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给与针刺治疗,研究组加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与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偏瘫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予以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软尺、FMA量表、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分别评定疼痛程度、手肿胀程度、关节运动功能和症状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VAS评分、肿胀评分、DAS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N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可有效改善肩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103-106
目的分析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9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活质量差异。结果经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43/48)和72.92%(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上肢、FMA-下肢、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上肢、FMA-下肢、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周,两组患者ADL、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从而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及康复训练。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FMA、ADL评分均升高(P0.05),疼痛VAS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疼痛VA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刺针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卒中后SHS在改善患者上肢运功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醒脑开窍针刺辅治中风后偏瘫的效果.方法: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加味芍药甘草汤及醒脑开窍针刺.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及随访8周时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SS-QOL、MB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化指标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星期。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Fugl-Meyer(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明显下降,CGRP水平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降低ET-1水平且升高CGRP水平。  相似文献   

7.
韩明亮 《光明中医》2016,(24):3584-3586
目的观察运用祛风养血温经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祛风养血温经法治疗,即针刺结合煎服加味大秦艽汤,针刺每日1次,每次20min,6天/周;加味大秦艽汤水煎服,日1剂。对照组只对患者上肢进行常规的任务导向性训练,每天1次,每次45 min,6天/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评定,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障碍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组内评分比较,两组的FMA总分、VAS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治疗组的FMA总分、VAS得分对比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祛风养血温经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方面优于常规任务导向性训练。  相似文献   

8.
薛峰 《光明中医》2022,(22):4093-4096
目的 探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SHS患者SP、BK、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津市人民医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SHS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应用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SHSS、VAS、FIM、FMA评分及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NIHSS、SHSS评分及血清SP、BK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2组患者FIM、FMA评分、血清CGR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观察组均较对照组升高(P <0.05)。结论 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神经功能和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表面肌电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予以相应的对症药物及常规康复训练;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取患侧肩髎、肩髃、曲池、外关穴,3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表面肌电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将肌电生物反馈仪电极贴于患侧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皮肤表面,20min/次,1次/d,5次/周,共治疗6周;联合治疗组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3组疼痛情况视觉模拟量尺(VAS)、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量表(AD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穴位埋线组的70.00%(21/30)和表面肌电组的66.67%(20/30,P0.05);穴位埋线组和表面肌电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低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VAS评分低于表面肌电组(P0.05)。联合治疗组FMA、ADL评分高于穴位埋线组及表面肌电组(P0.05);穴位埋线组与表面肌电组FMA、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穴位埋线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降低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肌电组)、超声介导药物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基础康复治疗,肌电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超声介导药物(祛湿止痛液)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化上肢Fugl-Meyer量表(FMA)、量角器分别评价其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结果:治疗8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P0.05);肌电组患者FMA评分及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肌电组、联合组愈显率分别39.29%、65.52%、89.29%。联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及肌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导药物靶向递送技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减轻卒中后肩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联合治疗组、中药熏蒸组、表面肌电组,每组各27例。采用VAS、FMA、BI及WHOQOL-BREF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1个月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各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治疗1个月后其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联合治疗组在VAS评分上均要低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及治疗1个月其VAS评分上要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各组患者在给予治疗后其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其中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FMA评分上均要要与其他两组(P0.05),但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在FMA得分上要高于中药熏蒸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BI评分显著增加(P0.05)。同时联合治疗组要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在WHOQOL-BREF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评分上均要高于其他两组(P0.05)。但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采用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其在治疗效果上要明显高于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而中药熏蒸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之间比较(P0.05)。结论:采用活血通络中药熏蒸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涤痰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SH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VAS、SHS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3%、8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诊治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共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 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四肢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采用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蜡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SH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药蜡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水肿VA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SS-QOL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34/42)(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水肿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FMA、MBI、SS-QQ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中药蜡疗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SHS患者临床疗效,缓解患侧上肢疼痛与水肿,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导痰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导痰汤和针刺治疗,4月后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运动能力(FMA)评分和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84.0%(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选择性功能动作(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导痰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中药熏蒸组、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2例;3组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中药熏蒸组接受中药熏蒸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接受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治疗组接受中药熏蒸+肌电生物反馈疗法,3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3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的VAS评分、改良式FulgMeyer(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BI)及WHOQOL-BREF总评分;并评估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第2周、第4周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则低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中药熏蒸组VAS评分高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3组治疗第2周、第4周的FM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FMA评分则高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高于中药熏蒸组(P0.05);3组WHOQOL-BREF总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上述评分则高于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P0.05),而中药熏蒸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组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另外2组,而另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EMGBF)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2月—2018年3月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成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采取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平衡能力(BBS)及伸、屈膝肌力(P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ADL、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伸、屈膝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训练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膈、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牖、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6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9.
《陕西中医》2016,(10):1318-132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理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中医综合理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仅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1%、75.56%,治疗组明显较高(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BI、FMA以及sEMG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MBI、FMA以及sEMG评分分别为(50.06±3.24)、(69.98±7.35)、(121.31±3.99),对照组FMA、MBI、sEMG评分分别为(41.23±4.56)、(61.44±7.71)、(104.77±3.2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用中医综合理疗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腕背伸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加用针刺肩髎、臂臑穴疗法。采用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评估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积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方法评定偏瘫肩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通过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积分及ADL评分表明,在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结论: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