烷基-1-苯基环己烷(C_3,C_5,C_7),再用溴化法和碘化法合成4-正烷基-1-(4-溴代苯基)环己烷(C_3,C_5)和4-正烷基-1-(4-碘代苯基)环己烷(C_3,C_5,C_7)。以碘化物为中间体合成4-正烷基-1-(4-氰基苯基)环己烷(C_3,C_5,C_7)。经元素分析、红外、质谱、核磁共振鉴定,上述化合物结构正确,相变温度与文献相符,产率也高。用气相色谱对顺反异构体作了分析,并对反应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新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这一新的内固定技术进行生物力学评估。方法成年国人甲醛固定的枕颈(C0~C4)标本10具,对寰枢椎不稳模型分别行Gallie法内固定、双侧Magerl法内固定、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进行寰枢关节的强度、刚度测量,分析寰枢椎的载荷-位移、应力-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和扭转刚度指标。结果Gallie法内固定明显增强了寰枢椎不稳模型的稳定性,但其固定强度明显小于Magerl法和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P〈0.05),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强度大于双侧Magerl法,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1椎弓根-C2交叉椎板螺钉内固定能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坚强的生物力学环境,枢椎交叉椎板螺钉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喉癌病人血清补体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对 61 例不同病情的喉癌病人血清中C1q、C3、C4、C5、C9、C1INH和B因子(BF)等7种主要的补体成分进行检测,38 例喉癌病人治疗后进行了 5 年的随访。③结果 喉癌病人血清 C1INH、BF、C3、C4、C5 水平增高(F= 4.81 ~ 27.06, q= 3.47 ~ 9.18, P< 0. 05、0.01)。早期与晚期喉癌病人的血清C1q、C3、C4、C5、C9、C1INH和 B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3~1.89,P>0.05)。血清C1INH、BF、C3、C4 和C5 水平与喉癌病人的疗效有关(F= 5.89 ~ 11.61, q= 2.96 ~ 8.43, P< 0. 05、0.01)。血清C1q、C3、C4、C5、C9、C1INH 和 BF水平与喉癌病人的 5 年生存情况无关(t= 0.05 ~ 0.88, P> 0.05)。④结论 喉癌病人血清补体系统存在紊乱,血清C1INH、BF、C3、C4 和C5 水平对喉癌复发的监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含有非线性结构单元4,4′-二羟基二苯基矾(SDP)或4,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BPA)和氯代对苯二酚(HQCL)的芳香聚酯中引入柔性间隔(n=4、6或10,简称G_(4_(?))、C_(6_(?))、C_(10_(?)),研究了它们对此类三元共聚酯液晶性的影响。用对数比浓粘度、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对共聚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共聚酯液晶均具有向列型的织态结构;引入柔性间隔链后,在保持液晶性条件下,可提高非线性结构单元在共聚酯中的摩尔百分含量,即在C_(4-s)/SDP/HQCL系列中SDP的最大含量可达55%(mol),C_(4-s)/BPA/HQCL和C_(6-s)/BPA/HQCL中BPA的最大含量可达40%(mol),而C_(10-s)/BPA/HQCL中为50%(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