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乐安油田稠油热采配套工艺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安油田为复杂疏松砂砾岩薄层特稠油油藏 ,已累积产油 980× 10 4 t,采出程度 18%以上 ,油藏开采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特稠油油藏开发后期系列工艺技术。本文主要阐述了各类配套工艺技术的应用情况 ,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简单评价。现场开发实践表明 ,应用综合配套工艺技术是实现乐安油田稠油高效稳产开发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应用热采杆式泵在克拉玛依油田抽油试验18井次,一次座泵、抽油、检泵成功率达到100%。结果表明,该泵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稠油注蒸汽开发不动管柱注汽、抽油以及检泵的复杂难题,满足注汽过程中测温、测压以及测吸汽剖面,提高了油井的抽油效率,这种泵与其它注抽两用泵相比,可节约3/5的检泵修井费。  相似文献   

4.
对孤岛油田“九五”以来的常规稠油开采和热采稠油进行了分析,常规稠油开采投入小,产出高,测算内部收益率高,经济效益好,热采稠油近年来经济效益好,内部收益率高于基准收益率,但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值大,成本较高,测算静态指标较差。  相似文献   

5.
通过井下长时压力计监视油藏压力的变化是目前油田后期开采监测油藏变化的一种新方法,其应用推广对油藏描述、动态分析以及生产动态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长时测试过程的测试周期长的特点,建立了考虑粘度--温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Laplace变换算法得到快速计算长时压力计变流量条件下的压力响应;同时,应用非线性优化技术进行全压力史自动抉合,证明能够有效确定油藏参数。该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辽河油田的热  相似文献   

6.
孤岛油田中二北稠油油藏位于孤岛背斜构造北翼 ,属于具有边底水的层薄、高渗、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在开发中存在储量动用难度大、非均质性强、水侵、出砂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高效开发和提高采收率 ,必须加强综合治理和应用多种配套技术。1 技术对策及管理针对稠油环油藏蒸汽吞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充分应用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难动用储量开采力度 ,制定了以改善平面和纵向上储量动用不均 ,控制含水上升和水侵速度 ,提高吞吐效果为重点 ,以井网加密调整、泡沫调剖、高温堵水、化学解堵、防砂等配套技术为手段 ,对热采区进行了综合治理 ,采…  相似文献   

7.
陈霞  佟颖 《特种油气藏》2000,7(2):21-24
方法 动用动态的现金流量经济评价方法,对稠油热采项目进行评价。目的 探讨适合于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结果 研究表明,稠油热采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必须结合该类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结论 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今天,在对拟稠油热采项目进行资源评价、开发评价、工程评价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其技术经济特点,对其投入产出进行计算,分析论证该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为项目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开采海上低品位油藏需经营理念与技术应用有机结合,以南堡35-2油田为例,应用盈亏平衡曲线分析法对海上稠油热采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海上油田在考虑平台工程投资、按模块钻机实施钻井的条件下,从南堡35-2油田热采试验区第一轮次热采增产效果来看,大多数井的产量只是接近了经济开发的盈亏平衡曲线(IRR=12%,NPV=0);在不考虑平台工程投资的情况下,第一轮作业后全部热采井产量均在经济有效开发的盈亏平衡曲线之上;如果在油田具备"以优带劣"开发的条件,后续的热采井不承担工程投资分摊,现有技术可以满足经济开发要求;推荐参考盈亏平衡曲线方法,对热采井增产轮次作出科学安排,即在油井产量低于盈亏平衡曲线后,可以考虑实施增产作业,以保持热采井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孤岛油田南区稠油为高密度、高粘度、高饱和压力、低含蜡、低凝固点的沥青基石油。2006年,对这两个"双低"单元一起进行了调整。由于采用低伤害入井液、SD-4深部解堵、粘土防膨、复合防砂和亚临界锅炉注汽及配套冷采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实施后两个单元的日油水平由75t上升到276t,采油速度由0.51%提高到1.38%。  相似文献   

10.
张盾  周运衡 《石油机械》1999,27(9):46-48
针对某油田热采蒸汽驱用隔热管连续发生管柱断裂事故,做了现场调查和试验分析,主要包括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显微断口观察、讷部透射同镜金相组织检查及管材机械测定。分析结果认为,隔热管断裂均发生在经过返修的内管和外管焊接部位,由于焊接不当,形成各种形式的初始裂纹,成为发生断裂的断裂源.另外,用普通碳同管制造的隔热管体(风管和外管)经过长时间在300℃以上温度下工作,其显微组织汲力学性能已经退化,极易发生脆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济产量理论 提高稠油开发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稠油开采吞吐轮次的不断增加,综合含水上升,周期产量下降,稠油增产、稳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开发经济效益变差。运用经济产量理论,建立了稠油开发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影响稠油开采效益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提高稠油开发效益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2.
提捞采油技术经济效益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捞采油方式分为自建队伍提捞和外雇队伍提捞两种。把提捞采油同抽油机采油的经济效果进行了对比后得出,在不考虑钻井、完井、压裂、注水以及路站建设等与采油方式无关的必有费用的前提下,在油井日产量1.5t以下时,自建队伍提捞的经济效益要好于抽油机(建管网)采油;外雇队伍提捞在油井产量1.0t以下时,其经济效益要好于抽油机(建管网)采油。不同油价直接影响提捞采油的经济产量界限,油价越高,提捞采油的经济产量界限就越低。  相似文献   

13.
稠油热采油藏伴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生产效果变差,表现为周期产油量大幅降低,含水高,油汽比低。为此开展了伴蒸汽注入泡沫体系提高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技术研究。对多孔介质条件下影响泡沫体系封堵调剖性能的因素(温度、矿化度、气液比、浓度)进行了研究;利用一维物模试验和二维物模试验对泡沫体系提高多轮次吞吐后稠油开发效果进行室内研究;对泡沫体系注入时机、注入方式进行研究;对不同方式提高采收率和降低产出液含水率进行对比。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可有效改善多轮次吞吐后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是进一步提高稠油热采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属12个油区178个油田的生产规模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油区内不同规模油田的累计产量分布曲线,计算了各油区油田规模的综合平均值,发现油田规模与经济效益的一致性,这为不同油区之间进行经济对比提供了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含水稠油脱水工艺采用二次加热的脱水方法,一段脱水能耗浪费严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室内脱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段预脱水、二段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该脱水工艺已于1996年在辽河油田欢四联合站实施应用。文中以次四联合站为例,就其热负荷进行计算,并对热化学沉降脱水。电化学沉降脱水与预脱水的脱水工艺进行了经济比较。采用预脱水和热化学沉降脱水工艺,每年可节的燃料油近8067t,则可节约资金887.37万元,取消了电脱水器并减少了脱水泵的运行台数。经计算,每年可节约人民币 887. 37 万元。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井口补偿器对稠油注汽井的注汽井口和地面注汽管线连接的相对位置有一定限制,不能满足注汽井口与注汽管线多方向连接的需要。研制的三维注汽井口补偿器由焊接短管、弯头、活动副和连接管等组成,与传统的井口补偿器相比,能够在三维空间内进行直向、斜向的转动。设计有高温高压密封总成,其中的特种密封件可以耐温370℃,耐压21 MPa,使井口补偿器在高温高压下密封更有效。现场应用表明,三维注汽井口补偿器很好地解决了注汽管线与注汽井口之间的多方向连接问题,扩大了井口补偿器的使用范围,为稠油热采井安全注汽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稠油热采不压井作业工艺管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稠油井注汽后进行压井作业时压井液容易进入地层,吸收地层热量,降低开采效果的问题,进行了稠油热采不压井作业工艺管柱研究.研制的高温高压井下开关可在注汽时打开注汽通道;油井作业时关闭注汽通道.高温高压井下开关采用捅杆来控制,内部采用弹簧伸缩及轨道销钉在轨道管上滑动来实现机械式反复启闭,密封总成采用耐高温高压的组合式密封,外管通道外设计有防护罩,使注入蒸汽经过防护罩的缓冲再进入油、套环空,有效保护套管.在稠油热采井中采用该工艺管柱,可以在注汽后转抽时避免压井作业,减少作业过程中洗井、压井等工序对地层造成的冷伤害,最大限度地提高蒸汽热利用率,并保护油层和套管,提高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采油方式的选择对油田的开采速度、采收率、采油管理以及整个油田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采油方式不但可以减少开采周期,提高开采速度,同时也可以降低开采成本。但由于油田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开发初期确定的开采方式  相似文献   

19.
Injection pressure is a key control parameter, which determines the amount of solvent and steam mixture consumed and its optimum level dominat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solvent-aided thermal recovery in oil sands reservoirs. The authors determine the optimal strategy of determining operating pressures to achieve the maximum economic value; the scheme is based on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he multilayer perceptron using backpropagation minimizes the objective value including bitumen production, steam injection, solvent retention, commodity price, and manufacturing cost. The numerical approach integrating with ANN results in accurate prediction similar to the time-consuming reservoir simulation. The application to the Athabasca oil sands reservoir confirms the enhanc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stant injection scenario and proposes the optimal schedule of injection pressures that repeats the increment and the decrement until reaching the same pressure level between the inje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well. This model maintains the consistency of the peak production rate on account of latent heat despite reducing the cycle amplitude. The developed model could be applicable to economically designed injection scenarios without any modification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