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70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的对位情况、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GW评分等指标评定疗效.[结果]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对位情况好,复位后掌倾角、尺偏角均得到较好地改善.手背肿胀消退时间4~14 d,平均(6.0±1.6)d.局部自觉疼痛缓解时间3~10 d,平均(6.4±1.6)d.骨折愈合时间30~60 d,平均(35.4±8.3)d.按Sarmieno改良GW评分,平均分为(3.6±2.5)分,其中优29例,良41例.[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简便,易学易掌握,应用广泛,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66-70
目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联合独活寄生汤对疼痛、肿胀、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过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的96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手法整复后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第3、5、10、15天患侧周径及疼痛变化情况,并计算第15天肿胀及疼痛的缓解率;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第8周行X线检查后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价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活动情况在骨折愈合后采用Gartland-Werley、PRWE评价。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肿胀及疼痛较前明显好较,第15天评价肿胀及疼痛的缓解率分别为(92.28±2.56)%及(82.78±4.21)%(P0.01);观察组RUSS评分第6周起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Colles骨折(8.07±0.43)周愈合,明显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11.61±0.36)周(P0.01);Gartland-Werley、PRWE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夹板固定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手法整复后的效果明显,可有效缓解患者肿胀,去除疼痛,对加强骨折愈合及患侧肢体功能康复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疗效.方法:68例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接受改良小夹板外固定和超腕夹板外固定,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4.6%,对照组为90.2%,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率为2.9%,对照组为9.1%,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法安全、有效、经济,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医三期辨证用药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55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三期辩证药物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后患肢疼痛缓解时间和患肢肿胀消退时间更早,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卡方检验提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医三期辨证用药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患者骨折创伤疼痛和肿胀消退时间更早,更有利于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医三期辨证用药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取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辅助中医三期辨证用药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半年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肿胀、疼痛缓解时间为(4.12±1.25)d;平均住院时间为(11.7±2.4)d。57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好转,治愈率95%,有效率100%。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59例患者满意,1例患者不满意,满意度98.3%。结论:对于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而言,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医三期辨证用药方案的治疗效果确切,创伤程度较低,有助于患者肢体功能早期恢复,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单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 进行前瞻性研究, 探究智能气囊夹板相比普通夹板治疗不稳定型Colles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研究纳入157例不稳定型Colles骨折患者, 其中对照组127例使用普通夹板, 治疗组30例使用智能气囊夹板。随访6周, 观察对比2组掌倾角和尺偏角、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夹板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等指标, 并统计2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第28、42天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智能气囊夹板再调整次数和骨折再复位次数更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时间点2组尺桡骨掌倾角、尺偏角和Lidstrom影像学评分、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皮肤和软组织并发症区域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智能气囊夹板在减轻Colles骨折断端疼痛、减少夹板调整次数与骨折再复位次数方面优于普通夹板, 且其压力智能调节显著降低了固定局部的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尝试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小夹板固定治疗期间加以中医骨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接收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小夹板固定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中医骨科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VAS评分、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更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接受小夹板固定治疗期间加以中医骨科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改良小夹板联合当归活血酒治疗对老年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改良小夹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制当归活血酒外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恢复、血清骨代谢治疗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腕关节功能优良比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小夹板联合当归活血酒,能够提高手法复位后的骨折端稳定性,减轻疼痛,缩短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法进行治疗,并探究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共计88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接下来的比较分析将全部患者分组:一组为治疗组,一组为对照组,每组患者有44例。给治疗组患者应用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超腕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治疗组的治愈率稍微比对照组患者的高,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小夹板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入院床位奇、偶数将奇数床位纳入对照组,偶数纳入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程度、患肢肿胀程度及腕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肢肿胀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重建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更好,可减轻疼痛程度与患肢肿胀度,提高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苗药痛风停汤内服配合水晶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痛风停汤,每日1剂,局部配合外敷水晶膏,每天1次;对照组口服双氯芬酸钠,每次75 mg,每天1次。5 d后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10 d后比较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1天和治疗前、第3天和第1天、第5天和第3天比较,疼痛、压痛、红肿及关节功能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痛风停汤配合水晶膏外敷能改善急性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条件性恐惧消退后1周内海马CA1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的变化,探索其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采用完全随机方法 分为正常组(6只),消退对照组(3组,每组6只)和24h消退组(3组,每组6只).在消退训练后不同时间(消退后第1,3,7天)进行消退保持测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CDK5表达情况,用图像分析软件计数CDK5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果 (1)大鼠在恐惧消退后的第1,3,7天消退保持成绩整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4h消退组在消退训练后第1天[(15.62±10.28)%]、第3天[(20.58±7.79)%]的不僵立时间百分比均比正常组[(75.60±2.51)%]显著降低(P<0.01);在消退训练后第7天,24h消退组[(71.04±11.65)%]的消退保持成绩比消退对照组[(35.48±12.37)%]显著增加(P<0.01).(2)24h消退组CDK5阳性细胞数在消退后第1天[(24.94±5.20)个]、第3天[(32.25±6.14)个]、第7天[(33.28±6.56)个]均比正常组[(15.60±2.90)个]显著升高(P<0.01);24h消退组在消退后3d、7 d,比消退对照组[(25.09±4.83)个,(26.70±4.57)个]显著升高(P<0.01;P<0.05);24h消退组内,1 d组显著低于3d组(P<0.05)和7d组(P<0.01).结论 在恐惧消退训练后1~7d内,海马CA1区CDK5可能参与了恐惧消退早期的保持.  相似文献   

13.
武迪  段敏  王卫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28-129,13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6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综合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6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术后治疗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患者在第3天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最为严重;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肿胀人数和疼痛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KSS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越严重恢复越慢,做好消除肿胀和疼痛的护理,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补充营养,同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d,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3d、7d和14d检测患者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浓度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变化。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d、7d和14d,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P〈0.05),MESSS和BI评分在治疗7d和14d后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S-100β蛋白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五苓散对跟骨骨折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关节肿胀的影响.[方法]将83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2组患者均给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碳酸钙D3片和常规功能锻炼治疗,中药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服桃红四物汤联合五苓散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术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象皮生肌膏对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象皮生肌膏治疗组(简称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对照组(简称湿润烧伤膏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采用生理盐水治疗,象皮生肌膏组、湿润烧伤膏组分别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动态观察4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水肿及第5、10天大鼠创面组织中IL-8、TNF-α蛋白水平表达情况。结果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7、10、14天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象皮生肌膏组治疗后的第7、10、14天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湿润烧伤膏组(P<0.05)。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3、7、10、14天大鼠创面水肿积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象皮生肌膏组治疗后的第3、7、10、14天大鼠创面水肿积分明显低于湿润烧伤膏组(P<0.05)。象皮生肌膏组与湿润烧伤膏组治疗后的第5、10天大鼠创面中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象皮生肌膏明显提高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的愈合率,降低大鼠创面水肿情况,降低大鼠创面中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象皮生肌膏促肛瘘术后创面愈合及减轻创面水肿的机制可能与降低创面中的炎症因子IL-8、TNF-α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对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采用中药方剂治疗,通过观察用药后关节肿痛改善情况来评估临床效果,为中药治疗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提供一定依据。  方法  选取绍兴市中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KOA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方剂消肿止痛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第3、7和14天,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4.91±0.73)分、(3.17±0.81)分、(1.75±0.76)分,对照组分别为(5.68±0.72)分、(4.51±0.79)分、(3.11±0.77)分,2组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 < 0.05),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1);对照组术后第3、7和14天膝关节肿胀值分别为(43.12±2.16)mm、(32.23±1.37)mm和(19.73±0.85)mm,观察组分别为(36.52±2.13)mm、(19.72±1.53)mm、(8.42±0.93)mm; 观察组术后第3、7和14天患侧膝关节肿胀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1)。  结论  中药治疗对KOA患者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肿胀和疼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局部凝血酶与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本实验按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决定微创治疗组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与之匹配的病例作常规治疗组对照.常规治疗组30例,微创治疗组32例.微创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颅内血肿微创治疗.常规治疗组分别在起病1d、3d、5d和7d测定外周血清凝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接骨续筋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并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内服接骨续筋汤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肿胀情况,治疗4、8周后骨折愈合X线评分,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对腕关节的活动功能进行评价;治疗90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VAS评分及患侧肿胀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和患侧肿胀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均较治疗4周后显著上升(P<0.05),且治疗组骨折愈合X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Garland-Werley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90 d后,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基础上服用接骨续筋汤可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的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骨折后疼痛、肿胀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腕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温经通痹汤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痛阈和脊髓背角NR2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0只)和温经通痹汤组(50只),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5、30d时,测定两组大鼠的缩腿阈(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 PWTs)作为痛阈。造模后对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采用温经通痹汤灌胃2次/d、10mL·kg-1/次治疗,在造模后第1、3、7、15、30d等时间点各处死大鼠10只,取腰段脊髓做脊髓背角NR2B受体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大鼠造模后第1d的PWTs明显低于造模前的PWTs值(P〈0.01),显示造模成功。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6.28±0.49g、18.21±0.38g和20.05±0.59g,明显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97±0.44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温经通痹汤组大鼠造模后第7、15、30d的PWTs值分别为18.64±0.98g、22.32±1.61g、19.94±0.40g,均高于造模后第1d的13.69±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造模后第7、15d时,温经通痹汤组大鼠PWTs值均高于模型组大鼠的PW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造模后1d时比较,模型大鼠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在术后第3、7、15、3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亚基表达只有在造模后第7、15、30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组间比较,温经通痹汤组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在3、7、15 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温经通痹汤治疗对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的NR2B亚基表达有抑制作用。[结论]温经通痹汤能有效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CCI模型)的痛阈,并在一定治疗时间内存在镇痛累积效应。温经通痹汤在早期较好地抑制脊髓背角NR2B的表达,与改善痛阈的时点吻合,初步说明温经通痹汤提高痛阈与调节脊髓背角NR2B亚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