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p1 5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软骨瘤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2例骨巨细胞瘤p1 5蛋白进行检测 ,并与 2 0例骨软骨瘤标本作对照。结果 p1 5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 43 % ,在骨软骨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为 1 5 %。骨巨细胞瘤中p1 5蛋白的表达与骨软骨瘤相比差异显著 ( χ2 =5 1 1 ,P <0 0 5 )。结论 p1 5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 ,在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p16、p27蛋白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p27在骨巨细胞瘤(GCT)和骨肉瘤(OS)中的蛋白表达特点及其在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p27蛋白在16例骨肉瘤、46例骨巨细胞瘤(其中JaffeⅠ级18例、Ⅱ级6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p16和p27蛋白的阳性表达均定位于骨肉瘤细胞、骨巨细胞瘤的基质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和骨肉瘤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6.7%、62.5%、66.7%和25%;p2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11.8%、56.3%、50%和25%。p26和p27蛋白的骨巨细胞瘤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地低于Ⅱ级和Ⅲ级(P<0.05),p16蛋白在骨肉瘤与骨巨细胞瘤Ⅲ级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p27蛋白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Ⅲ级之间的率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16、p17基因在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其阳性表达率不足以单独作为判断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其亮  杨述华  刘红云 《中国肿瘤》2003,12(12):746-74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p53、c鄄myc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临床分期及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5例骨巨细胞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53、c鄄myc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结果]骨巨细胞瘤p53、c鄄myc的表达率分别为28%、24%。p53、c鄄myc的表达与Enneking’s外科分期有关(P<0.05)。p53表达阳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c鄄myc表达与p53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且p53(+)/c鄄myc(+)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单一阳性组及双阴性组(P<0.05)。[结论]p53、c鄄myc的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及复发有关,可作为判定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复发潜能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53和p21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p21在52例GCT中的表达。结果:52例样本中,P53和P21的是性表达率分别为26.9%(14/52)和13.5%(7/52),两者与病理分级无关(P值分别为0.6999,0.658),在复发病例中,P53和P21的阳性率分别为46.2%和20.5%,在无复发病例中两者分别为23.1%和10.3%,两者同时表达阳性的有2例,p53和p21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42),结论:p53和p21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与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5.
王林  董书堃  文剑明 《癌症》2002,21(11):1263-1266
端粒酶使细胞在不断的分裂中逐渐丢失的端粒得以延长,我们过去在85%的骨侵袭性肿瘤中也检出有端粒酶活性,因此它被作为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研究发现,端粒酶蛋白亚单位hTERT对端粒酶活性的调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对临床骨巨细胞瘤标本进行hTERT基因的定量检测,并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hTERT的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p63、p73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63、p73蛋白在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63、p73蛋白在20例正常外阴组织,30例外阴上皮内肿瘤组织以及44例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p63和p73蛋白在正常外阴组织,外阴上皮内肿瘤组织及外阴鳞癌组织中均可表达。在正常外阴组织,外阴上皮内肿瘤组织及外阴鳞癌组织中p63和p73阳性表达率呈递增趋势。p63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73表达与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63和p73蛋白在外阴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γs=0.438,P=0.03)。结论在外阴鳞癌中,p63和p7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两者异常表达与外阴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63和p73共同参与外阴鳞癌发生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探讨Bax蛋白和Fas抗原与GCT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微波二步法检测了42例GCT中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情况,按照WHO(2003)分级标准,Ⅰ级18例,Ⅱ级15例,Ⅲ级9例,细胞浆或膜呈棕黄色至深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切片中阳性细胞数≥10%为阳性病例,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病例。结果:GCT中Bax蛋白的阳性率为50%,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66.70%、46.47%和22.22%,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CT中Fas抗原的阳性率为54.76%,其中Ⅰ、Ⅱ、Ⅲ级阳性率分别为77.78%、40.00%和33.34%,Ⅰ级与Ⅱ、Ⅲ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Bax蛋白和Fas抗原的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密切相关,低表达可能是骨巨细胞瘤术后易复发和对化疗不敏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p53和p16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 p5 3、p16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S P法检测 5 6例星形细胞瘤 p5 3及 p16蛋白 ,并同时行组间对照。 结果 p5 3蛋白随肿瘤级别增高表达明显增加 ,各级别间差异性显著 (P <0 .0 5 )。而p16蛋白则随级别增高其缺失率增加 ,各级别间差异性显著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高表达和p16蛋白的缺失是星形细胞瘤发生和恶变的重要原因之一。p5 3表达增高可能是星形细胞瘤恶变的信号 ,但 p16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和恶性化的过程中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P53和mdm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和mdm2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和mdm2在52例GCT(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4例p53表达阳性,阳性率26.9%,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达34.6%。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99;0.871)。p53和mdm2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20.5%和61.5%、25.6%。两者同时阳性表达有7例,p53和mdm2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8)。结论:p53和mdm2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HG  Pan CB  Zeng H  Zeng YJ  Shen XM  Dong SK 《癌症》2003,22(11):1180-1183
背景与目的:近年的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正常骨细胞中检测到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活性,但目前未见有关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 of bone,GCT)NOS的活性及其与GCT病理分级和肿瘤复发关系的报道。本研究探讨GCT组织中NOS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与GCT病理分级、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用NOS的cDNA探针检测14例冻存GCT组织中原生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itutive NOS,c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OS,iNOS)mRNA的表达,用抗NOS1、NOS2、NOS3的多克隆抗体检测42例GCT石蜡包埋组织中NOSl、NOS2、NOS3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14例冻存的GCT组织中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r giant cell,MGC)cNOS和iNOS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8.6%和57.1%,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C)的阳性率均为35.7%;(2)病理分级Ⅱ、Ⅲ级MGC的cNOS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I级MGC(P=0.008);(3)在42例GCT的石蜡包埋组织中,MGC中NOS1、NOS2、NOS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5.7%、59.5%和31.0%,MC的阳性率分别为54.8%、28.6%和14.3%;(4)病理分级Ⅱ、Ⅲ级GCT组织中MC的NOS1阳性率明显高于I级组(P=0.006);(5)复发组GCT组织MC的NOS1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18),复发组GCT组织中MGC的NOS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复发组(P=0.041)。结论:GCT组织中NOS的表达,尤其是cNOS在MC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和肿瘤复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8年11月手术治疗的83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52例,女31例,其中胫骨近端26例,股骨远端28例,桡骨远端16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远端2例,股骨近端3例,足趾骨1例.于本院确诊时平均年龄30.3 (14~53)岁,Campanacci分级:I级45例,II级35例,III级3例;初发55例,复发2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例.Jeffer病理分级,一级35例,二级46例,三级2例.结果 8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11个月.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45例,肿瘤复发4例;病灶刮除+液氮冷冻+自体骨植骨术35例,肿瘤复发3例;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2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骨切除煮沸灭活后回植1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8.75%,瘤段切除组织复发率为0.结论 病灶刮除+液氮冷冻+骨水泥填充术、自体骨植骨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CD147和Survivin的表达与其临床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骨病科2000年1月至2009年3月接受局部刮除手术治疗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及Jaffe分级、Campanacci's分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8﹪和58.82﹪,CD14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无相关性,与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强度与预后之间均存在正相关性(r=0.489,P<0.05;r=0.480,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03,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20.8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D147和Survivin与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发生及发展具有相关性,CD147和Survivin可作为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棕色瘤,又称破骨细胞瘤,是继发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一种极其罕见的局灶性骨病.该病多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持续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促使破骨细胞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导致局部骨组织溶解吸收,代之以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时,可有骨囊性改变,常伴出血,当含铁血黄素聚集于变性的纤维组织时,可表现为红棕色,故称为棕色瘤.实验室检查通常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uPA和uPA-R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其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PA和uPA-R在23例GCT(按Jaffe分级:Ⅰ级8例、Ⅱ级10例、Ⅲ级5例)中的表达。结果10例uPA表达阳性,阳性率43.5%;8例uPA-R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8%。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均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0.05)。uPA和uPA-R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28.6%和66.7%,14.3%,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6例(66.7%),uPA-R或uPA和uPA-R同时过表达与GCT复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系统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5.
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0月-2008年7月共收治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9~52岁,平均32.2岁.股骨远端9例,胫骨近端5例,桡骨远端4例,肱骨近端3例,股骨近端2例.复发时间为术后7个月-6年4个月,平均25.7个月.根据发病部位、放射线分级选择的治疗方法 为:再次刮除+骨水泥充填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6例,自体腓骨重建2例.结果 随访时间10个月至6年6个月,平均37.6个月.再次刮除组中2例复发(13.3%),瘤段切除组无局部复发,根据Eneeking评分标准,瘤段切除+功能重建组的肢体功能优良率达75.3%.结论 囊内刮除虽仍存在再次复发的风险,但可较完好的保留关节功能,应作为治疗的首选.对Companacci Ⅲ级的肢体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采用瘤段切除与功能重建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局部复发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在骨巨细胞瘤刮除植骨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30例用同种异体辐照骨与自体骨(3例加骨水泥)充填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遗留的局限性缺损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随访时间2.5~9年,植骨全部愈合,功能恢复正常,复发3例。结论术前准确评估,术中彻底清除对降低肿瘤复发率有重要作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成骨活性,与自体骨移植疗效相当,是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的较理想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作为辅助治疗方法降低四肢骨巨细胞瘤复发率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2月~2007年8月我院及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收治的39例四肢骨巨细胞瘤患者,男性28例,女性11例,年龄18~45岁。肿瘤影像学分级按Campanacci分级标准,其中Ⅱ级18例,Ⅲ级21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过病理活检诊断为骨巨细胞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患者,未予双膦酸盐治疗。治疗组19例患者,于手术前给予1~3疗程的双膦酸盐治疗(唑来膦酸4mg,2~3周1次),术后继续给予3个疗程以上的双膦酸盐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囊内切除+骨水泥或骨移植重建,瘤段切除+骨移植或人工关节重建。结果:随访19~34个月。双膦酸盐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VAS疼痛评分由8.19±1.33减轻至2.42±1.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304P=0.000)。78.9%的患者肿胀减轻,63.2%的患者在唑来膦酸治疗2~3疗程后X线片上肿瘤内出现明显的骨矿化增加或骨生成。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3%,低于对照组3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284,P=0.022)。3级骨巨细胞瘤对照组的复发率为50.0%,治疗组为9.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295,P=0.038)。结论:双膦酸盐作为辅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四肢骨巨细胞瘤的复发率。用药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影像学中骨矿化或骨生成都可作为双膦酸盐疗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对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例唑来膦酸治疗前后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TUNEL凋亡染色及图像分析。另10例未予唑来膦酸治疗的患者,取术中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新鲜组织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给予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肿瘤细胞凋亡48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 唑来膦酸治疗后的肿瘤组织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基质细胞呈明显的凋亡表现;TUNEL染色呈强阳性;基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1.31%,治疗后33.42%(P=0.018);多核巨细胞凋亡率治疗前为8.41%,治疗后56.83%(P=0.018)。在原代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中予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凋亡48h后,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形态有显著变化;Annexin-VFITC凋亡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以及5、30、150μmol/L唑来膦酸诱导组的凋亡率分别为(10.67±2.15)%、(20.47±3.77)%、(44.21±8.34)%和(56.96±9.68)%,各诱导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r=0.775,P=0.000)。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诱导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凋亡,且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因此,双膦酸盐可以作为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