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 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气源对比和运移条件,揭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复杂天然气藏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质量分数为65.36%~98.47%,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分布在-39.41‰~-27.10‰之间。由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向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减轻;自须五段向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增重。研究区主要为热解成因气,其中深层须四段、须五段和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为煤型气,深层须二段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和须四段,下侏罗统在部分地区有贡献,在马井—什邡地区受断层沟通作用影响,须三段也有一定贡献。须四段和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型气,而油型气的含量、分布较少,因此在研究四川盆地有利于油型气生成的陆相烃源岩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从全盆的角度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条件分析了陆相油型气的分布、成因与来源情况。研究表明:①川西地区须一段、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须一段发育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②油型气在川西地区须二段少量分布,在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大量分布,须二、须六段少量分布,在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有一定量分布;③川西地区须二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川西地区须一段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和须二、须六段油型气为干酪根裂解成因,中下侏罗统和须六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须二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须一段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下伏海相地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峡地区秭归滚石坳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PC-C)剖面黑色页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组合特征的分析,对这一特殊转换时期的古海洋演化特征展开了研究,并就岩家河组硅质岩成因做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岩家河组Ⅰ、Ⅱ、Ⅲ层样品具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Ce负异常和Eu正异常;水井沱组样品呈轻微LREE亏损,Ce未见明显异常,Eu具轻微正异常。整个剖面样品稀土元素总量∑REE明显低于PAAS中的含量,其中硅质岩样品的∑REE含量更低,表明硅质对稀土元素含量有稀释作用。样品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系数及V/(V+Ni)、U/Th比值演化趋势显示岩家河组沉积早期(埃迪卡拉纪晚期),海水呈现强烈分层的还原硫化环境,随后到早寒武世Nemakit Daldynian期水体的还原程度及分层状态有逐渐减弱的趋势;水井沱组沉积早期(早寒武世Tommotian早期),广泛的海侵使得水体环境又恢复到分层不强的缺氧甚至硫化环境,到早寒武世Tommotian晚期至Atdabanian期,水体含氧量又逐渐上升,过渡到弱还原-弱氧化或贫氧状态,暗示了这一特殊时期古海水物理化学特征的不稳定性。岩家河组全岩样品Ce负异常可能与海水分层和氧化还原界面波动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关,而水井沱组全岩样品由前者的Ce负异常迅速上升变为Ce异常不明显,则可能与这一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对该地区水井沱组细粒沉积物Ce异常起正反馈作用有关。三峡地区PC-C界线附近岩家河组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本期硅质岩具明显热液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o 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 H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 H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 H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程度低,对其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天然气源岩的认识较为局限。通过对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特征分析,利用生烃动力学实验计算煤岩、碳质泥岩、暗色泥岩3类烃源岩生烃强度,结合3类烃源岩生烃潜力,建立天然气源岩生气贡献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临兴地区烃源岩母质类型以Ⅲ型、Ⅱ2型干酪根为主,有机质丰度高,全区烃源岩大都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天然气碳同位素值较重,显示出煤型气特征;天然气碳同位素值在纵向运移过程中未发生分异作用,在平面比值变化上未发生倒转,表现出近源、持续充注的特点;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本溪组—太原组煤岩,其生气贡献率分别为43.3%、43.8%;天然气与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垂向关系,有效烃源岩区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临兴地区天然气有利区的勘探。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元坝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受晚期构造活动影响小,裂缝发育程度较中东部低,前人对其重视不够,裂缝发育控制因素不清楚。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解释、裂缝充填物包裹体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裂缝类型和特征参数,建立了裂缝发育模式。结果表明:(1)元坝西部须家河组以低角度剪切缝和成岩收缩缝为主;须三段裂缝多为方解石充填,须二段裂缝以泥质充填为主。(2)元坝西部须家河组裂缝可划分为3期,分别对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期和晚喜山期,前2期裂缝全充填-半充填,第三期未充填。(3)研究区裂缝发育程度受地层变形强度、至断裂距离、单层砂岩厚度和砂岩类型的控制。九龙山背斜枢纽部位和东南翼地层曲率较大部位以褶皱相关裂缝为主,在东南翼断裂附近以断层相关裂缝为主,2类裂缝区为开发评价有利区。须三段砾岩区发育由砾缘缝和穿砾平缝组合而成的、开度小、未充填的网状缝,须二段石英砂岩发育沿层理破裂的低角度剪切缝及微裂缝,也是元坝西部须家河组气藏下一步开发评价需关注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物源特征及控储作用,运用储层岩石学测试和镜下分析,研究了物源与储层发育的关系及分布,探讨了物源体系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物性差异性强、以中-细粒为主、主要为溶蚀孔隙和成岩效应存在两面性5个基本特征;物源控制了储层岩石类型的发育范围,平面展布存在差异性,其可溶矿物组分及含量亦有所不同,导致各地区孔隙发育及规模有所不同;西部龙门山和东北部大巴山是须家河组的主要供源区,前者表现为碳酸盐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后者表现为火山岩岩屑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时期造山活动强度的阶段性变化使得物源供应强度及类型也随之变化,储层岩石组分差异分化,进而控制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精细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其中广安地区须六段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其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难度大。通过模型正演技术分析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利用测井数据进行交会图分析,得出纵波阻抗与横波阻抗联合应用是预测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的有效方法,LamdaRho弹性参数是进行储层含气性检测的敏感参数。在四川盆地广安地区利用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对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及其含气性进行了预测,确定了四川盆地广安地区须家河组须六下亚段气藏是上倾方向为断层遮挡、受储层发育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气藏。   相似文献   

9.
考虑川东北地层水的水化学特征(包括地层水矿化度、地层水的变质程度、脱硫系数等),根据封盖层的发育分布及其内部结构,分析盖层对地层水的分隔性能;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分析地质历史上地表水对地层水的改造程度,研究地层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通南巴地区地层水主要经历早期深埋形成封存变质水期—局部地层水渗滤改造期—深层水封闭,浅层水进入开启期—晚期重建封闭期等变化;中下三叠统存在一套良好的膏岩层且埋藏较深,没有经历地表水改造,使得保存条件明显优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中下侏罗统地层,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砂泥互层具有较高渗透能力的须家河组受到地表水的淋滤作用,油气保存条件较差,油气勘探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湖南省澧县曾家河矿区无水芒硝、岩盐矿床地质特征,指出了含盐岩段剖面上沉积的周期性、含盐岩系平面上中心迁移特征及盐类矿物相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须四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极其发育,而因须四段整体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甜点"识别和综合评价成为制约该区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勘探开发的关键。基于大量薄片观察鉴定,结合测井、录井资料,分析了控制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提出因子分析法定性识别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模型和定量评价标准,并对四川盆地北部目标区块须四段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证实:①致密砂岩储层局部存在物性较好的"甜点"区;②因子分析法提取的3个参数因子能定性解释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准确识别"甜点"段;③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结果与四川盆地北部须四段实际勘探开发效果吻合,相对于常规评价方法准确率大幅提高;④川北地区须四段储层可划分为三类,目标区块主要发育Ⅱ类储层,该区块东南部北东向为天然气富集区,是气藏开发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2.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气藏已成为拓展油气勘探、发现新储量的重要领域,致密气藏发育特征及其成藏机理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运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沉积学等分析方法,对须三段源储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高效烃源岩和优质储层进行了判别和预测,厘定了致密气藏成藏期次和成藏模式。得出以下结论:①须三段发育成熟-高成熟湖相烃源岩,以Ⅲ型干酪根为主,局部偶见Ⅱ2型干酪根。发育于须三下亚段最大湖泛面附近,泥页岩体积分数在65%以上或者单层厚度较大、且1.50% ≤ w(TOC)≤ 10%时,属于高效烃源岩。②基于砂岩粒度中值识别出4期(S1,S2,S3和S4)优质储层,都属于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中砂-细砂,粒度分布范围为0.5~0.062 5 mm,厚度一般5~10 m。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③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持续较长,中侏罗世开始生烃,一直持续至晚白垩世;从晚侏罗世开始排烃,早白垩世达到高峰。优质储层经历早期天然气持续充注和晚期凝析气充注,天然气充注时间要早于凝析气充注时间。形成了"断层垂向输导,先聚集后致密,晚期改造调整"的致密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宜昌斜坡区钻获南方复杂构造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高含气页岩,首次实现了古老层系页岩气重大发现,南华系-震旦系构造-沉积格局是认识盆地构造属性及古老页岩气富集的关键。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宜昌地区南华系-震旦系沉积岩石特征、地震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宜昌及周缘存在克拉通内Ⅰ型(宜昌型)、克拉通边缘过渡区Ⅱ型(长阳型)断坳结构控制的沉积区类型。在经历了早期断陷、中期成冰、断坳转换及晚期坳陷4个演化阶段,断坳结构控制了陡山沱组及灯影组-水井沱组Ⅰ型台地边缘-斜坡和Ⅰ型台内洼地及Ⅱ型陆棚相沉积区,富有机质页岩相对发育。结论认为:Ⅰ型、Ⅱ型断坳结构发育区是陡山沱组-水井沱组自生自储页岩气的规模聚集区;Ⅰ型控制下灯影组旁生侧储边缘滩也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4.
贵州松桃西溪堡锰矿床是近年运用古天然气渗漏沉积型锰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理论发现的又一个隐伏超大型锰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产出,厚度与延展规模巨大。通过对西溪堡锰矿区中两界河组、含锰岩系地层柱状对比研究和含锰岩系、菱锰矿体和大塘坡组的沉积厚度等值线研究,发现控制超大型锰矿形成和分布的西溪堡地堑盆地长轴方向为北东60°左右,而非北东30°左右的地层走向。西溪堡地堑盆地中心相、过渡相和边缘相等古天然气渗漏喷溢沉积微相特征清楚,存在2个渗漏喷溢沉积中心。西溪堡地堑盆地锰矿找矿潜力巨大,预测其锰矿资源总潜力应是目前已控制锰矿资源量的2倍,是一个新的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   相似文献   

15.
刁慧  邹玮  李宁  覃军 《地质科技通报》2020,39(3):110-119
近年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武云亭构造油气勘探获得了较好的商业发现,但已钻探的A井与B井流体性质差异较大,A井为气井、B井为油井。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碳同位素分析及流体包裹体分析,对武云亭构造油气来源、充注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武云亭构造油为正常成熟原油,主要来源于本地宁波19洼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有两种,一种为高成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东侧主洼宁波27洼平湖组烃源岩,另一种为正常成熟天然气,主要来源于本地次洼宁波19洼烃源岩。包裹体荧光呈现为淡黄色油气包裹体和无色气包裹体,均一温度表明武云亭构造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时间为2 Ma和现今。武云亭构造油气来源丰富,成藏过程复杂,基于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划分为"双源侧向晚期次生型"和"单源垂向晚期原生型"两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6.
神木气田二叠系储层以低孔、致密为特征,非均质性强,气田开发产能较低、开发难度大.在细分层系的基础上,研究沉积砂体和有效砂体空间展布特征,明确太原组、山西组沉积相类型,以及沉积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导因素;综合考虑沉积特征、储层发育程度和试气成果等,明确神木气田的主力层位,以太原组、山2段和山1段为3个单元,进行有利开发区块的优选,优选Ⅰ类有利区块8块,推荐叠合有利区.结果表明:在优选有利区内钻井开发效果好,以苏里格气田标准进行衡量Ⅰ+Ⅱ类井比例达到78%,神木气田分层系、优选有利区的开发思路正确,优选有利区准确,对气田产能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Y faulted depressio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Songliao basin, which is another important area explored for natural gas in deep Formation after Xujiaweizi. But it is lowly explored and is not likely to mak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nature gas exploration for shallow and medium layers. The data on the geochemistry and geology indicate that the deep source rocks, especially the Jurassic mudstone bas great potentials of natural gas generation.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examines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gas generation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e favorable prospective gas - bear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natural gas generated from the Jurassic mudstone in the Y faulted depression is 8.42 × 1012m3 and the favorable gas - generating area is the body of the faulted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