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铅接触者职业健康监护血锌原卟啉筛选指标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宇  刘利杰  胡功成 《职业与健康》2008,24(14):1370-1371
目的探讨铅接触者职业健康监护中血锌原卟啉作为筛选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某蓄电池制造企业2000-2001年极板、装配、化成3个车间各工段的作业场所空气铅烟(尘)监测数据456个及上述3个车间198名职工近2年体检结果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浓度组血锌原卟啉、尿铅值均有随接触浓度增高而增大的趋势;浓度与血锌原卟咻、浓度与尿铅及血锌原卟啉与尿铅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从而提示血锌原卟啉值的变化可间接地反映尿铅值的变化,建立血锌原卟啉与尿铅值的数学模型为Pi^=0.1612×Zi0.7354。若将漏诊率控制在1%左右,经模型推算出血锌原卟啉的值为1.7μmol/L(1062.5μg/L),若血红蛋白值取170g/L(本资料平均值)时,血锌原卟啉值约为6μg/g Hb(1062.5/170)。结论建议血锌原卟啉可以作为筛选指标,其下限值应为6μg/g Hb。  相似文献   

2.
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尿铅、血红蛋白(Hb)和血锌原卟啉(ZPP)进行生物监测分析.方法 检测电池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尿铅、血红蛋白和血锌原卟啉测定.结果 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作业工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162名铅作业工人中15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0.34 μmol/L),7人ZPP≥2.91 μmol/L,15人Hb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浓度>0.05 mg/m^3及接铅工龄在2 a~者,生物监测指标明显异常.结论 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定期进行尿铅、血红蛋白和血锌原卟啉生物监测十分必要,可以早期发现职业健康损害,预防铅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陕西地区非职业铅接触劳动人群ZPP及EP水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地区非职业铅接触劳动人群ZPP及EP水平调查西安市中心医院职业病科(710003)李增民,张基美为了完成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工作,我们对陕西地区非职业铅接触劳动人群,进行了血锌卟啉(ZPP)和血原卟啉(EP)的测定,并对这些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尿铅(Pb)含量与血锌原卟啉(ZPP)、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血细胞分析仪、血锌原卟啉测定仪对136名工人的尿铅、血常规、血锌原卟啉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87例铅作业工人作为观察组,49例非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尿铅含量、血锌原卟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铅含量与血锌原卟啉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62),尿铅含量与血红蛋白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570)。结论血红蛋白与血锌原卟啉可作为铅作业工人健康监护早期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5.
盛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64-2465
目的比较铅作业工人和非铅作业工人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的差异,探讨铅作业工人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铅、尿铅浓度的相关性。方法以蓄电池企业的252名铅作业工人作为接铅组,电子厂205名非铅作业工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铅、尿铅浓度、红细胞锌原卟啉和血常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接铅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则无差异(P0.05),接铅组红细胞锌原卟啉、血铅、尿铅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166,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系数r=0.406。结论长期接触铅可导致血铅、尿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升高,血红蛋白降低,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血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较尿铅与红细胞锌原卟啉的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血铅测定被作为职业性铅接触的评估指标,然而在生物学监测中,其作为早期可能发生慢性铅中毒的依据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近年来测定血锌原卟啉这一反映铅接触效应指标的研究广泛开展,许多地区已将血锌原卟啉测定用于铅作业人员的诊断、筛选.为此,我们通过对本省某蓄电池厂血锌原卟啉和血铅普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锌原卟啉在铅作业人员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125名正常人锌原卟啉正常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锌原卟啉值作为铅接触监测的优选指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关其正常值国内少数地区已作了测定。本文为了探讨鞍山地区的血锌原卟啉正常参考值和为制定我国血锌原卟啉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对鞍山125名不接触铅的正常人作了血锌原卟啉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56例铅作业工人血锌原卟啉检测分析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肖妙容,麦兆生红细胞内锌原卟啉(ZPP)是机体受铅毒作用后的异常代谢产物。ZPP的浓度可反映铅对造血系统代谢的影响,有资料认为ZPP的敏感度超过尿铅,且操作简便、快速,是一个可靠、敏感的铅中毒早期诊...  相似文献   

9.
评价化学法尿铅筛选职业性铅接触的价值。收集157名同一铅接触工人的血标本及尿标本,同时测定血铅,悄铅,红细胞游离原卟啉,锌卟啉,尿δ-氨基酮戊酸,以血铅≥40μg/dl,≥60μg/dl的铅接触水平为金标准。用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软件评价化学法尿负及其它测定指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职业铅接触效应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217名铅接触工人和68名对照者。高、中、低接触组和对照组的空气铅浓度(TWA)分别为0.164、0.031、0.010、和0.0018mg/m~3。接触组的症状计分、血铅、尿铅和卟啉代谢产物水平(如血锌卟啉、游离原卟啉、尿δ-氨基酮戊酸、粪卟啉)皆显著升高,并呈接触效应关系。锌卟啉和游离原卟啉与空气铅,血铅和尿铅较其它指标关系密切,提示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替代指标。女工的铅效应较男工严重,表明其对铅毒性较男工敏感。  相似文献   

11.
铅作业工人常用化验指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冶炼厂三个不同铅接触浓度作业组工人血锌原叶咐(ZPP)同尿铅(Pb-u)、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u)、尿粪卟啉(CP-u)三项指标相比较,发现血ZPP在一定范围内主要受作业环境中空气铅浓度影响)并可反映空气铅浓度及能早期反映铅时机体卟啉代谢的影响,且可靠世好,其灵敏性、可行性均优于Pb-u、δ-ALAt-u、Cp-u,作为铅接触者早期生物学监测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血中锌原卟啉的测定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血中锌原卟啉的测定及探讨,为铅中毒的评价、诊断提供一项可靠的早期系列化指标,同时为基层检验人员提供参考。方法 用XY—D型血液荧光测定仪测定锌原卟啉(ZPP)值,并对一些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测定血中锌原卟啉的精密度试验、检测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10%,操作中对标本稀释影响做了不同稀释比例、不同时间测定的结果比较,证明在一定时间内血液用生理盐水稀释不影响测定结果。结论 轻度铅吸收患者血中ZPP值变化与自身尿铅含量变化成正比。ZPP值随驱铅治疗而逐渐下降,在无缺铁性贫血情况下,能较快恢复抑制情况与临床表现相一致。ZPP值不仅能与尿铅、血铅相结合作为铅中毒诊断的可靠指标,在对铅接触者普查和生物监测铅的毒作用也是一项很有用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浓度铅作业者血锌原卟啉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浓度铅作业者血锌原卟啉值的研究湖南衡阳水口山矿务局职工医院(常宁县松柏,421513)蒋运良,林鸿恩血锌原卟啉(ZPP)是目前国内外普遍用作铅作业工人的健康监护指标之一。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ZPP测定列为铅中毒诊断指标之一。我国1990年...  相似文献   

14.
关于钙对铅吸收影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钙与铅在人体内的代谢、竞争和拮抗作用,进一步了解人体内钙对铅吸收的影响,我们对青岛市某人造首饰厂浇铸工种60名接触铅作业的工人分别测定了尿铅、尿钙和血中锌原卟啉(ZPP)含量,旨在利用钙和铅在人体内竞争结合位点的机制,探讨一种预防铅吸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ROC曲线在评价铅中毒指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几种铅中毒指标筛选不同水平职业性铅接触的准确性。方法连续性收集157名铅接触工人的血标本,同时测定血铅、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锌原卟啉(ZPP)、尿铅、尿δ氨基酮戊酸(δALA),以血铅≥40、≥60μg/dl的铅接触水平为金标准,用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软件评价所测定指标筛选血铅≥40、≥60μg/dl职业性铅接触的价值,在ROC曲线上制定各测定指标筛选上述2个铅接触水平的最佳临界点,用EPINFOR统计软件比较筛选血铅≥40、≥60μg/dl的平行试验的敏感度。结果筛选血铅≥40、≥60μg/dl的铅接触水平,ROC曲线下的面积(AUCROC)最大的是ZPP,其他依次为FEP、尿铅、尿δALA;联合ZPP与FEP的平行试验的敏感度高于联合尿铅与尿δALA的平行试验。结论筛选血铅≥40、≥60μg/dl水平的职业性铅接触,ZPP的准确性最高,并且联合ZPP与FEP的平行试验的敏感度高于联合尿铅与尿δALA的平行试验。  相似文献   

16.
孙明  张正尧 《职业与健康》2007,23(2):100-101
血铅的测定方法有双硫腙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血锌原卟啉法、电位溶出法。双硫腙法繁琐,接触剧毒试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背景干扰大,较难去除干扰,仪器昂贵;血锌原卟啉法是目前医院采用的血铅测定方法,原理是铅影响血液中原卟啉含量,通过测定原卟啉含量间接测定铅含量,但实际上影响原卟啉的因素很多;传统电位溶出法测定少量外周血,易受污染。结果偏差较大。我们采用了电位溶出法测定全血中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人员血铅、尿铅和红细胞锌原卟啉的水平。[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空气中铅浓度和血铅、尿铅水平,采用WS/T92-1996血中锌原卟啉血液荧光计法测定红细胞锌原卟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尘、铅烟浓度与技术改造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改造后,铅作业人员的血铅、尿铅浓度和红细胞锌原卟啉水平均低于技术改造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厂的技术改造有效降低了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以及铅作业人员血铅、尿铅和红细胞锌原卟啉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对该厂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进行检测,对接触铅作业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尿铅和血锌原卟啉(ZPP)测定。结果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作业工人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160名铅作业工人中19人尿铅含量超过职业接触限值(≥0.34μmol/L),属于铅中毒观察对象,7人尿铅≥0.58μmol/L,ZPP≥2.91μmol/L,达到慢性轻度铅中毒水平。结论该蓄电池厂的铅作业工人存在明显的职业危害,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预防控制铅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19.
铅生物监测中,ZPP(锌原卟啉)和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目前,对于ZPP和FEP的正常值以及高浓度铅接触者的ZPP和FEP值的观察,报道较多,但对于低浓度铅接触者的ZPP和FEP值的观察,报道甚少。本文对小焊锡作业等低浓度铅接触女工的ZPP和FEP值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铅接触者外周血T细胞受体删除DNA环(TRECs)的含量,了解其初始T细胞含量和胸腺近期输出功能,从而研究其免疫功能的情况。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0例铅接触者外周血TRECs含量,与11例非铅接触者进行比较;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法分析铅接触组TRECs水平与年龄、工龄、血铅、尿铅、血锌原卟啉(ZPP)和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浓度的关系。结果10例铅接触者TRECs水平[(2.44±1.87)/1000]明显低于非铅接触者[(5.60±3.96) /1000];TRECs水平与尿δ-ALA浓度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754,P<0.05),但控制血铅或尿铅因素后,TRECs水平与尿δ-ALA浓度则无相关性(P>0.05)。结论铅对胸腺输出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且TRECs与血铅和尿铅存在相关性,提示低水平的铅接触早已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