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YXD053和98A-04两个茎秆高糖自交系及Y6-1茎秆低糖自交系为材料,分析玉米棒三叶光合性状对玉米茎秆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茎秆糖含量在雄穗始花期基本一致,雄穗始花后21 d茎秆糖含量差异最大。不同茎秆糖含量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特征明显,与茎秆低糖自交系Y6-1相比,茎秆高糖自交系YXD053和98A-04光合速率有较长的高光合功能持续期,且在子粒发育后期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茎秆低糖自交系Y6-1胞间CO_2浓度及蒸腾速率高于茎秆高糖自交系YXD053和98A-04,气孔导度及叶面积对茎秆糖含量的影响在2个茎秆高糖自交系之间表现不一致。乳熟期棒三叶光合速率可作为茎秆糖含量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杨宸  何康来  王振营 《玉米科学》2021,29(6):157-163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亚洲玉米螟一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占总蛀孔数的69.6%;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下部,占总蛀孔数的41.2%。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的中部和下部均有较多分布,分别占总活虫数的40.6%和36.6%。在吉林公主岭,玉米螟一、二代幼虫蛀孔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分别占总蛀孔数的47.3%和47.7%;越冬幼虫分布位置主要在茎秆下部,占总幼虫数的63.2%,在12月入冬后,茎秆下部的幼虫占总数的比率有所上升,达69.2%,次年化蛹前根茬中活虫数占比达24.3%。研究结果表明,北方春玉米二代玉米螟幼虫蛀孔在茎秆中的分布比一代蛀孔分布位置靠下,越冬幼虫主要分布在茎秆的中部和下部,且有下移趋势。  相似文献   

5.
玉米茎秆直径在干旱周期内的动态变化──两种探测水分胁迫方法的比较NaderKaterji等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茎秆直径的变化与作物水分状态可能有关(Kozlowski,1967;Gar-nier,1985等),或者是通过日茎秆收缩(在黎明前测得的日茎秆最...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茎秆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勇  李朝恒 《麦类作物》1997,17(3):28-31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不同生育期测定了茎秆的机械强度,利用“品种倒伏指数”评价了品种(系)的抗倒性,并采用通径分析对茎秆质量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茎秆机械强度在极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可将品种划分为特强型,强型,中间型和弱型四各茎秆质量类型。品种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很大,茎秆质量与抗倒性关系最为密切,要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倒伏能力,应重点加强茎秆质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不同株高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中几种内含物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株高冬小麦的抗倒性与茎秆内含物的关系,以矮秆抗倒品种(矮抗58、周麦17)、高秆抗倒品种(周麦30、许科1号)、矮秆不抗倒品种(中麦895、新麦18)和高秆不抗倒品种(许科196、烟农999)为试验材料,比较了四种类型小麦茎秆糖、氮、钾等内含物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抗倒性小麦品种茎秆总糖含量、钾含量和全氮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趋势一致。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的总糖含量,其积累高峰阶段是拔节至开花期,不抗倒品种茎秆的总糖积累高峰阶段是开花至灌浆期;高秆品种的灌浆期总糖积累量显著高于矮秆品种。抗倒品种灌浆期至成熟期的茎秆钾外运量较低;矮秆品种茎秆钾含量高于高秆品种,但差异不显著。在茎秆生长阶段,不抗倒品种茎秆具有较高氮积累量和外运量,矮秆品种与高秆品种间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经通径分析,矮秆品种对抗倒性起主要作用的是茎秆全氮含量,高秆品种为茎秆总糖和全钾含量。从几种元素相互比值看,抗倒品种有着较高的碳氮比和碳钾比,氮钾比相对较低;同一抗倒性品种株高间不同元素比值无显著差异。茎秆中各种内含物之间相互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茎秆抗倒伏能力,抗倒品种茎秆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可溶性总糖积累量、合适的碳氮比和碳钾比,灌浆期以后具有较低的钾外运量,这可能是抗倒伏的原因所在,而株高不是影响倒伏的主要因素,不同株高与品种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生产中可以通过调节拔节期追肥改变茎秆中几种内含物比例来改善茎秆抗倒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油菜抗倒伏性的遗传规律,本文利用抗倒伏性差异显著的2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构建含280个株系的DH群体,采用作物茎秆强度抗倒测量仪等考种工具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倒伏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倒伏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都受到0对主基因 + 9对微效多基因控制,茎秆抗折力和单株生物量的基因间无互作,茎秆抗折强度的基因间有互补作用,茎秆抗折力和茎秆抗折强度两年的平均遗传率在50%左右,而茎秆直径两年的平均遗传率为69.338 %,单株生物量两年的遗传率分别为52.198%和69.284%,遗传率都较低,性状受环境影响都较大,因此对于茎秆抗折力、茎秆抗折强度、茎秆直径和单株生物量,在育种选择的早期阶段都不宜太严格。同时茎秆抗折强度相比茎秆抗折力更能说明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因而在抗倒伏选择育种时应更加关注。  相似文献   

9.
玉米籽粒产量和抗倒伏的重要茎秆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茎秆倒伏的最常用方法是测定茎秆本身倒伏程度,当然这是最合乎逻辑的了,但是对于查明倒伏的诸多原因,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茎秆倒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但测定时它却表现为质量性状。这种性状的表现通常具有临界特性(Falconer,1981)。植株或是倒伏或是不倒伏,测定茎秆倒伏无法预计植株抗倒伏的程度。植株倒伏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表现为交互作用(Loesch等,1963)。这就是在估算茎秆倒伏时标准误  相似文献   

10.
将玉米茎秆汁液中的糖作为能源利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19世纪中叶,法国就已经用此制糖。虽然玉米茎秆汁液常用于制糖浆,但直到1930年关于玉米茎秆糖的分布才有报道。Sayre等(1931)曾证明,阻上授粉会导致玉米籽粒灌浆初期正常期间内茎秆中糖分的持续积累。Deturk等(1939)指出抗冷害和抗茎腐的杂交种总糖含量高。后来又明确了玉米茎秆(特别是髓组织)中高浓度糖与抗茎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在各种环境条件和用于不同目的的杂交种,测定其茎秆中易溶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玉米抗螟性鉴定评价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桂玲  李欢庆 《玉米科学》2007,15(5):142-143
在玉米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如心叶期、抽雄期、花丝期)进行人工接虫鉴定,以玉米植株的受害程度评价各供试品种的抗螟性水平。结果表明,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隧道长度以及叶片虫孔级别与茎秆虫孔数各自之间并无线性相关,茎秆隧道长度和茎秆虫孔数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玉米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15个玉米自交系的56个(8×7)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材,对6个茎秆质量性状的配合力和群体遗传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亲本间茎秆质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存在明显的差异,亲本自交系的茎秆质量性状表现不同,可同时具备2个或2个以上优异性状。茎秆鲜重、茎秆长、茎抗折断力、茎抗压力和茎粗在遗传上都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高,茎皮厚度主要表现为非加性效应,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个澳大利亚杂种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植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挑旗期茎秆、叶片各占植株总干物质的50%;从孕穗王灌浆末期,茎秆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占植株总干物质的 39.87%~66.67%;在成熟期,籽粒成为干物质贮存的最主要部位,占37.65%,茎秆占35.23%。从6个杂交种平均值来看,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尤其在营养生长期优势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主要分配在茎秆部位的杂交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强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茎秆质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于不同生育期测定了茎秆的机械强度,利用“品种倒伏指数”评价了品种(系)的抗倒性,并采用通径分析对茎秆质量与抗倒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茎秆机械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可将品种划分为特强型、强型、中间型和弱型四种茎秆质量类型。品种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很大,茎秆质量与抗倒性关系最为密切,要提高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应重点加强对茎秆质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高茎糖玉米自交系7801、25098、7208,25074、W08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玉米自交系授粉后不同时期茎秆汁液的糖锤度、茎秆总含糖量、叶片光合速率及对应的子粒经济产量,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茎秆含糖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锤度和产量2个性状,其中,锤度与茎秆含糖量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产量与茎秆含糖量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锤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茎秆含糖量的提高对玉米产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魏鹏程  陈杜  郑迎霞  谭燕  罗上轲  张军  宋碧 《玉米科学》2021,29(5):95-103,112
在贵州5个玉米亚区以先玉1171、新中玉801、金玉838和兴玉3号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通过灰色关联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主要气象因子与玉米茎秆性状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贵州春玉米茎秆性状的主要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程度,为贵州耐密抗倒春玉米布局及高产栽培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有效积温对压折强度和纤维素的含量影响最大,日照时数对节间长度和扁率的影响最大,日均温和降水量分别对穿刺强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最大,日平均风速对茎秆特性指标的影响均最小。温度和降水量对茎秆力学特性和纤维组织成分影响较大,茎秆的形态特性受光照影响较多。气象因子对玉米茎秆特性的影响为有效积温日均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风速,其中影响贵州不同生态亚区茎秆特性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8.
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及抗倒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建立了玉米茎秆的力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利用力学理论推导出:对于玉米茎秆,在横截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空心秆比实心秆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在滴灌水肥一体化及分次施氮条件下,设置9个施氮水平,研究施氮量对密植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穿刺强度(RPS)和单位长度干重(DWUL)逐渐增加;当施氮量达到一定量时,茎秆抗折断力、RPS和DWUL不再增加。玉米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上升。茎秆抗折断力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呈显著负相关,与RPS和DWUL呈显著正相关。滴灌水肥一体化及分次施氮条件下,增加施氮量通过提高玉米茎秆中干物质积累量来改善机械强度,从而提高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0.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