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就吴阶平关于“实践、思考、学习(知识)”三结合思想中“思考”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述了重视思考和善于思考在人才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生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决定着其成长的快与慢.重视思考和善于思考是医生自然成才和自觉成才的分水岭.提出了思考是在已有实践和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探索,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探索事物规律的过程,是一项有目标、有追求的探索创新.同时,强调了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的.思考的动力来源于医生对患者始终不渝的关爱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高度责任心和崇高使命感.吴阶平关于实践、思考、学习(知识)“三结合”思想中对“思考”的论述是对医学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才成长共同规律认识的深化和补充.  相似文献   

2.
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熠熠生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阐述了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的如下要点:明确提出当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提倡自觉学习运用唯物辩证法,走又红又专道路;强调认识医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注重医生的人文素养;要求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思维能力;重视基础临床相结合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共同主办的“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北京前门建国饭店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能力素质培养;严格要求,实行“高进优教严出”;坚持“三高”,重视“三基”,强调“三严”;实行导师制和交换学生制度;实行住院医师培养制度等方面,初步论述了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与协和医学精英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5.
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培养、协和教育和自身努力。吴阶平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医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吴阶平文集》下卷为基本资料,从对吴阶平长达50余年的医学教育经历中,探讨了他的医学教学思想,尤其是对他的“教本领”与“学本领”以及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并结合吴阶平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其医学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吴阶平医学教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吴阶平文集》下卷为基本资料,从对吴阶平长达50余年的医学教育经历中,探讨了他的医学教学思想,尤其是对他的“教本领”与“学本领”以及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等思想进行了分析提炼,并结合吴阶平创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教学实践,对其医学教学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释了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医学教育思想,并就其对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此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11.
本文根据吴阶平现有论文资料,从理论构成的视角论述了他的实践、思考、学习(知识)三结合医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实践、思考、学习(知识)的内涵与医学人才成长,三结合思想的意义,对吴阶平的三结合医学教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浅析吴阶平临床医学人才标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主要分析了吴阶平的临床医学人才标准。吴阶平认为,中国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较强的专业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思维的能力、体察病人身心状态的能力及沟通能力;优秀的医学人才要具备艺术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远程医学教育作为一个新兴事业,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在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主要结合浙江大学医学远程教育的办学实践,从技术创新、内容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四个层面阐述了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并对远程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技术手段、办学形式、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教学评价手段、立体化教材课程包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医学专科学制短,积极有效的入学教育将会对专科医学生的三年大学生活及其长远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深入了解分析了专科医学生对入学教育的看法和认识,对专科医学生入学教育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入学教育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强化创新教育理念,构筑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搭建相应的实践平台,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