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目的 比较补肾解毒方和健脾解毒方对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s)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36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门诊慢性HBV感染患者,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分为免疫耐受组(18例)、免疫清除组(18例),另选择10名健康人作健康组.分别采集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一步分离提取培养T细胞,采用大鼠补肾解毒和健脾解毒药物血浆进行干预.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CD28+分子的表达,观察T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的水平.结果 健脾解毒药物血浆与补肾解毒药物血浆干预后CD3+、CD4+、CD8+以及CD28+分子表达率升高,且补肾解毒组的CD28+表达率的提高优于健脾解毒组(P<0.05).两组含药血浆干预后T细胞分泌的IFN-γ水平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解毒法和健脾解毒法都能促进慢性HBV感染患者T细胞功能的恢复,且两种含药血浆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对e抗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 选取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102例,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52例及拉米夫定组50例.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 mg口服,1次/d,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1次/d,两组均治疗72周.观察治疗第12、24、48及72同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乙肝病毒(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血清IFN-γ及IL-4水平.结果 随治疗时间增加,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均有升高,且替比夫定组升高程度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两组IFN-γ、IL-4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第24、48、72周时,替比夫定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同一时期拉米夫定组,而IL-4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0.05或P<0.01).结论 替比夫定可纠正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失衡,且改善作用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数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和IFN-γ含量。结果慢性HBV感染重型患者(CSHB)外周血中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和血清IL-17A含量最高,与慢性HBV感染轻、中度患者(CHB-LM)和慢性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AsC)及健康志愿者(H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HB和CHB-LM患者血清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AsC组和H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组和HV组患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及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均0.05)。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和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FN-γ含与血清IL-17A含量及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差异,可能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小鼠病毒复制的作用,并探讨其是否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有关.方法 选取SPF级HBV转基因雄性小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及拉米夫定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非转基因BALB/c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及肝脏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较低(P<0.05),而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液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P<0.05);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干扰素-y(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氧化苦参碱能有效抑制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该作用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在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分离39例HBV感染者临床血清标本,用双抗体ELISA夹心法分别定量检测血清的IFN-γ和IL-2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2则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的IFN-γ和IL-2的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完全应答组(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促进慢性乙肝患者的Th1型细胞因子分泌,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及病毒变异后血清IFN-γ、IL-2和IL-4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用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病毒变异及未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29例,另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病毒变异后的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FN-γ、IL-2、IL-4水平,并对HBV DNA、ALT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血清IFN-γ、IL-2、IL-4及HBV DNA、ALT水平与变异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IFN-γ、IL-2水平均低于未变异组(P均<0.01),而IL-4、HBVDNA和ALT水平则高于未变异组(P均<0.01).结论: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致病毒变异后,机体出现免疫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HBV感染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水平. 方法 采集不同HBV感染者血清;制备PBMC并用rHBcAg刺激,培养72h后收集培养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和培养上清中的IFN-γ和IL-4水平. 结果 血清IFN-γ水平,急性乙肝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HBV携带者(P<0.01和P<0.05),也高于慢性乙肝;慢性乙肝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血清IL-4水平,急、慢性乙肝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HBV携带者(P<0.01和P<0.05),HBV携带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FN-γ/IL-4比值,除慢性乙肝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BMC培养上清中,急、慢性乙肝患者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和HBV携带者(P<0.05),急性肝炎组高于慢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携带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HBV感染组的IL-4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与使用rHBcAg刺激后的PBMC培养上清相比,血清检测可能更加符合患者的真实细胞因子水平.(2)HBV感染时IFN-γ表达水平和IFN-γ/IL-4比值与疾病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健脾化湿法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健脾化湿组。采用多因素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中医传统病因"久居湿地,饮食失宜,过于劳倦"复制脾虚湿困证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法复制UC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化湿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健脾化湿法治疗脾虚湿困证UC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清IFN-γ含量,升高血清IL-4含量,抑制1型辅助T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咳喘停贴剂穴位贴敷对慢性哮喘大鼠Th1下游抑炎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穴位假贴敷组、地塞米松组、穴位贴敷组,每组8只.用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复制慢性过敏性哮喘大鼠模型.模型复制后各组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 erleukin-2,IL-2)和IL-12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LF中IFN-γ、IL-2、IL-12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假贴敷组BALF中IFN-γ、IL-2、IL-12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布地奈德组、地塞米松组、穴位贴敷组IFN-γ、IL-12含量明显升高(P<0.05),IL-2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但3组之间IFN-γ、IL-2、IL-12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咳喘停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哮喘大鼠的机制与调节呼吸道中抑炎细胞因子IFN-γ、IL-2、IL-12的分泌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在HBV宫内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检测研究组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或(和)HBeAg阳性和对照组20例正常妊娠孕妇的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外周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5项指标(HBV M)、IFN-γ、IL-4、IL-6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行HBVDNA检测.结果:HBVDNA阳性的宫内感染率是25.81%,HBVDNA阴性的宫内感染率是6.12%.HBeAg阳性、阴性孕妇的HBVDNA阳性率及宫内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孕28周时HBsAg阳性孕妇其血IFN-γ水平降低, IL-4、IL-6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乙型免疫球蛋白(HBIG)后,HBsAg阳性孕妇的IFN-γ水平上升、IL-4和IL 6水平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3组孕妇血清中IL-4与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IFN-γ与IL-4呈负相关(P<0.01);IFN-γ与IL-6亦呈负相关(P<0.01).结论:估计HBV宫内感染危险性时,HBVDNA较HBeAg更可靠,产前应用HBIG可改善孕妇体内TH1/TH2功能失衡,使IFN-γ上升,IL-4、IL-6下降,IFN-γ、IL-4、IL-6在阻断HBV宫内感染的发病机制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4-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益肾健脾清化方结合恩替卡韦后对血清细胞免疫功能辅助性Th1/Th2 细胞因子及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患者120 例,分为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与治疗组(采用益肾健脾清化方+恩替卡韦治疗),每组各60 例。两组分别治疗12 周,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清Th1/Th2 细胞因子γ 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12、IL-4、IL-13;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HBV DNA 阴转率的变化。结果 治疗12 周后,治疗组肝功能ALT、AST、TBIL、ALB 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对血清Th1 中的IFN-γ、IL-12指标上升值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Th2 中IL-4、IL-13 指标下降值亦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更利于血清Th1/Th2 细胞因子平衡,从而提高患者免疫水平。在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上,治疗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健脾清化方可有效调节血清中Th1/Th2 细胞因子功能的平衡,同时能改善慢性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可一定程度提高HBeAg 阴转率及HBeAg 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温肺散寒法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细胞因子IFN-γ和IL-4比值的影响。[方法]将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温肺散寒法治疗组和γ-干扰素对照组,每组30例。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结果]治疗组和γ-干扰素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4、IFN-γ/IL-4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肺散寒法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与γ-干扰素有相同的疗效,能使TH1水平上升,调节TH1/TH2的失衡,对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不同病程尖锐湿疣IFN-γ、IL-2及IL-4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尖锐湿疣(CA)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60例不同病程CA患者血清IFN-γ、IL-2及IL-4水平.结果CA患者组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A长病程组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CA短病程组(P<0.01);CA患者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A长病程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CA短病程组(P<0.01).结论CA患者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亢进,长病程患者更明显,患者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亢进在C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抑毒调平液对慢性乙肝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分别口服抑毒调平液或安慰剂.收集治疗前、治疗后停药时及停药3月末空腹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2、干扰素-γ.另选30例年龄、性别与治疗组、对照组无差异的正常人作正常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清IL-2、IFN-γ、IL-12的水平及IFN-γ/IL-4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停药时、停药3月末治疗组IL-2、IL-12、IFN-γ、IFN-γ/IL-4的值持续增加(P<0.05),IL-4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抑毒调平液上调血清中IL-2、IL-12、IFN-r的含量及IFN-γ/IL-4的比值,下调IL-4的含量,促使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比值恢复平衡,至少维持治疗结束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及治疗CHB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32例服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2、IL-6、IL-10、IFN-γ的水平变化.选取15名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阿德福韦酯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Th2类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明显下降(p<0.os).结论 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提高惠者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的产生水平,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6、IL-10水平.提示阿德福韦酯可以通过改善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失衡,恢复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清除慢性HBV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免疫状况以及免疫调节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了解病毒载量、肝功能与IFN-γ、IL-2、IL-4、IL-10、IL-12等细胞因子含量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7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异常者为HBV感染现症患者为A组;22例HBeAg阳性和肝功能ALT持续正常者为无症状HBV携带者为B组;11例HBeAg阴性和肝功能ALT正常以及HBV-DNA阴性者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C组;设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IFN-γ、IL-2、IL-4、IL-10、IL-12血清含量。结果 HBV感染者各组IL-2、IL-1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下降,IL-4、IL-10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普遍降低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现症患者IL-2、IL-12的活性显著高于B组无症状HBV携带组和C组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P〈0.05);IL-4、IL-10含量各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含量的关系:IFN-γ、IL-2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IFN-γ下降幅度为≥107组和105~6组〉、〈10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2也普遍降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含量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含量随病毒载量增高而增加。中、高病毒载量组与低病毒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载量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状态和病毒量与免疫调节细胞因子IL-2、IL-12、IL-4、IL-10含量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HBV DNA含量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产生的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关系,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离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PHA体外培养48h,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Th1类细胞因子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10,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以12位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为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IFN-γ显著降低,而IL-4、IL-10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HBV DNA的升高,IFN-γ降低,而IL-4、IL-10升高。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HBV DNA对IFN-γ有抑制作用,对IL-4、IL-10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状态在慢性持续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清IL-17、IL-10及IL-4、IFN-γ水平,同时检测12例正常人上述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 17水平为(227.17±17.76) ng/L,高于正常组水平(148.92±15.50)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10水平为(202.29±8.07) ng/L,低于正常组(265.11±12.97)ng/L(P<0.01).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2)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为(139.45±5.52)ng/L,高于正常组(78.70±4.75)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FN-γ为(6.58±1.80)ng/L,低于正常组(47.19±5.87)ng/L(P<0.05).治疗1周、1个月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同时存在IL-17、IL-10和IL-4、IFN-γ的失衡状态,提示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共同参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肺健脾方对哮喘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并吸入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补肺健脾方组从首次激发开始给药治疗,治疗3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血清及BALF中IFN-γ、IL-4、EOS计数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BALF中IL-4含量明显增加(P0.01),IFN-γ含量明显降低(P0.01),外周血及BALF中EOS明显增加(P0.01),IFN-γ含量增加(P0.05,P0.01),外周血及BALF中EOS明显降低(P0.01)。结论补肺健脾方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EOS的趋化,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补肾解毒健脾冲剂对高危结局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血清免疫因子的作用。方法将200例高危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施予补肾解毒健脾冲剂治疗,对照组施予安慰剂干预,72周后观察治疗前以及治疗后血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定量和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HBV DNA下降1log10、2log10及3log1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h1细胞因子白介素12和干扰素γ水平显著升高(P0.01),Th2因子白介素4和白介素10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解毒健脾冲剂可以通过恢复特异性T细胞免疫功能来抑制高危结局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